长在深山溪流里的菖蒲,似乎也讲人气,显得人丁兴旺,生机勃勃。
那天,我们去了安吉双一村,一条称之塔里栖溪的溪流,优雅地穿梭在茫茫的竹海里。一眼望去,溪岸和溪里青翠欲滴,细致欣赏,多数是菖蒲,连当地村民都说,这里的菖蒲一年四季常青,我们称它是竹海里的“菖蒲世界”。
山上竹子青,溪里菖蒲绿。
这是绿水青山在双一村最生动的见证。
著名戏剧家顾锡东先生曾在双一村体验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生活,他创作了越剧《汉宫怨》《五女拜寿》《陆游与唐琬》等,其中还有一首歌曲《高高山上竹子青》,他是这样描述和赞美勤劳的村民与竹子:高高山上竹子青哎嗨,竹呀竹子青哎;双一大队气呀气象新哎嗨,气呀气象新哎;林茂粮丰争上游,各项工作争第一哎嗨……
1958年,双一村被评为全国林业先进集体,并得到了国务院的嘉奖令,育竹经验引起了国家重视。新中国成立10周年之际,双一村的大毛竹、竹制品登上了全省、全国农业展览会的展台。1959年1月,在全国第一次竹子学术讨论会上,双一村介绍了毛竹丰产经验,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认可与好评。老支书朱岳年4次出席全国表彰会,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83年,朱岳年当选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现任村支书朱学星接过接力棒,他推动了毛竹经营股份合作社的成立,这在“世界竹子看中国”是一个重要的实证和里程碑。通过整合毛竹资源,合作社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规模化管理,极大地提高了竹材的市场竞争力。2024年村里首次分红,毛竹总利润款274.91万元,其中村民发放233.23万元,人均分配984.5元。
说来传奇。双一村三面环山,村前有溪,即主干流为双溪河,它流向了戴村、李村、姚家场、李家山下、清水潭、茅家塘和塔里等自然村,每条小溪里都生长着一定数量的菖蒲,其密集处之多,在安吉县域内也是屈指可数,被誉之竹海里的“菖蒲世界”名副其实。
前些年,我和妻子来到双一村的戴村自然村,在溪边一眼就看到了菖蒲,溪水哗哗,它们都以山石为伴;清清澈澈的溪流,一枝枝一蓬蓬菖蒲紧紧地拥抱着石块,根系发达,一尘不染。我忽然想起了城里“淡远楼”书画主人陈先生对我说的话:菖蒲,没有娇气很好养,栽在盆里的菖蒲不用放泥土,只要几块小石头就行,你每天为菖蒲滴一些清水就好。我突然觉得,书画家似乎都喜欢菖蒲与石头,他们的案头常可见三三两两的盆栽菖蒲。
在我国,菖蒲还成了隐逸文化的象征,与清静、幽雅的生活态度相联系。有许多诗句对菖蒲作了充满浪漫色彩的描写。南宋诗人曾几在《石菖蒲》中写道:“窗明几净室空虚,尽道幽人一事无。莫道幽人无一事,汲泉承露养菖蒲。”诗人通过养护菖蒲来表达自己与世无争、闲适自得的生活状态。元代诗人祖柏的《题自写菖蒲》:“盆泓浅浅映幽丛,绿发翛翛堕镜中。潇洒凭谁供拂掠,澹烟微雨及清风。”写出了菖蒲的形象、姿态和对菖蒲的欣赏,笔致甚为凝炼潇洒。古诗中,还常将菖蒲与仙人联系起来,暗示其具有使人长生不老、白日飞升的神奇效果。张籍的《寄菖蒲》中提到,“仙人劝我食,令我头青面如雪”,表达了通过服用菖蒲达到返老还童、皮肤白皙的效果,将其描绘成具有神奇药用价值、能够延年益寿的“仙草”。菖蒲与艾叶一样,具有芳香辟秽的作用,两者在端午节时一起插在门上,用以驱散蚊蝇等害虫,保护家人平安吉祥。在古代,菖蒲因其药用价值被看作是“水草之精英,神仙之灵药”,能够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久服能延年益寿,成为了古人追求健康长寿、精神寄托和审美情趣的体现。
我驻足塔里栖溪,悄然发现,它是从南向北走的呢,莫非菖蒲的旺盛也与溪流的走向有关?
村支书朱学星的回答耐人寻味。双一村有着特定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特征,也就是东南与西北走向的溪流,地势南高北低,它与京杭大运河的地理环境一样,使得河水可以基本自流,还有一鲜明的特点,就是水质好。
难怪,双一村的每条溪流清澈见底,鱼虾欢畅,像菖蒲这些大自然的植物们,也就生长得特别茂盛,富有生机。
菖蒲还利于环境保护,能固沙、净化水质、绿化河道,并产生经济效益。双一村还把保护和利用菖蒲写进了“村规民约”,与溪水里禁止捕鱼、禁止使用除草剂一样,禁止盗挖菖蒲等这些得天独厚的“宝贝”。
2023年,双一村土生土长的青年朱华卫得知村里引进“幸福河湖”建设项目,结合水利河道打造美丽乡村,他把自己前几年向村里租来的一块闲置土地充分利用起来,主动提出一部分土地让给村级项目建设,剩余的土地设想开辟水上营地、溯溪地、戏水区、跳水台和大草坪、香樟苑、法国梧桐林等活动区域,继而一个名叫“塔里栖溪”的咖啡屋也在2024年的高温酷暑天诞生了。
为了让竹海里的“菖蒲世界”更美丽,让亲水赏水爱水的游客获得无穷的乐趣,朱华卫把“村规民约”的相关内容也移植在塔里栖溪景区,“告示”中除有不能在溪里捕鱼钓鱼外,还明确提出要让溪里的菖蒲一棵也不能少,还在溪流一带设置了自然植物观察、欣赏区,让游客在亲水戏水喝咖啡的同时,了解和获得更多的植物知识、水利知识。
“转载请注明出处”
潮客_wicf3y
潮新闻潮客,即拍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