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奥运会巴黎时间已经结束。奥运遗产如何再利用如何造福于民的话题,再次受人关注。
北京作为全世界唯一的双奥之城,也是1990年第11届亚运会的举办地。在合理使用亚运遗产、奥运遗产乃至冬奥遗产方面,北京是如何做好后亚运时代、后奥运时代体育文化特色经济这篇大文章的呢?
国家速滑馆 记者 侴雪妍 摄
今年夏天以来,潮新闻记者陆续在北京实地调研了部分奥运遗产,也采访了朝阳区亚运村街道负责人等,试着捋一捋后奥运时代的北京做法。
赛事经济,让奥运遗产焕发别样光彩
今年秋天,北京有两项国际性体育赛事引人瞩目。一项是WTT中国大满贯,将于9月26日至10月6日在石景山首钢园举行,这也是北京成功举办1961年世乒赛后,时隔63年再次举办国际乒乓球顶级赛事。另一项是中国网球公开赛,将于9月23日至10月6日在国家网球中心钻石球场举行,郑钦文等名将确认参赛。
国家网球中心 记者 侴雪妍 摄
首钢园区和国家网球中心钻石球场所在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都和奥运遗产相关。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于2008年投入运行,见证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荣光;首钢园区是2022北京冬奥会的见证者,这里的首钢滑雪大跳台、冰球馆、短道速滑馆、花样滑冰馆等,现在都是年轻人喜欢的网红打卡地。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WTT中国大满贯,首钢冰球馆、短道速滑馆、花样滑冰馆三个冬奥场馆,已通过“冰乒转换”,成为乒乓球运动的赛场。
正在举办演唱会的鸟巢 记者 侴雪妍 摄
赛事经济,正让北京的奥运遗产焕发出别样的光彩。鸟巢、水立方等奥运场馆,全年赛事、演唱会等排期都很多。
相关数据表明,北京体育消费总体呈现稳中向好、消费结构日益优化、消费格局日趋均衡、市场主体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2021年至2023年,北京体育消费总规模年均达到700亿元以上、人均体育消费超过3000元,在全国居于较高水平。
今年8月26日,北京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在WTT中国大满贯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北京将充分利用双奥场馆集群优势和大型赛事运营保障的丰富经验,不断扩大赛事供给、优化赛事布局、提升赛事品质,高质量建设“北京双奥国际赛事名城”。
仅在今年下半年,北京还将举办北京马拉松、短道速滑世界杯、单板及自由式滑雪大跳台世界杯等多项国际顶级赛事,将赛事“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为首都经济发展增势、为国际交往中心聚力。
双奥旅游目的地,夜游来了
潮新闻记者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在赛事经济之外,北京显然走得更远。
双奥旅游目的地,是北京在2022北京冬奥会后给自己的定位。仅以首钢园区滑雪大跳台为例,北京冬奥会一结束,这个滑雪大跳台就一票难求。而围绕首钢园区打造的北京冬奥公园,也是大众爱去的网红地。
实际上,记者在首都北京的感受是,北京围绕奥运遗产开发的旅游,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即已开始。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举办,让北京打造“双奥旅游”的内容和形象更趋丰满。
奥林匹克公园夜景 记者 侴雪妍 摄
而今游客来到北京,除了故宫、国家博物馆、颐和园、圆明园等常规项目外,到奥运场馆转转也成了经典游内容之一。交通也方便,游客坐地铁8号线或15号线,从“奥林匹克公园站”上去,就可以畅游鸟巢(国家体育馆)、水立方(国家游泳中心)、奥林匹克塔和北京奥运博物馆等。
今年夏天,北京旅游公交也别出心裁,从7月开始陆续新开通了2条夜游观光线。一条是鸟巢、水立方夜景观光线,每天19:00至19:30从前门出发,沿途经过北大红缕、南锣鼓巷、什刹海、德胜门、鸟巢、水立方、长安街等景点,最后回到前门。另一条线路,是鸟巢-亮马河码头的“潮朝阳”夜游观光巴士,途经鸟巢、水立方、奥林匹克塔、中国科技馆、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和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等多个北京双奥、文旅地标和网红商圈。
从前门出发的夜游观光巴士 记者 侴雪妍 摄
可以说,这两条途经奥运场馆的夜游线路,每一站都是经典。8月下旬的一天,记者挑选了其中一条路线前往体验。
到达前门乘车点,记者看到,主题特色城市观光巴士人气非常之高。在前门大街游玩结束后,不少游客选择排队等待通往奥林匹克公园的观光巴士。
“刚巧看到前门附近有这样一条线路,就迫不及待想要体验一下。”从广东来到北京旅游的吴女士,一边在观光巴士前合影留念,一边告诉我们,“第一次北京游,鸟巢、水立方是我们必打卡的景点。”
坐上观光巴士从前门出发,仿佛踏上了一场时光之旅。在讲解员的介绍下,昔日“北大红楼”的革命场景再现眼前;乘车经过热闹的南锣鼓巷、什刹海、德胜门,可以看到最有老北京特色的民俗风情;“鸟巢”“水立方”“冰之帆”等场馆,则把我们瞬间带回到2008年和2022年的“双奥”历史时刻。
坐在记者身边的是在北京工作了四年的薛女士。“我每天上班都会坐地铁8号线,沿线有很多著名的景点,但一直没有实地看过。今天,我就想坐在观光巴士上看一看自己每天经过的这些站点,再到鸟巢拍一张独特的‘年度照片’。”她说,“四年前来到北京的第一个晚上,我就去了鸟巢,在那里拍了第一张照片。之后每年夏天,我都会再来拍张照片,记录下自己的变化。”
奥林匹克塔 记者 侴雪妍 摄
除了在鸟巢、水立方等“双奥”建筑前打卡留念之外,北京奥林匹克塔,也深受游客欢迎。奥林匹克塔塔体由五座186米至264.8米高的独立塔组合而成,建筑总面积18687平方米,是世界上永久设置奥运五环标志的最高建筑。
登上奥林匹克塔的82层观景平台,游客可以在空中感受京城日落,俯瞰京城夜景。向北,可以看到“冰丝带”、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向南,可以遥望钟楼、鼓楼等历史建筑。
奥林匹克塔82层观景平台上的游客 记者 侴雪妍 摄
“真的太震撼了!在260多米的高空看了一场日落,又看到了华灯初上的北京夜景。我在塔顶待了三个多小时都不舍得下去,太浪漫了!”一位来自湖北的游客林先生发出这样的感叹。
32年间的三次体育盛事,让亚运村街道家喻户晓
潮新闻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北京市专门成立了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管理委员会(简称“奥林匹克公园管委会”),承担着区域内大型场馆活动的组织管理和服务保障等。相关场馆有:鸟巢、水立方、奥林匹克塔、北京奥运博物馆等包括整个奥林匹克公园在内。
此外,在鸟巢和水立方的南侧,有一个比较特殊的行政区域:朝阳区亚运村街道。
亚运村街道办事处 记者 沈爱群 摄
顾名思义,亚运村街道因北京亚运会而诞生。1986年2月,为迎接1990年北京亚运会的召开,亚运村及其各项配套工程开始建设。1989年7月,亚运村街道成立。
而今,北京亚运村街道经历了3次盛会——1990年北京亚运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
据亚运村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马淮书介绍,从1990年到2022年,32年间,三次大型国际性体育盛事,给亚运村街道留下了比较丰富的体育文化设施及旅游遗产。1990年留下的亚运遗产,有亚运会运动员村(北辰八号院)和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简称“奥体中心”);其后,又陆续留下了中华民族园、冬奥村等。
这些体育文化设施及奥运遗产,因其都位于鸟巢和水立方的南侧,因而有了一个特别称谓:奥南区域(注:北辰八号院不在奥南区域)。
在马淮书看来,正是因为这三次举世瞩目的大型体育盛事,让整个奥南区域逐渐在北京城里凸显了出来。这样的凸显,自然也与北京市对奥南区域的定位有关。其定位有三:双奥旅游的目的地、国际交往的会客厅、总部经济的集聚区。
那么,亚运村街道内那些体育文化设施及旅游遗产,而今又有了哪些赛后再开发再利用呢?
“这些设施,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场馆类的体育设施,另一类就是保障类的赛事后勤设施。”马淮书介绍说。
2023-2024耐高全国总决赛在奥体中心体育馆举办 记者 侴雪妍 摄
第一类,主流体育场馆类的设施,基本沿用了国际通用做法。比如奥体中心,整个就是一个园区,里边有很多大的场馆,像体育馆、游泳馆、曲网球场、训练馆等。记者了解到,这些场馆现在担负着两个功能,它是国家体育总局直属训练基地,承担着田径、足球、手球、垒球、柔道、摔跤、曲棍球、网球、拳击等9个项目10多支国家队的驻训保障任务。另外一个功能,就是利用驻训间隙,积极发挥大型体育场馆的优势,承接各类体育赛事以及大型演唱会等文艺活动。
同时,奥体中心因为户外空间、场地很大,其室外区域实行对公众免费开放。北京市的全民健身活动,每年都在这里启幕。
第二类,就是保障类的赛事后勤设施,本着物尽其用、造福于民的原则,实现了多用途的赛后再开发。
如今的北辰8号院,更像是一个综合性的区域,院内有新辰里购物中心这样的商务区(餐厅、超市、购物、电影院都有),有北辰时代这样的办公楼宇,还有商住两用的酒店式公寓。
位于奥南区域的冬奥村,当初根据冬奥赛事功能安排,共有三个区域组成。分别是:冬奥村运行区,负责运动员的集结、安检和车辆集中等;冬奥村商业区,负责运动员的餐饮、购物等;冬奥村居住区,即运动员村。而今,经过赛后再开发利用,这三个区域分别成了特色明显的北投奥园1314体育文化公园、北投购物中心和北京市高端人才公寓。这三个区域,都由北投集团负责赛后改建并运营。
露天音乐会,为何在今夏火爆出圈了
“因为我们位于奥运核心区,体育设施、体育资源丰富,最突出的就是体育特色。所以我们当初跟北投集团在研究赛后再利用的时候,就是本着如何提升区域品质这个方向,重点突出体育文化特色来进行的。”马淮书表示。
比如北投奥园1314体育文化公园内,建有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大众体育文化运动场所。室外,网球场也刚刚落成。
与此同时,奥南区域还非常注重时尚+体育元素。比如今夏巴黎奥运会上中国选手邓雅文夺冠的自由式小轮车项目,以及壁球、攀岩等比较时尚、小清新的运动项目,都在这里一一呈现,吸引广大青少年和游客前来游玩、体验。
此外,与时尚体育产业相匹配,时尚音乐产业也是亚运村街道正在着力培育的一个新业态。
“繁星演出季”活动现场 记者 侴雪妍 摄
在时尚音乐产业方面,今夏他们在北投购物公园试水的“繁星演出季”以轻松时尚的露天音乐会形式火爆出圈,算是打造了一个成功的音乐IP样板。
“繁星演出季”横跨6月-10月,演出地点就在北投购物公园东下沉蜗牛广场。这里原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运动员村商业区,露天剧场能同时容纳近千名观众——这样的场地在北京城里也算得上是得天独厚。
露天音乐会,年轻人到底有多喜欢?
6月29日音乐会首场开演时,记者前去体验了一把。那晚18时刚过,一场名为“青春不散场”的落日音乐会准时开演。我们看到,现场聚集了近千人。大家随着露天剧场的台阶席地而坐,一级一级次第下来,场面十分壮观。
“青春不散场”落日音乐会现场 记者 侴雪妍 摄
当晚音乐会的主题为“青春不散场”,以观众们耳熟能详的青春歌曲致敬今年毕业季,不少年轻观众特意从海淀、东城、西城等地赶来。“匆匆那年”“逆战”“送别”“北京东路的日子”等歌曲,不断撩动着小年轻们的心弦。唱着唱着,现场就变成了上千人的和声与合唱,响彻夜空,令人震撼。那天,音乐会虽因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而不得不中断,观众们却久久不愿离去。
据了解,“繁星演出季”每周末至少举办一场免费演出,每场一个主题。记者翻了翻,最近几场的主题分别是:“‘薛之谦’和他的朋友们”“星心相夕”“夏去秋来”。
“繁星演出季”火爆到什么程度?
我们了解到这么一个细节:起先,音乐会还可以随到随看。渐渐地,随着观众涌入,主办方不得不在7月下旬开始实施预约制并且制定了专门的引导路线,来控制人流。每场演出信息,主办方在社交媒体上一发布,就有观众前来“抢”票。
“这样的效果,我们也是始料未及。”马淮书表示。
仔细分析,马淮书认为这是一个多赢的局面,参与各方都收获满满。“政府搭台、社会唱戏。我们只是提供了现场大屏幕、音响、灯光等设备。其余,都是社会化、市场化运作。”
“青春不散场”落日音乐会现场 记者 沈爱群 摄
演出都是公益性质。对观众来说,这是一种难得的夜间文化享受。演出吸纳了优秀的民间艺术团队,在冬奥遗产场所,以“露天音乐节”的形式,让观众最大程度贴近舞台,沉浸式感受音乐的魅力。
对演出团队而言,随着曝光量增加,团队名声也随之大增。还是以6月29日晚表演的艺术团队“北京客厅”为例。在“繁星演出季”之前,“北京客厅”还只是北京街头为数众多的民间音乐团队之一。随着演出季的推进,他们的曝光量“噌噌噌”地上窜,一跃而成街头民间音乐团体的头部位置了。现在,“北京客厅”接到的商演已越来越多。
北投购物公园呢,也从中尝到了甜头。作为冬奥遗产,它们起先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温吞水状态。今夏通过露天音乐会,现在一到周末,来的客流明显增多,商场人气也旺起来了。而且在演出当天,这里门店的销售量都是成倍地增长。记者采访时,门店营业员笑着表示:这个曝光量,要比做多少广告、投入多少宣传,都要来得快且直接。
“从实践来看,奥运场馆的赛后再利用,无法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因地制宜、慢慢地摸索着前进,其间还得不停地调整思路,找方向、找路径。”马淮书表示,“类似‘露天音乐会’这样的夜间经济项目,已经实现了从无到有。我们希望,未来还能进一步做精做专、做大做强。”
看来,要把后奥运时代体育文化特色经济这本账做深做透,北京正在创造出自己独有的“北京模式”“中国方案”。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