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18人里面,年纪最大的是60岁,最小的也有45岁。在书法这条道路上,每个人南征北战、摸爬滚打几十年,始终对书法不离不弃,保持着一份执着的初心。”9月13日,“瓯风行云——温州18家中青年草书邀请展”在浙江美术馆开幕,著名书法家陈忠康以自身为例,回忆温州中青年书法家们成长的点滴,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
“中国书法看浙江,浙江书法看温州。温州书法,尤其是在行草书法踊跃出很多优秀的名家,也是我们90后、00后学习的对象。”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在读、浙江省新峰计划人才郑力胜说。近年来,温州书法家在草书领域屡创佳绩,并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瓯风行云——温州18家中青年草书邀请展”荟集了温籍或在温且具有代表性的中青年草书创作群体,他们多次在“兰亭奖”等国家级展览中获奖、入展,其中六人为中国书法家协会艺术委员会委员。其中包括池长庆、陈忠康、潘教勤、黄寿耀、王大禾、戴家妙、林峰、张利安、倪永、邱朝剑、钱允、王客、陈明之、陈显丰、卿三彬、周静合、张海晓、徐强等18位温州中青年书家的草书作品54件,涵盖条幅、手卷、册页等创作形式。用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王客的话来说,这些中青年草书创作群体代表了温州黄金一代的水平。
“曾经有过一段时间温州书法家们风格相对比较接近,但过了10年、20年,你会发现展厅里头大家的作品风格迥异,展现了温州书法发展演变的过程。”王客说。
以潘教勤的《洛中寺北楼见贺监草书题诗》为例,这是一幅个人风格强烈的作品。王客感慨道:“潘老师早年的书风比较含蓄、空寂、空灵,老师们开玩笑说他写的字是和尚字。后期他又呈现出了另外一种雄浑的生命力,完成了自我的蜕变。这件作品在作品集里看的时候,没有这么抓我的眼球。但是现场看原作,才发现潘老师用笔的精彩,对软毫驾驭的才能,特别让人惊叹。”
潘教勤 刘禹锡《洛中寺北楼见贺监草书题诗》 248cm×129cm
潘教勤的《洛中寺北楼见贺监草书题诗》旁边,摆放着黄寿耀的《到处行时联》。两者的共通之处在于,彼此都回归到了自然、质朴的状态。用王客的话来讲:“不是面上的唯美,去掉了一些细节上的修饰,反倒返璞归真了起来。”
黄寿耀 到处行时联 138cm×23cm×2
在展厅之中,不少年轻观众围绕着大型的草书作品,或打卡或学习。此次展览作品风格多元,时代气息鲜明,整体反映了现今草书创作的面目特征和当代书坛在草书领域的审美取向,引领观众在挥运点画、谋篇布白、墨色淋漓中,品味到草书的酣畅生命力和奇伟的艺术境界。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9月26日。
【作品欣赏】
池长庆 第十三届恭王府海棠雅集口占七绝二首 273cm×68cm
陈忠康 苏轼词二首 180cm×97cm
潘教勤 刘禹锡《洛中寺北楼见贺监草书题诗》 248cm×129cm
黄寿耀 到处行时联 138cm×23cm×2
王大禾 李颀《琴歌》 32cm×62cm
戴家妙 白居易《西湖归晚回望孤山寺赠诸客》 140cm×68cm
林峰 苏轼《跋草书后》 142cm×36cm
张利安 李白 《将进酒》 179cm×96cm
倪永 常建《江上琴兴》 180cm×90cm
邱朝剑 苏轼《跋进士题目后》 32cm×186cm
钱允 山谷题跋 102cm×33cm
王客 唐人旧闻 33cm×50cm
陈明之 赵孟頫《寄题陆振之与开堂》 149cm×80cm
陈显丰 辛弃疾《好事近·西湖》 180cm×48cm
卿三彬 李白《春日醉起言志》 286cm×70cm
周静合 刘义庆《世说新语》(二则) 124cm×124cm
张海晓 自作联 240cm×38cm×2
徐强 谢灵运《登池上楼》 238cm×110cm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