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盐县的一隅,静卧着一座被时光温柔以待的千年古镇——澉浦。它如同一本厚重的历史书,每一页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与文化的沉淀。千年间,多少诗人词客在此驻足,或低吟浅唱,或挥毫泼墨,将满腔情思寄托于这方山水之间,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佳作,让后世之人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风华与韵味。即日起,浙报集团嘉兴分社(红船分社、长三角分社)联合海盐县澉浦镇,推出《澉湖听潮》系列报道,探寻古镇的悠悠古韵,细品其深厚的人文底蕴。
晨曦破晓,山风捕捉到一缕阳光在窗棂上跳舞。依梅揉了揉惺忪的眼,踮脚取下挂在墙上的蓝布书包。慢吞吞去了灶台,揭锅摸了两个温热的红薯,揣着出门。
东南边的山地,依梅脑海里一闪,那里是她和伙伴们常去的地方。灌木丛里有鲜艳诱人的野草莓,溪岸边长满了紫色的夏枯草,鼓在杂草里的坟包周围,时常有野兔出没。依梅他们打猪草歇息时,野兔成了嬉戏追逐的对象。看来,野兔要挪窝了。
——摘自聿禾《山风不解年少事》
初秋午后,驱车前往六里村,这座悠然坐落于海盐县澉浦镇域南端的小村庄,与风光旖旎的南北湖风景区唇齿相依。
走在六里堰的六里河旁,依依杨柳间,鲜有人知的古港旧事随风拂过。这幅大自然精心雕琢的田园诗画,正静静地诉说着因堰而生、因堰而荣的悠久故事。
图片由受访者供图
在这里,我见到了一位土生土长的散文作家——祝建秀,温柔平和,便是她的第一印象。
来之前品读过她的文字,如同山间清泉,不加雕饰,自然流淌,每一滴都蕴含着生活的温度与深度。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只有平凡日子里那些细微而真挚的瞬间,被一一拾起,轻轻安放。
作为澉浦镇南山村人,祝建秀的作品,是对澉浦人文风貌的深情凝视,也是对平凡生活细腻入微的体悟。她善于从老一辈的口述历史中汲取灵感,将那些古老而温暖的故事融入笔端,让每一个字符都跳跃着时代的脉搏和文化的温度。
她给我分享了一个令她印象深刻的故事,元宣慰司官杨梓出资铸了一口倭钟,这口钟从日本飘洋过海来到澉浦,于是便有了澉浦钟楼,祈佑一方四季风调雨顺,还有海盐腔和胭脂湖的故事,给人无边的遐想。
“夕阳把台灯的影子拉长,我整理起书本,瞥见笔记本上自己的艺术签名,心中一动,我把名字拆开再重组。聿是一只手握笔的样子,聿禾,我是一株握笔的禾,聿禾同音愈合,文字是奇妙的,不经意触动了我的心弦。”于是,聿禾便成为了她的笔名。
自2002年初涉文坛,祝建秀便以笔为舟,泛舟于创作的海洋,从小与父亲共度的阅读时光,是她灵魂深处的一盏明灯,教会了她如何在文字间寻找生活的真谛与情感的共鸣。
闲暇之时,祝建秀常常漫步于古街小巷。每每此刻,思绪不由得便会回到儿时,穿梭于曲折小巷间,每至巷口,便好奇探头,那幽深巷弄引人探寻又惧迷失,回味悠长。巷内人来人往,老奶奶叫卖豆腐花的悠长声与老伯的热情寒暄交织,那市井气息与人间烟火,朴实、温暖。
祝建秀平日里对文学的热爱,尤为体现在她对老舍、汪曾祺、余华等现当代文学巨匠作品的深深眷恋上——老舍笔下老北京的市井百态,那份对人性深刻的洞察与幽默风趣的笔触,深深吸引了她的目光,从中汲取到了对社会、对人性细腻入微的体察与理解;而汪曾祺那淡雅如水的文风,以及作品中流露出的淡然与超脱,则为她提供了另一种看待世界的视角。
然而,生活的琐碎与责任曾一度让祝建秀的文学梦暂时搁浅——为了女儿的成长与教育,她毅然放下了手中的笔,将满腔热情倾注于家庭的小天地中。
这一别,便是十五载春秋。但正如澉浦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总能在不经意间滋养着每一寸心田,祝建秀内心深处对文学的热爱与向往从未熄灭。
图片由受访者供图
2017年,当生活的尘埃落定,她再次执起久违的笔,继续讲述着那些被岁月温柔以待的人和事,以及那片养育了她的家乡草木山水的无尽风情。
迄今为止,祝建秀已在纸媒上发表了十余万字的散文与六万字的小说。此外,她还在简书和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平台上,以读书笔记和各类文章的形式,累计创作了三十余万字的作品。2024年6月,她编注的《毛泽东诗词鉴赏朗读版》出版。
2022年初,祝建秀踏上了一段不同寻常的文化之旅,被赋予了澉浦镇镇志编委会成员这一身份。
编纂一部承载着历史记忆与乡土情怀的镇志,无疑是一次心灵的回归与文化的深耕。初接任务时,祝建秀心中满是对未知的好奇与憧憬,想象着能亲手揭开古镇神秘的面纱,用文字去触碰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让它们在新的时代里重新焕发光彩。为此,她心生热望。
“想当初常棠编《澉水志》花二十六年,我们的时间相当紧迫,除了字斟句酌,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随着工作的深入,她逐渐意识到,编纂镇志远非想象中那般轻松有趣,它需要的是严谨的态度、不懈的努力以及对历史的敬畏之心。
两年来,祝建秀和同事的足迹遍布澉浦镇的每一个角落,召开了一场又一场的座谈会,邀请各界人士共话往昔,那些关于古镇的点点滴滴,在人们的讲述中渐渐清晰起来。在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她也明白了“有书为证”修志人的意义所在。
图片由受访者供图
临了,谈及家乡,她告诉我,澉浦文化底蕴深厚,人杰地灵,包容,淳朴,是一座充满烟火气的城市。我不由得想起,她在《澉浦,许你一个千年的梦》中写到的那句——“一座城镇,千年的历史文脉是它的内涵和底蕴,渗透在骨子里,呈现在表象上。”
回望澉浦的一景一物,我已明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