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州县之官,称为“一方父母”。因此,老百姓称呼他们为“父母官”。但在300多年前的山东胶州,当地民众亲切地称呼他们的知州大人为“大娘”。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位被称为“大娘”的又是谁呢?
他便是龚大良,浙江仁和(即今杭州)人,吏员出身,清康熙年间,先后在山东牟平、胶州等地任官,后升任刑部郎中。在他的家乡杭州,或许很多人对他并不了解,而在山东胶州、牟平一带,他却是一位深受百姓爱戴的好官,那里的龚公祠,至今保存完好,他的清名犹如涓涓清流潺湲在老百姓的心田里,三百多年过去了,依然受到人们的深深敬仰。
龚大良。
仁心赈灾 不遗余力
康熙甲申年(1704年),山东宁海州(即今烟台市牟平区)遭遇前所未有的大饥荒,百姓流离失所,朝不保夕。时任宁海州同知的龚大良,目睹此情此景,心急如焚,毅然决定奏请朝廷开仓放粮,以解百姓燃眉之急,却遭到上级的拒绝。但龚大良没有退缩,多次据理力争,不惜触怒上官,但依然没有得到同意。可情势危急,百姓嗷嗷待哺,最终头撞石狮,鲜血直流,誓表拳拳为民之志。他的决心和勇气终于打动了上级,遂迅速开仓赈济,无数灾民就此得救。因治理有方、政绩斐然,于次年升任胶州知州。当地百姓为了感念他的恩德,专门立祠纪念,当地一位叫赵中栻的举人还特意写了一篇《龚公祠记》。在1936年的《牟平县志》中还有“遗爱祠,在城内曹家巷,祀同知龚大良……”的记载。
1936年《牟平县志》关于“龚大良”的记载。
有勇有谋 平寇安民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龚大良出任胶州知州一职。时值甲申大灾之后,社会尚未完全恢复,他采取了一系列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缓征赋税以减轻负担,平粜粮食以稳定物价,清理讼狱以维护律法,严格保甲以强化治安,境内很快得到安定。但不久之后,海盗作乱,经常抢劫渔民财物和出海渔船,严重威胁到地方安宁,百姓苦不堪言。龚大良决定彻底整治海贼扰民的问题,还人们一个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他一面修筑工事,加强防御;一面招募义勇,以备不测。有一次,一伙海盗发动突然袭击,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龚大良得悉后,不顾个人安危,亲率兵勇,日夜兼程向南飞驰一百六十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端掉了海盗巢穴,当场抓捕海盗58人。至此,流窜的海盗闻风丧胆,再也不敢肆虐猖狂,有力保障了胶州一方安宁。
道光《胶州志》关于“龚大良”的记载。
仁德施治 惠及民生
龚大良深怀爱心之心,满怀亲民之情,恪守为民之责,以仁德治理地方。注重兴办教育,修建学宫、义学,教化子弟、培养人才。还主持修筑城墙,加固防御,提高城市的整体防御能力。不仅如此,他经常微服私访,关心民众疾苦。当时,有很多百姓因灾致贫,生活无着,卖儿鬻女的惨况时有发生。他看到一幕幕骨肉亲情就此分离的情形,非常痛心,一面拿出自己的俸禄捐助接济贫苦之家,一面找到那些买主,好言劝慰,不少买主被他感动,甚至直接解除契约,让他们与家人团圆、重获新生,累计达万口之众。民众觉得这位“父母官”慈爱如母,犹如自己的亲娘一般,都不约而同地称呼他为“龚大娘”。
道光《胶州志》关于“龚公祠碑记”的记载。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龚大良因政绩卓著,擢升为刑部郎中,即将离任之际,胶州百姓自发为他建祠塑像,以表纪念。龚大良亲临观瞻,感慨万千。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