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创空间是度量城市的一种尺度,对城市文化氛围与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在新时代的文艺舞台上,非遗文创产业以其独特的魅力脱颖而出,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通过文化内涵、设计巧思与当代生活的巧妙对接,非遗文创产品不仅让人们在家中就能感受到博物馆的深厚底蕴,更以“文创+”的新业态打开了文化传播的新空间。
青瓷“碰撞”文创,非遗焕发新活力
走进坐落于云熙望府的青瓷主题体验店——“青瓷创客空间”,记者被眼前琳琅满目的青瓷产品所吸引。这些产品整齐有序地陈列在货架与展台上,从线条流畅、蕴含亚运主题的青玉杯,到刻划工艺细腻入微的欢聚花瓶,再到端庄典雅、尽显越瓷风范的牡丹瓶,无一不展现出古朴与时尚的和谐之美。
顾氏越窑创始人顾少波介绍:“这6款入选亚运特选商品的越窑青瓷,以其独特的‘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釉色之美,成功吸引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其中,“青影”茶具以其八方棱角分明的壶身器形,寓意“客从八方来,喜迎八方客”,成为最受欢迎的商品之一。该茶具将传统器型与宋韵文化巧妙结合,瓷质细腻、釉面温润,同时展现了亚运主题,深受消费者喜爱。
“青瓷创客空间”作为一个集艺术展览、手作体验、书籍阅读与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空间,致力于打造有特色、有品位、有质量的生活美学空间与互动交流平台。这里不仅让广大市民、游客能够近距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之力、技艺之魅、匠心之美,更成为了一个传承与创新并重的文化地标。
步入瓷源文化小镇的瓷源众创空间,一楼设有“古瓷片展示区”“产品研发与接待区”及“产品生产和原料存储区”。在这里,传承的文化韵味与创新的文化生活创意产品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创新生态。二楼与三楼则作为作品展示区与活动区,通过现场示范、动手体验、互动交流等方式,提供拉坯、上釉、烧制等青瓷工艺创作体验课程,让游客在亲身体验中感受青瓷的魅力。
为了将越窑青瓷打造成“现代宠儿”,顾少波还将青瓷文创巧妙融入艺术乡建项目——虞山隐。该项目位于下管镇东里村,以“乡创+文化+生态”的深度体验为特色,将越窑青瓷的艺术氛围与自然野趣完美融合。这一独特的项目让前来打卡的众多市民与游客流连忘返。
此外,“山隐瓷谷”“山隐食房”“山隐造物”“山隐茶咖”“山隐学堂”和“山隐乡创”六大特色区域,作为集农业、文化、艺术、学术与旅游于一体的综合创作基地,赋予了青瓷新内涵、新空间、新属性与新功能。完整的文创空间生态系统,使文化创意在守住青瓷“根”的同时,也让千年非遗焕发出青春气息。
顾少波表示:“我们接下来打算成立‘瓷源之家’众创空间实验中心,聚集爱好艺术、设计、青瓷的青年创客们,共同打造‘造梦空间’。”这一举措无疑将为越窑青瓷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抹青色,穿越千年,熠熠生辉。在上虞这片越窑青瓷的发源地上,沉睡千年后的青瓷再次涅槃重生。动人的青瓷故事由古及今,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迈进……
木艺“邂逅”文创,非遗焕发新生机
踏入浙东运河畔里直街的“缘木琢坊”,一股浓郁的木头香瞬间扑鼻而来,令人沉醉。环顾四周,各式由木头精心雕琢而成的器具与精巧小物琳琅满目,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共同构成了一个集展厅、办公、文创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独特艺术空间。
伴随着有节奏的锯木声,木屑在空中飞舞,主人陈文斌繁忙的身影若隐若现。灰白相间的两鬓和长满老茧的双手,见证了他对木艺的执着与热爱。在一榫一卯、一凿一斧的精细加工中,平凡的木头经过他的巧手,蜕变成了一件件既实用又美观的木艺精品。
陈文斌深知,榫卯结构作为木工技艺的精髓,其传统家用器具不用铁钉和胶水、全靠榫头与卯眼紧密相连的精湛工艺,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面对这一现状,作为一代“守艺人”,他毅然决然地肩负起了传承与发扬木工技艺的重任,致力于将历史与现代紧密结合,让这项千年非遗焕发出新的活力与时尚气息。
为了将木艺产业发扬光大,让艺术品走进千家万户,陈文斌不断拓宽发展视野,紧跟年轻人的审美趋势,创作出了一系列深受市场欢迎的木器作品。他开设的缘木琢坊,不仅是一个展示木艺精品的窗口,更是一个传承与创新的平台。在这里,传统木艺与日益兴起的研学项目巧妙融合,创新性地衍生出“产、学、研、游、创、教”的多元化发展模式,为传承和发扬木工技艺提供了宝贵的机会。
在缘木琢坊,传统与创意相遇,手艺与灵感碰撞。榫卯的古韵智慧、文创竹木的清新雅致、根雕艺术的自然灵性,在陈文斌的指尖流转,让人零距离感受到木艺传统工匠的精髓。每一件作品都蕴含着他的心血和故事,让人不由自主静下心来,品味这份自然、舒适、简约、质朴的匠心传承之美。
陈文斌还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回到陈溪老家,在周边的山上或溪沟里捡拾树根、竹鞭等材料,进行废物利用、变“废”为宝。他的许多作品都陈列在里直街的商铺里,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此外,他还走进学校,开展木工教学活动,让孩子们从小就能感受到木艺的魅力,为传承和发扬木工技艺播撒下希望的种子。下半年,还将走进华维文澜中学,开展木工课……
从历史文化中汲取养分,在现代文明中激发灵感,陈文斌巧妙地将古老的非遗技艺融入现代生产与生活,使木工文创得以“走出深闺”,紧跟时代的步伐,更好地融入现代人们的生活。他的努力与坚持,不仅让木艺“邂逅”了文创,更让千年非遗焕发出了新生机。
杭绣“携手”文创,共绘丝韵新篇章
踏入里直街的“糸堂”,眼前一排排绣线材料整齐陈列,一幅幅绣品色调沉静雅致,绣工秀丽细致。一方绣架撑开了千年的传承,十指春风间,绣出了丝韵新篇,令人叹为观止。
“杭绣的工艺价值在于其针法表现力极强,绣线可粗可细,丝线与金线相互作用,使得作品既高雅又通俗,深受人们喜爱。”糸堂主理人金斐斐介绍,“杭绣起源于民间生活刺绣,因此它很容易再次融入民间,融入当代生活。我们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致力于搭建交流平台,让更多的人认识杭绣、了解杭绣,进而爱上杭绣。”
金斐斐,这位80后的上虞姑娘,大学时主修空间设计,却机缘巧合地与杭绣结下了不解之缘。大约10年前,她萌发了将杭绣与家乡传统文化结合的想法。她表示:“在见识过外面更大的世界后,我更能理解家乡的文化魅力。上虞文化博大精深,我希望通过自己习得的技艺,将中国这一优秀传统艺术传承下去。”
“糸堂”之名,寓意深远。糸,既象征着此工作室与细丝之间的千丝万缕联系,又暗含着场地虽小而梦想却大的深刻寓意。金斐斐返回上虞,在里直街落脚,从此开启了她的杭绣传承与创新之旅。
然而,任何文化遗产或资源并不能天然地成为产品或商品。为了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金斐斐在展现内容与方式上不断拓展思路。她以传统针法为基础,不断尝试新的绣样题材,提升整体设计感。通过将“新”与“老”巧妙结合,推出大众喜闻乐见的产品,真正实现非遗产品的创新和传承。
针起针落,穿起的是丝线,绣制的是作品,而传承的则是千年的文化。10多年来,金斐斐飞针走线,不断摸索中国传统非遗文化刺绣技艺。她将江南的山水、老街等元素融入绣品中,创作出大量地域特色鲜明的刺绣精品。
金斐斐表示:“循迹曹娥千余载时光,我希望做好非遗技能的传统与创新,将‘孝德’‘仁义’等传统文化与刺绣相结合,以另一种形式展现出来,并将其保留和传承下去。”为此,糸堂开设了手绣短期体验课,让更多人能够亲身感受杭绣的魅力。未来,她计划打造上虞有特色的手工艺品牌店,结合自己的理念不断摸索与探寻杭绣的传承和发展之路。
如今,金斐斐的作品依旧在不断“进化”,多次荣获国家、省、市级大奖。她曾受浙江省文化馆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组派,赴丹麦哥本哈根参加“丝绸瓷韵茶花香——江南文化体验工作坊”活动。她还跟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水琴先生共同参与绣制了为G20·2016杭州峰会定制的大型刺绣四页屏风《荷韵》,该作品现收藏于中国丝绸博物馆。此外,她还受邀参加了杭州亚运会文化活动,展示杭绣的特色工艺,让中外嘉宾在亚运赛期间感受杭城文化艺术的魅力。
当“老传统”遇到“新传承”,当“老工艺”邂逅“新创意”,一场场关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动实践在这里悄然上演。历史的繁花正在重生为当下的繁华,一个个氤氲着传统与创意的作品,澎湃着斗志和梦想,成为上虞这座“青春之城”一道闪亮的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