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写点生活|晨收清露夜数星辰

    潮新闻 钱江湾2024-09-06 23:41全网传播量10.1万
    00:00
    00:00

    在秋天的几个节气轮回中,白露如同一位温婉的女子,既不同于立秋那样声响弄得挺大的,人尽皆知,其实又口惠而实不至,明明说好是秋日已立了,白天秋老虎还是这样猖狂,必须继续孵在空调里,少一度开也不行。而中秋么,仪式感又太强了,戏份满满,反倒忽视了秋日时序本身。

    只有这白露,静得像一轻风,悄无声息地融入了江南的水墨画卷。早晚隐隐约约或有或无的丝丝清凉,悄然宣告着夏日的炽热渐行渐远,也许表面上你还未明显的觉察到,秋日的宁静与丰盈正在悄然铺展开来。就像小时候在你的一再喊闹下要买很贵的变形金刚,妈妈内心已准了,脸上还挂着颇费思量的微笑。

    此刻的江南,早上被一层薄薄的轻纱覆盖着,这是太阳未露面之前常见的景象。湖边的树叶、苇草叶上,木芙蓉的花瓣上,草坪里的小草上,总有几滴露珠如同镶嵌的珍珠,闪烁着柔和而清冷的光芒。它们或圆润饱满,或细长如线,轻轻晃悠着,随时都会滑落,却又固执地坚守着那份短暂的美好。

    这些露珠,是大自然送来的最精致的礼物,也是江南秋日推进过程中的信号弹。当你凑近或蹲下想用大光圈拍摄的时候,晶莹剔透的露珠似在迎合着你,像调皮的孩童博取大人打赏的泪珠,也像是夜空中温柔的月光。这也许是二千多年前的古人笔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另一种诗意吧。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上说:“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此言道出了白露的真谛。酷暑盛极而衰,炙手可热的高温边打边撤,尤其到了夜间,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它们趴在花草树木之上,如果你不是很细心的观察,断然不知露水已然珠胎暗结了。只有当清晨柔软的光线落在叶片或花瓣上时,那闪烁的银光,犹如落入凡间的点点星辰,“白露”便由此闪亮登场。

    沿着柳树依依的湖畔漫行,垂下的枝条轻拂着水面,激起了一圈圈细腻的涟漪。有一二只白鹭悠然自得,时而低飞掠过水面,时而停歇于枝头,它们很忠实地守护着一方水土。看看它腾空而起的样子,以后就要远行了,其实盘旋了几番,还是会回到自己的地盘上来,仍旧腾腾挪挪,欢喜着自己的欢喜,这一幅水墨画乡可少不了它们那几笔空灵和闲适的涂抹。

    在记忆之中,开在小巷深处的合欢花,常与清晨的白露,与弥漫的薄雾,与袅袅的桂香混合在一起的。古城的小巷,石桥流水,细腻的白纱温柔地拥抱着。空气中弥漫着很淡很淡的桂花香,我常分不清到底是来自四季桂呢,还是今年早桂的第一缕芬芳呢,反正这是浅秋独有的味道,清新而又略带几分凉意,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沉醉于这份宁静与美好之中。

    小巷的石板路上,几位早起的老人,颤颤巍巍,缓缓而行,要登上斜坡台阶殊为不易,背影在晨光中拉得更加凝重而悠长,与这古老的街巷融为一体。最终还是过了桥,我目送着他们,三三两两,聚拢到对面的小亭子下,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时下的街巷消息,或者过往的故事。亭子边的无患子树,挂满了圆圆的青果,就像老人们的闲篇,每日总有新的内容,不怕题材重复,就怕谁小痛大病缺席了。

    白露时节的江南,河流湖泊更显清澈与宁静。水面如镜,倒映着蓝天白云,绿树上闪亮着紫薇花的娇妍,一簇簇一串串,红得靓丽,绿得更翠。有几株特别会开,千朵万朵压枝低,沉甸甸的斜倾到水面上了,引来一群鱼儿围着紫薇花游来游去。

    偶尔,一叶扁舟划破水面的平静,留下一道道悠长的波纹,与远处的山峦、近处的亭阁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动人心魄的早秋湖景图。此时,若能泛舟湖上,那一份“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欣喜定会充盈于心田之中。

    白露多像是一种口味独特的饮品,它既不像春天那样鲜嫩欲滴,也不像夏天那样燥热蛰口,也未如秋日那样甘醇馥郁,它只是一道过门的小饮。同样的二十四个节气,它好像比大暑或者中秋的调门低了许多。

    说到早秋的口腹之欲,我联想到,过去江南民间在白露时节有饮“白露茶”的习俗。《红楼梦》的作者生活于江南,对白露之饮就有清晰细腻的描写。“宝玉吃了半碗茶,忽又想起早起的茶来,因问茜雪道:‘早起沏了一碗枫露茶,我说过,那茶是三四次后才出色的,这会子怎么又沏了这个来?’”曹雪芹为读者展示的其实就是白露茶,因为春茶苦,夏茶涩,最好喝的就是早秋的白露茶。所以贾宝玉特别喜欢这款枫露茶,已经养成了早上起来后必喝一盏的好习惯。

    吃鳗鱼、吃龙眼也是江南白露的习俗。鳗鱼和龙眼是用来滋补的,鳗鱼干和龙眼过去常用作馈赠亲友的佳品。龙眼就是桂圆,白露前后的龙眼据说味甜可口,品质最佳了,江南本身没有龙眼,那东西长在广东福建海南广西等地,不像如今空运快捷,朝摘夕至,最美味的新鲜龙眼要经历长途各种倒腾,没个好几天到不了,更多的时候是吃南北货摊上的龙眼干。

    现在条件好了,谁把龙眼当回事呀,四时日常桂圆常吃也不那么补了,桂圆粥、泡茶、煲汤、煮银耳羹的时候,随便放放桂圆调味,吃得多了,龙眼的身价早已不如从前。

    《东京梦华录·立秋》上记载:“八月秋社,各以社糕、社酒相赍送贵戚。”秋社一般就在白露到秋分之间。浙江有的地方,白露开始酝些米酒。这个习俗相传在宋朝时就很盛了。北方的白露酒以糯米、高粱等五谷为原料酿制而成,而江南做白露酒,则完全以糯米为原料。我小时家里曾酝过几年酒的,一大缸的糯米清酒,上面浮动着完全发酵后的米饭渣,底下是清凌凌的一池清酒,没加任何色素,满屋子飘着浓郁的馨香,连自己跑进跑出也成了一个酒缸里的孩子。也许从那时起,我心底里就不喜欢干红葡萄酒什么的,觉得家酝的糯米酒是世界上最好的酒。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大概古人认知到白露后温补的重要性吧,米酒不仅健脾养胃还能驱寒散凉,提升食欲以补充夏季人体的水土流失,因此把米酒作为因地制宜的食补还是有科学道理的。如果在炖过的米酒里加些鸡蛋和龙眼,那就作为待客的上好佳肴了。有贵客临门,即使未到饭点,先奉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桂圆酒”,能明显感受到主人好客的心也冒着热气。

    有点地方白露还有吃番薯的习俗,对此我有点纳闷。虽然古典中曾记载:“甘薯补虚,健脾开胃,强肾阴,食之长寿,乃草种良药。”民间认为秋季健脾很重要,白露吃番薯可使饭后不胃酸。我的老家不知从哪一年开始推陈出新,将番薯磨成粉,与米粉红糖等拌在一起,再放点桂花芝麻,蒸成一笼笼香喷喷的番薯庆糕,成为响当当的特色糕点,不光在早秋,就是长年都能制作,是餐桌上的一道美味。

    庆糕中的庆是喜庆之意,糕的谐音就是“高”,吃乡味浓浓的番薯庆糕,象征着步步高升、喜庆吉祥。庆糕现在已成为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杭城生活这些年里,我时常惦记着那带有桂花香味的番薯庆糕。

    在白露的众多习俗中,我最喜欢白露时节“收清露”的说法。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上记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百花上露,令人好颜色”。因此,收清露成为白露最特别最有站思的一种仪式和念想。北海公园的铜仙承露盘是一个收白露的装置。‌

    北海公园专门有铜制的承露盘雕塑,来自于古代神话中铜仙承露的传说。一位铜仙在蟠龙石柱上,双手托盘,专门用来承接天地雨露日月精华。民间则用碗盆等各种器皿放在外面采接露水是常有的事。

    “红衣落尽暗香残,叶上秋光白露寒”,白露以后,荷花一天天老去,从荷叶上可以看到秋色渐行渐近。行走于湖畔,吟诵着杜甫说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名句,觉得白露与明月原来是一对孪生姐妹,“露”与“月”的相依相伴,营造了一种清冷、幽静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诗人望着皎洁的月光,思念着远方的亲人,那份深情与无奈,穿越了千年的时光,能够触动每一个读者的心弦。白露之夜怀人和思念的不止是杜甫,宋人陈与义不是也有“中庭淡月照三更,白露洗空河汉明”的感叹吗!

    我轻轻地伸出手,将掌心放在花叶下,静静地等着一滴滴露水滚落在我的手掌中,等了好久还是未果。而指尖却触碰到了叶上的冰凉露珠,点点露珠散发着凉意,润物细无声。用心体味它与每一寸土地和每一片叶子的默契相拥,这一刻终于与清秋的时序同频共振了。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闲坐在椅子上,仰望着那片浩瀚的星空。撒在天幕上点点的星星就像是一个个“小钻石”,闪烁着神秘而遥远的光芒。我下意识地想起小时候很认真去数着星星颗数的事。哪里知道每一颗星星,都是一个遥远的世界,一个未知的故事。

    每一滴露珠何尝不似星星,也有一个梦想,一个希望。它们都在人间草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出属于自己的光芒。晨收清露,夜数星辰。这是我对早秋的独特记忆,也是我对大自然的虔诚致敬。白露原来不是一个锋芒毕露的节气,它是一种畅想的心境,一种仰望的态度。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晚潮:在这里,写点你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