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志韦,原名陆保琦,1894年2月出生于浙江省吴兴县,1913年毕业于东吴大学,后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生物学部心理学系读书,获哲学博士学位。1920年回国后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燕京大学教授、系主任、校长等。曾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筹备委员会主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委员等。是中国杰出的语言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和诗人。
1924年,陆志韦出版了系统评述心理学的著作《社会心理学新论》,为中国心理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27年,33岁的陆志韦受邀担任燕京大学文学院心理学教授兼文学系主任,之后又升任文学院院长。在此期间,陆志韦通过不懈努力,将心理学系打造成一个拥有先进设备的特色科系。
陆志韦指导心理系学生做实验
陆志韦一生著书立说,心理学、语言学与诗歌是他深耕的三大领域。作为中国杰出的语言学家,他从古音韵研究跨越到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乃至文字改革等方面,留下了许多重要论著。早在20世纪30年代,陆志韦就对北京话单音词进行了研究。1958年,他与吕叔湘一同领导了“现代汉语语法”研究项目,为此后汉语语法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为新诗运动先驱式的人物,陆志韦将自己的诗学主张与诗歌创作紧密相连,诗集《不值钱的花果》《渡河》《我的诗的躯壳》都反映了他的诗学观念。此后,以陆志韦的诗歌为代表,形成了一个有别于主流新诗谱系的“东南大学诗群”,开启了闻一多、徐志摩、梁启超等人的新诗格律运动。
作为燕京大学的校长,陆志韦除了引导学生潜心学习与研究,还为学生抵挡雨雪风霜。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燕京大学成为被侵略者包围的“孤岛”,陆志韦毅然坚守燕园继续办学,支持进步青年的抗日救国运动,一时间,燕京大学成了进步学生们的“抗日根据地”。1941年冬,陆志韦被侵华日军逮捕入狱,在日军的威逼利诱面前毫无惧色,始终高昂民族气节的头颅。抗战胜利后,他领导燕京大学的复校工作。1948年8月,在民国政府军警包围燕京大学搜捕进步师生时,陆志韦挺身而出,保护并参与营救中共地下党员和进步学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陆志韦继续主持燕京大学工作。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他为燕京大学校长,195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在时代的滚滚洪流中,陆志韦常怀松柏之志,始终坚守古典文化人格,平静且自由,独立且坚毅,将一身才学奉献于教育和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