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蚕用的桑叶经加工磨成粉,与白芸豆等混合后制成饼皮,再加上馅料,一块新鲜的月饼就出炉了……中秋将至,在“中国桑苗之乡”桐乡市凤鸣街道,这里的蚕桑企业新推出一款桑叶流心月饼,正走俏市场。
“桑树全身都是宝,就看我们怎么去深挖它的价值。”桐乡市凤鸣街道党委书记吴志强告诉记者,随着“东桑西移”趋势的推进,作为曾经的蚕桑主产区,也在巧做乘法,不仅建起了桐乡首个桑苗产业园,打造了全国桑苗繁育供应中心,还通过农文旅融合,多途径提升种桑养蚕的附加值,提升蚕农积极性。目前,街道年产桑苗1.8亿株左右,育苗面积稳定在7千亩左右。
一片桑叶变废为宝。凤鸣街道通过强化与浙江省农科院合作,引入优质农业主体,建起了果桑基地、蚕桑系列农产品加工中心,围绕桑叶整个生长周期,推出了一系列特色农产品。
哒哒哒……5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凤鸣街道的强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车间里,一台台机器在不停作业,工人们将新采来的桑叶放入喂料口,经过机器切碎、杀青、烘干等程序,不一会儿功夫,就“吐”出来一堆堆的桑叶碎片。
“这些加工后的桑叶碎片,我们还要进行筛选和精加工,制成各种衍生产品。”强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宪强说,如今养蚕的农户数量在下降,可桑叶在持续不断生长,因此他们根据桑叶的成长周期,开发出了桑花茶、桑芽茶、桑叶茶、桑果茶等系列产品。借助公司的生产线,每天能“吃”进上万斤的新鲜桑叶。
一粒黄金茧点亮蚕农致富路。再过些天,桐乡秋蚕茧将迎来开秤收购。看着合作社养的金灿灿的茧子,90后蚕农朱佳炜喜笑颜开,今年,她负责的兴民蚕业专业合作社收购了245担“黄金茧”,收购价格达3000元/担,比白茧价格高出300多元,相比去年增长11%。这也让她坚定了转型的步伐。
“东桑西移的加快,让我们在品质和定价上没了优势,必须找出路,否则这个富民的产业就彻底萎缩了。”朱佳炜说,在7年前她大学刚毕业时,凤鸣街道以科技特派员项目,引进了品种优、抗病性好的新品种,她和父亲一眼相中。通过这个项目,合作社得以率先与中国蚕研所、浙江大学和湖州农科院合作,10张彩色黄金茧也在当年试养成功。借助“企业订单+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目前凤鸣街道养殖“黄金茧”蚕种农户达200多户。
小蚕桑撬动文旅融合发展。暑气未消,记者又来到凤鸣街道的蚕桑与农耕文化研学基地,这里是由原省级原蚕种制种场改造而来,里面藏有着嘉兴地区最优质的桑树品种资源圃。走进百桑园,近80个品种的桑树满眼翠绿,数万只蚕宝宝在恒温室里成长。这是凤鸣街道与桐乡市教育局共同合作打造的研学基地,随着新学期的到来,这里的研学计划表排得满满当当。“蚕桑文化是桐乡特色,所以我们设计了现场观察、动手体验、讲解互动等环节,使学生们接受科学知识不再枯燥。”基地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自去年揭牌以来,已吸引了2万多名学生前来研学。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