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专家学者支招,为大运河文化谋未来

潮新闻 余雯雯2024-09-05 15:10全网传播量1301
00:00
00:00

大运河文化的本质和当代价值是什么?

大运河文化更好地走向民众?

京杭大运河何时真正恢复通航?

9月5日,主题为“融汇古今,千年运河与中华文明”大运河文化发展论坛在扬州召开。

一场主论坛、四场分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历史文化研究学者共聚扬州,为大运河文化发展把脉、支招。

论坛现场

刘曙光:

大运河文化的本质和当代价值

在于创造和创新

上午的主论坛,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国际博协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刘曙光第一个发言。他带来了“让大运河文化成为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的源头活水”为题的主旨演讲。在他看来,大运河文化的本质和当代价值,就在于创造和创新。

刘曙光

刘曙光认为,大运河的申遗成功,创新了中国的文化遗产治理体系,对大运河文脉进行保护与传承,初步实现了大运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是大运河文化建设的第一阶段。申遗成功之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印发,明确要求整合大运河沿线8个省市的文物和文化资源,深入阐释大运河文化价值,大力弘扬大运河时代精神,将大运河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是大运河文化建设的第二阶段,也是将大运河物质文化遗产体系转化为中华文明标识和国家精神空间的华丽升级。

刘曙光建议,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要增强大运河的文化活力,推动数字赋能;开创文旅融合精品线路;带动产业的聚集融合,延伸大运河价值链和产业链。更有价值的是,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在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以及构建更有效力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体系的过程中,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大运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无可比拟的珍贵遗产,更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的宝贵资源。”刘曙光满怀信心地表示,随着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持续推进,大运河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的百景图正逐步变为现实,大运河沿线百姓正在享有更有品质、更高质量、更为美好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大运河文化一定会成为新时代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

王巍:

希望有一场全国性巡展

让运河文化更好走向民众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中国考古学会原理事长王巍,以“大运河南半部地区文明的起源和形成”为主题发言,一下子把时间拉到了上万年前。

王巍

他说,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的独木舟,距今8000多年,说明水上航行有8000多年的历史,而实际上长江中游、长江下游的一直都有交流,所以运河的出现并不是偶然,是交流的需要,有了运河之后让交流的距离更近了。

说到大运河文化,王巍更希望它能更好地走向民众,以整体的、多样化的形式展现出来,因此他希望接下来能有全面展现运河文化的巡展能在全国举办,“把运河沿线力量集结起来,各个地方的内容都放进来,向民众做全方位的展示。”

周庆富:

大运河是水路,也是“文路”

“大运河本来是水运,现在可以倒过来说叫运水。这是南水北调的起点,同时也是文化艺术的创作武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处秘书长周庆富以“大运河:流淌在广袤大地上的创作源泉”为主题的演讲,更是向全国文艺创作人员发出号召:大运河是水路,也是“文路”,大运河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周庆富

如何做好大运河文艺创作?周庆富呼吁,文艺工作者要围绕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深入挖掘和充分弘扬千年大运河的当代价值和时代禀赋。既要重视传承活化,更要重视原创深挖,既要重视历史文化,更要引领当代文化,既要立足时代背景,更要重视人民导向。

张建云:

京杭大运河

完全可以恢复南北通航

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水北调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张建云,一开场就介绍了一场河湖生命复苏的接力:2022年4月28日10时,德州四女寺枢纽和天津市九宣闸闸门开启,长江、黄河的水及海河流域当地水源,集中向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段707公里进行补水,古老运河在经历百年阻断后首次全线通水。

张建云

为何千年京杭大运河能再度“焕发生机”?张建云说,在最近连续三年的京杭大运河补水过程中,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分别2013年11月、2014年12月实现通水,至2024年7月,累计向北方调水超过740亿立方米;调水惠及沿线42座大中城市280多个县市区,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76亿人。“目前,南水已成为沿线大型城市的主要水源:北京城区供水的75%、天津城区供水的99%为江水。南水北调工程实施生态补水超过130亿立方米,有效地遏制了华北地下水水位下降的趋势,部分地区出现水位明显回升的现象,永定河和大运河实现了全线通水。”张建云表示。

那么,京杭大运河何时可以真正恢复通航?

张建云给了一个肯定的答案:“其实现在也是通的,无非在黄河交叉口这里,我们走了地下,今后解决了船只如何跨过黄河的问题,完全可以真正实现南北通航。”

乔清举:

理解大运河的文化生命

建立文化自觉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副主任、教授,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乔清举,从河流的文化生命、大运河的文化生命与文明意义、深刻理解建设大运河国家公园的重大意义三个方面解读了如何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传承发展中华文明。

乔清举

如何定义河流的文化生命?乔清举认为河流的文化生命是自然的人化,自然不再是纯粹的与人无关的物自体自然,而是人类文化文明生活的构成性要素,成为“人化自然”,而大运河是“人化自然”的典型表现。

“大运河的文化生命是人的意志的直接表现,是文化先在,河流后生。”乔清举说,文化创造了河流,河流又在其诞生之后的历程中塑造了文化,形成独特的大运河文化。“从起初的军事目的,到文化经济交流交融,再到文明创造,运河的本质,不是完成它的自然生命,更重要的是完成它的文化生命。”

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我们的手上重新具有生命力,活起来?乔清举说,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是确立历史意识,建立文化自觉,创造文明的宏大舞台。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