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初中时光,美好难忘

潮新闻 毛长明2024-09-05 11:41全网传播量1455
00:00
00:00

又是一年开学季,又到学子上学时。虽然早已与校无缘,但每逢九月一日,心头还会掠过“开学”的意念,偶尔也会勾起自己学生时代的美好回忆。十年寒窗多少苦,尽在酸甜不言中。追忆学生时代,印象最深最美好也最难忘的,还是在我老家江山广渡村校度过的那段初中时光。———题记 

我的初中生涯是在老家广渡村校度过的。

这是一座小学、初中齐全的完全学校。

从1975年下学期读完小学五年级过渡班,1976年下学期便上初中了。那时的初中学制只有两年,没有初三。学校是柴家村的一座社屋,南面临溪,东面是粮田。南面教室里就能看到村中那条大溪。水涨水落,尽收眼底。要是大溪里有人抓鱼,上课的注意力肯定集中不了,一颗心早就飞到大溪里去了,心里老盼望老师快点下课。

一条条小鱼,早已跳进我的心里。这是当时的教室环境给我带来的诱惑,以致分散了我的注意力,不能怪我上课不专心。

东面教室窗外见到的是一片田野。春夏秋冬,农民辛勤耕耘播种和收割的场景画面经常映入眼帘,让你间接感受到“粒粒皆辛苦”的田间劳作之艰辛,似乎在随时提醒你,要刻苦努力学习,不辜负父辈“跳农门”的殷切期望。

课本只有语文、数理化四门,没有什么英语之类,所以,一个大书包就放那么四本书和作业本,颇为轻松。老师不会布置那么多家庭作业,学校里就能完成,不用带回家去做。课外自由活动的时间就十分充裕了。同学们三五成群,开始各种有趣的游戏活动。这样的读书,是没有压力的,是轻松愉快的。

柴家社屋校舍旧照。

时间过得很快,感觉还没玩尽兴,初一就稀里糊涂地过去了。到了初二,说是高中升学要全县统考了,就是由县里统一出卷,统一监考,统一阅卷,统一招生。

一句话,都由县里作主了,招生考试严格起来。这下可好,我们从原本轻松的学习状态一下调整到紧张又充满竞争的压力状态。

为争取升学统考取得好成绩,学校领导开始重视抓质量,要求我们初二年级晚自修。开始大家对晚自修特别感兴趣,很有新鲜感,那股兴奋劲,激发了少年的好动性,教室里异常活跃和兴奋,课堂里简直没有纪律可言了,就像一窝蜂似地老是嗡嗡地响个不停。守班老师经常搞得哭笑不得,间隔轮换着到教室巡查,一经发现调皮分子,就会当众批评。但是,这些招数还是无济于事,只要老师的前脚刚走出教室,教室里又立即开始沸腾起来。同学们的交头接耳声,讨论作业声,大声喧哗声,交织成混合唱,根本不成课堂的样子。

眼看如此乱象,老师干脆守在教室,一边批改作业,一边盯住我们。

这样,连续严管了几个星期的晚自修课,才把我们驯服。同学们总算服帖下来,教室里安静多了,就连窗外田野里的一片蛙声,也显得那样刺耳。我的注意力,终于集中到书本上。

奇怪的是,一管变化大,白天、晚上课堂上几乎没有杂音了,大家都自觉遵守课堂纪律,教室变得十分安静,同学们开始进入比学赶超的学习氛围里。那是真正的自觉、勤奋、刻苦。在这样的氛围里,我也不敢马虎松懈,自然是努力发奋的,力争考出好成绩。

统考的时间终于到了。

监考确实很严,考场异常肃静。试题有难有易,有面熟的题目,也有陌生的题目。面熟的自然有把握,陌生的答题就心虚了,往往模棱两可。一些死记硬背的知识,居然没有背熟,留下了空白。分数公布出来,结果喜忧参半。我所在的那个初二班不考则已,一考出名,竟有6人考上县重点高中,创造了村校“一班六重点”的历史记录。而我却以几分之差,与重点失之交臂。这是我贪玩造成的,悔之晚矣。

两年初中,以一次中考宣告毕业。这是师生都明白又必须接受的现实。

两年时光,虽然短暂,却很美好,如今忆起,依然难忘。

如果把同学关系划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个层次的话,小学阶段,是最天真无邪的。大家顽皮不懂事,同学关系没有好坏之分,课余时间爱喜闹,玩游戏。玩得来,玩得好,就是关系好。

初中阶段,同学意识逐步增强,初步形成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同学关系开始建立,同学之间的交往,简单纯朴,除了交流学习问题,毫无其他目的和心计。那时的同学关系很融洽,班干部也好,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也好,不会看不起普通同学和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互相之间真正做到相互团结,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高中阶段,已经进入青春期,思想开始活跃起来,大家独立思考能力也比初中阶段要强得多,同学关系也变得有些微妙起来,没有小学、初中阶段那么简单纯朴。有的同学是居民户,自恃身份优势,谈吐举止间显示出高人一等的架势,与农业户同学似有一种无形的等级距离,平时交往难以融洽到一起。大学阶段的同学关系,我就不妄自评说了。

我最怀念的还是初中阶段的同学关系,那时的思想很单纯,同学之间很友好。男女同学不同桌,互相基本不说话。似乎心照不宣,避免恋爱之嫌。

临近毕业时,才放松了警界线,有男生开始与女生悄悄交流作业问题了。那个年代生活比较拮据,而我们正处在长身体的关口,由于营养不良,身材普遍瘦骨伶仃,长得像豇豆似的,我也不例外,一幅尖嘴猴腮样,苗条细长。那时学校没有校服,也没人讲究衣裤穿着,往往是弟弟穿哥哥淘汰的衣裤,姐妹之间也如此,长短大小不一,参差不齐。

那时没有零食吃,口袋里能有点番薯干、番薯片或炒玉米籽,就很不错了。学校有规定不能带零食,有同学悄悄带到学校里,偷偷分着吃,也是一件充满快乐的事。

一次偷偷的分享,一句俏皮的玩笑,一个小道的消息,都是同学关系的催化剂,可以让我们忍俊不禁。学校里交流最多的话题自然是学习内容,而到放学回家,要么看书做作业,要么帮家里干农活,根本没有业余爱好。几位成绩好的同学或班干部,自然会充当业余辅导老师,留在班里辅导后进生做作业,既是老师的要求,也是相互帮助的需要。

同学中最崇拜的就是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同学即老师。老师忙不过来时,还叫我们几位班干部帮助批改同学作业,当时当上班干部,感到很自豪,仿佛自己真的是老师了。

不知何故,我天生偏文,背书、写作文是轻车熟路,遇到数理化就感觉头疼,尤其是物理课,不管老师如何讲解,我总是听得云里雾里,显得吃力难懂,物理考试最为惧怕,心无底气就发慌。明明简单的问题,一慌就糟糕,明明能做的题目,一紧张就慌了手脚,乱了分寸,勉强考个及格分。

这是偏文者底气不足的表现。于是,我就向物理成绩好的同桌请教,同桌很耐心,毫无保留给我辅导,为我解了不少物理之惑,渐渐克服了畏难情绪。

自拍图片

我家离学校不远,差不多要走二十几分钟的路,如果小跑,十多分钟就到。但这段路靠山边,一片竹林,无一人家。人怕走夜路,何况是少时。晚自修放学路过竹林时,心里不免有些发怵,有时毛孔都会竖起来,我就不自觉地加快了脚步。要是雨夜行走,四周的漆黑程度会加深,只有手电筒的光线在雨水中闪烁,竹林则影影绰绰,难免紧张害怕。

竹林没有通路时,要从柴家田畈的石头路上经过,路旁有座大坟墓,夜晚经过时,常常毛骨悚然,眼睛不敢斜视那坟墓,脑子被鬼怪的故事吓坏了。

我5岁时,曾一个人走过黄昏的山路,胆子还算大的。有时如遇山风吹拂,竹林沙沙作响之时,我会以唱歌壮胆,一路上哼着歌蹦蹦跳跳。班上有许多同学就是这样去晚自修的。那时学校里的电灯很不正常,据说是因为电力不足,教室里的日光灯经常昏暗模糊,灯管时常出现忽明忽暗的情况。幸亏那时的视力非常好,一点不碍事,班里只有毛天生和毛宝生两位同学近视,但没有看到他俩戴眼镜,只是眯着眼睛看书做作业。

停电的事也会经常发生,我们不仅没闹,反而感到开心。教室里漆黑一团,这不要紧,我们就点蜡烛照明。有的同学还会用墨汁瓶自制煤油灯,在瓶里倒进煤油,瓶盖凿个小孔,棉纱带穿过瓶盖空,纱带浸油后,一点即燃。同学好奇,纷纷效仿,一时间,油灯闪亮,教室里似乎也充满了温馨。邻桌女同学流露羡慕之情,有求于我,我欣然出手相助,指点一二。看到新做的油灯,她高兴得手舞足蹈,笑得一脸灿烂。没想到,同学之间的一点小帮助,却能换来大开心,自豪感油然而生。

那时学校里没有什么兴趣小组,老师也没有什么课外辅导,更没有什么学科竞赛等。宽松的学习环境,充裕的课外时间,自由的支配空间,让我有机会培养了兴趣爱好。

我的第一兴趣是从临帖练字开始的。这个兴趣是我小学语文老师毛政简老师教育培养起来的。可以说,他是我的启蒙老师。

他身材瘦小,身穿中山装,显得精神矍铄。上课时,他面带笑容,但我总觉得他的笑容也是威严的。毛老师的粉笔字板书写得特别好,记得他给我们上第一堂语文课时,黑板上的粉笔字板书,一笔一划,写得整齐有力,与书本上的几乎一模一样。他教写字课很有经验,课前先给我们打比喻,他说,字是一个人的出马枪,也是人的外面光,字要写好写工整。就像人穿衣服,字就好比是衣服的外套,是一件长布衫,里面的衣服穿破一点没关系,别人看不到,而外面的布衫不能破。

意思就是,一笔好字就好比是一件长布衫,可以遮挡里面的破衣服。这个比喻形象生动,我至今难忘。

我当时就听懂了,觉得老师比喻很贴切,于是就按照老师说得去做了。每次做作业时,字迹不敢潦草,写得认认真真,端端正正。到了初中,看到老师的板书开始潦草起来,我也跟着模仿。后来觉得光靠模仿老师还不行,还要找字帖练习。

一次看到供销社有钢笔行楷字帖,就向父亲提出买字帖的想法,父亲还是开明的,让我买来了一本钢笔行楷字帖。放学回家,我就对着字帖,一笔一划地临摹,一字一字地练习,几乎天天不断。

练了三个多月,基本掌握了行楷的特点和笔画的规律,写出来的字已有行楷模样了,自我感觉进步蛮快,老师也大加表扬,同学羡慕不已,有的同学还向我借字帖,悄悄地磨刀练字。没想到,我的临帖兴趣,后来还影响到班里,带动了不少同学竞相练字。

正当自我感觉良好之际,不料却惹来了“苦差事”。学校要办黑板报了,正愁找不到字好的学生帮忙抄写黑板报,这下可好,我被校长逮了个正着,这样,我就自投罗网,成为学校黑板报的义务抄写员了。

初中两年,我办了不少黑板报。在黑板报前一站就是大半天,有时抄的手臂酸麻,腰酸脚麻。但看到一期期自己抄写的黑板报,一期期漂亮的粉笔字,心里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也强了。如今回想,感慨万千,要不是当年毛老师的“长布衫”比喻,我也不会把写字看得那么重要,更不会那么认真地去临帖练字了。

笛子和二胡也是读初中时自学的。

那时每逢重大节日,学校里都要举行文艺演出。学校祠堂有个戏台,就是会演的舞台。记得毛孝忠老师的笛子吹得非常好听,一下把我迷住了。我暗下决心,也要学吹笛子。此时,邻居一位邓同学也兴致勃勃,我们一拍即合。

我们一起到供销社买笛子,那时普通的笛子还不贵,记得只要几分钱,稍微好点的才几角钱,我们当然是挑最便宜的了。他还买来一本书,叫《笛子吹奏法》。下课后,我就跑到他家,两人边看书边吹奏,刚刚吹出来的声音,音量忽高忽低,极为刺耳难听,大人听见笑话我们,你们是“老鼠咬竹筒”。我们不管,只是不停地吹,不停地练,练得不亦乐乎。

自拍图片

笛膜是个麻烦事。要从毛竹片里取下来,陈旧的毛竹还不行,必须是新砍下的毛竹,那层薄膜才易撕下来。但韧性质量差异很大,有的很好撕,有的一撕就断。有的笛膜吹得时间长,有的一吹就破。练习的时候,我们不会去计较,但学会了基本技巧后,就感觉笛膜不能碍事了。贴笛膜也有小技巧,开始把膜贴的很平整,后来发现毛老师贴的笛膜,中间折起几道细皱纹,吹奏的音色效果好的多。其实,笛子入门不是很难,但要学好学精,提高吹奏艺术就非常不易了。

我们放学先练上一段时间,然后开始做作业。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个学期的自学训练,自我感觉熟练了很多,吹奏水平也明显提高,可惜没有机会登台表演过。

我最佩服的是毛政简老师,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老师,记得那时学校所有的文艺活动,都是他自编自导,更令我钦佩的是,毛老师的二胡拉得神采飞扬,优美动听,把我听得心里直发痒。这是促使我学二胡的原因。但当我准备求教时,他却对我说,二胡不是好学的,俗话说,“二胡两条线,越拉越死变”。意为学习的难度很大,一般人是学不会的。

我没有知难而退,因为有浓厚的兴趣。到学校借来二胡和书籍,慢慢操练。仔细看老师的手法指法,如何上下滑动,拉弓的姿势和力度等等。看看容易学习难。我不知花了多久,才好不容易学会简单的曲子。

兴趣正浓时,遇到新问题。没有二胡,怎么练呀?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学会了二胡制作技术。

邻居有位艺人,是农村锣鼓班里的,村里的红白喜事,这帮人必到无疑。这样的机会我是不会错过的,我有意去和那位拉二胡的套近乎,他也认得我,就热情耐心地教我拉二胡的方法和要领,很快就让我从中悟到不少二胡知识。后来,他还教我自制二胡的方法和步骤,关键的材料和环节。当务之急是要找到合适的大蛇皮,这是至关重要的事。没有蛇皮,就是空谈。蛇皮的质量关乎音色和音量。

这时,一位亲戚得知我在学二胡,给我送来了一把无弦无皮的旧二胡,我很高兴,立即去买了琴弦;一位生产队长在我家隔壁耘田时,刚好打死了一条大蛇,碰巧让我撞见了,央求他送我做二胡用。

网络图片

为了做二胡,胆子壮大了。我让队长把蛇皮剥下来,然后自己把那花花绿绿的蛇皮套在一根竹子上。平时见蛇怕的要命的我,居然还敢套蛇皮,我也没想到。晒干后,我小心翼翼地剪下蛇皮,又翻到胡琴筒上,最后做成了一把二胡。虽说是土制,五音不一定标准,但总算拥有了一把自己的二胡。这样练习起来就方便多,但由于高中统考的压力在肩,练二胡的时间就相对少了,以致于我拉二胡的兴趣半途而废,至今还是有点遗憾的。

两年的初中,一晃而过。遇见总要再见,升学的升学,弃学的弃学,大家各奔东西。在校两年的美好时光,成了美好记忆。唯一的遗憾,就是我们这届师生没有拍过毕业照,没有合影留念,也没有毕业典礼。

印象中,几位任课老师都在忙于复习看书准备考师范。他们当时也正处在改变命运的重要时期,或许他们已忙得无暇顾及,或许他们认为毕业就毕业了,仪式不搞也罢了。这个缺憾,是无法弥补的遗憾。

几位任课老师,当年风华正茂,正值血气方刚之年龄,有朝气有激情。

记得毛增勇老师是班主任兼政治课,毛孝忠老师是班主任兼语文课,李世水老师教理化,毛招凤老师教数学。虽然他们当时还是民办教师,但对待教学认真负责,对待学生严格要求,工作敬业投入,很有一套教书育人的方法艺术,循循善诱,为人师表,使我们的学习提高很快,有的已达到融会贯通。可喜的是,后来他们先后都考上了衢州师范学校。大多在教育岗位上一直干到退休。

初中时光,虽说不上意气风发,挥斥方遒,但确实美好难忘。

毕业40多年,许多同学未曾谋面。那时没有合影,只靠记忆回忆。一些同学的特征、音容笑貌还是记忆犹新,历历在目。有时同城的同学相聚一起,都是开心谈笑,共叙学校那些美好轶事。几位班干部大学毕业后,开始还有来往,时间长了,大家都为生计奔波,成家立业后联系就更少。

在外工作的毛延辉、杨寿云、毛天生等同学,已多年无联系,毛卫园是当年唯一考上重点中学的女同学,她的丈夫是军官,后来得悉她也随了军。只有老班长毛春国近在杭州,倒是经常联系。还有许多初中同学印象模糊,知之甚少,不知西东了。

虽然大家各自天南海北,相互之间少有联系,虽然至今还没开过初中同学会,但同学一场,同窗同桌,情谊永存,山高水长。没有合影,没有典礼,没有仪式感,但我们有记忆有回忆,有快乐有憧憬,与美好的师生情同学情相比,这点遗憾又算得了什么呢?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新评论(10)
潮客_江浙一兵 · 2024-09-06 00:25 · 浙江湖州回复
学生时代,难忘印记,流畅文笔,美好享受。美文!
毛长明 · 2024-09-06 01:18 · 浙江杭州回复
谢谢师友雅赏美言!周末愉快🙏🏻🙏🏻🌹🌹
文戈 · 2024-09-16 11:44 · 浙江杭州回复
初中两年高中两年
毛长明 · 2024-09-16 12:54 · 浙江杭州回复
是啊👌
钱江湾 · 2024-09-06 04:08 · 浙江杭州回复
长篇大作👍👍
毛长明 · 2024-09-07 00:31 · 浙江杭州回复
谢谢师友谬赞🙏🏻🙏🏻🌹🌹
钱江湾 · 2024-09-12 09:48 · 浙江杭州回复
祝贺精选!
毛长明 · 2024-09-12 10:09 · 浙江衢州回复
谢谢师友🙏🏻🙏🏻🙏🏻🌹🌹🌹
潮客_2ed2uo · 2024-09-06 01:15 · 浙江杭州回复
😀
毛长明 · 2024-09-06 02:05 · 浙江杭州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