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回忆杀!诸暨供销社,一大波老照片来袭!是谁的青春?

    潮新闻 共享联盟·诸暨记者 吴帆 通讯员 蔡文珑 俞广平 编辑 郭嘉楠2024-09-04 01:00全网传播量895
    00:00
    00:00

    近日,一位市民在二手书店偶然淘到了一本珍贵的老相册,里面记录着1980至1990年代诸暨供销社的点滴瞬间。泛黄的照片定格了供销社的历史片段,展现了当年供销社在陈蔡水库、猕猴桃实验地、酒坛厂等地的工作场景。这本相册属于一位供销系统的退休老干部,透过这些影像,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供销社繁荣发展的年代。

    供销社,曾经是诸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它不仅承载了那个时代的经济命脉,也成了人们共同的记忆与情感寄托。如今,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供销社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这本老相册,却为我们重新打开了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让人不禁思索起供销社的前世今生。

    辉煌的过去

    诸暨供销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1931年3月,诸暨县下小东区有限责任猪肉消费合作社成立,成为诸暨商品流通领域合作事业的开端。新中国成立后,诸暨供销社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1950年2月,诸暨县供销合作总社正式成立,全县范围内群众自愿集股,基层供销社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建立。据《诸暨市志》记载,到1987年底,全县供销社数量增加至972家,员工总数达4531人,社员总数高达22万余人,商品销售总额达到3.13亿元,上缴税款745万元,利润542万元。

    20世纪60年代的“浙江省诸暨县城南供销合作社社员证”

    供销社在诸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物资供应的重要渠道,更是城乡经济的重要纽带。那个年代,供销社几乎覆盖了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日用百货到农副产品,从生产工具到生活用品,供销社都能提供一应俱全的商品。这些商品不仅质量有保证,而且价格合理,供销社成为了老百姓心中可信赖的“伙伴”。每逢赶集日,供销社门市部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是乡村社员们购买必需品和交流信息的重要场所。无论是乡镇供销社的百货门市,还是村落中的代销点,都是当地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20世纪80年代,诸暨一家酒坛厂内的合影

    照片中记录下的1980年代的供销社,不仅是商品流通的枢纽,更是社会交流的重要平台。通过供销社成员们在我市各地的工作合影,我们看到了供销社与当地经济发展的紧密联系。诸暨供销社通过组织农民合作社、推进土特产的推广,极大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比如在20世纪80年代组织的香榧种植,成为了当地农业经济的亮点。这些活动不仅为农民提供了新的经济作物,也为供销社赢得了良好的声誉。相册中的一张张合影,仿佛诉说着那个年代供销社员工们的辛勤付出和满怀的希望。

    1986年6月,诸暨县园艺协会成立大会

    供销社的辉煌还体现在其在计划经济体制中的独特地位。在那个物资匮乏、商品供应紧张的年代,供销社凭借其国家统一定价的优势,为城乡居民提供了平价的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供销社员工不仅是商品的供应者,更是农民的朋友,他们在工作中形成了深厚的群众基础。这种深厚的群众基础,使得供销社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成为了老百姓情感寄托的空间,见证了几代人的生活变迁与时代进步。

    阵痛中蜕变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诸暨供销社也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曾经辉煌的供销社在这一时期逐渐显现出其传统经营模式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问题。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和开放性使得新型商业模式迅速崛起,各类私营企业、个体户、连锁超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相较于这些灵活多变的新兴市场主体,供销社在经营机制、管理方式、服务态度等方面逐渐显得僵化和滞后,无法及时适应市场的变化和消费者的需求。

    这一时期,供销社开始面临严重的经营困境。商品积压、资金短缺、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层出不穷,供销社的市场占有率不断下滑。到90年代中后期,诸暨供销社的业务规模大幅萎缩,亏损不断扩大。数据显示,到1997年底,诸暨供销系统的企业总资产为8.05亿元,而负债总额却高达5.88亿元,亏损金额达到2.58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73%。如此高的负债率使得供销社的经营压力倍增,曾经为城乡居民提供重要物资保障的供销社,陷入了严重的生存危机。

    20世纪90年代的诸暨供销社贸易中心

    面对这种局面,诸暨供销社不得不进行深刻的体制改革。1998年,根据市政府《关于供销系统体制改革的若干政策意见》,诸暨供销社开始了企业改制试点工作。改革的核心目标是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来激发企业的活力,彻底摆脱旧有的僵化体制。2000年,诸暨市政府进一步深化改革,出台了《关于深化完善国有集体流通企业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产权彻底清晰,身份彻底置换,执照彻底变更”的原则。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供销社逐步退出传统的流通领域,关闭了大部分亏损严重的企业,仅保留少数具有盈利能力的单位,至2004年供销社系统双置换工作基本结束,供销社撤销。

    20世纪80年代,诸暨县供销合作社在城区单位示意图

    这一段历史,见证了诸暨供销社从繁荣走向衰落,再到艰难转型的曲折过程。供销社在转型过程中,不仅经历了阵痛和挑战,更在探索中找到了新的生存和发展路径。

    重生与未来

    经过市场经济冲击下的衰落和艰难的改革转型,诸暨供销社在近年来迎来了重生的机遇,并在新时代背景下展现出新的活力。随着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以及国家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视,供销社作为连接城乡经济的重要纽带,重新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

    2005年,诸暨市供销合作总社重新挂牌成立,标志着供销社的再出发。尽管编制人员减少,经营范围缩小,但供销社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发展道路。2014年,诸暨市被列为浙江省首批构建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试点县市之一,这使得供销社成为了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核心和桥梁。供销社通过整合资源,强化服务功能,逐渐从单纯的商品流通组织转型为集生产、供销、信用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

    1987年12月,诸暨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全体工作人员合影

    这一转型不仅让供销社焕发了新的生机,也使其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依托于市供销合作总社,诸暨市成立了市农合联执委会,并从原农业局和农办划转了相关职能,如农产品展示展销、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提升、农业综合服务和农民培训等。这些举措使得供销社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20世纪80年代,诸暨猕猴桃实验地合影

    供销社的重生不仅体现在结构和职能的调整上,更表现在服务模式的创新上。在新时代背景下,供销社积极探索“互联网+”模式,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服务效能,推动农产品上行和日用消费品下行的双向流通。此外,供销社还积极参与到农村电商平台的建设中,为农民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综合服务,帮助他们开拓市场,增加收入。这种服务模式的创新,使得供销社不仅仅是一个传统的流通组织,更成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助推器。

    供销社的故事,是一段从辉煌到低谷再到重生的历史篇章,也是现代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的生动写照。未来,供销社也将在不断的创新与实践中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