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经开有位特别的企业家,不止于埋头引才“卷”技术,他还在全世界、全行业寻找“不存在”。用不到10年时间,让自己创立的公司跻身行业龙头。
他叫王海峰,是浙江锋源氢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作为一名本科、硕士、博士都是清华大学毕业的“三清”博士,他寻找的“不存在”到底是什么?企业又是如何实现“行业龙头”的?
王海峰与以往大家印象中的企业家形象不太一样。82年出生的他身上自带“松弛感”,一件T恤、一双运动鞋和一个黑色大背包就是他的“通勤OOTD(今日穿搭)”。而这份随性,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的自信。
2009年,王海峰在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时已是业内炙手可热的学术新星。毕业后,王海峰选择进入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和业务解决方案公司的中国研究院,从事新能源领域相关工作。当时,王海峰和同事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全世界寻找“问题”,发现人们在新能源领域“需要但没有”、“想要但没办法”的“空白”,并针对这些情况“组团”研发出能够砸碎空白的“锤子”,提供问题的解决方案,让“不存在”能够“存在”。在这一过程中,科研出身的王海峰发现,有能力去解决问题、研发产品当然重要,但想要先发制人,去发现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主动开辟市场才是重中之重。
工作的这几年,他一路从研发总监晋升至新能源首席科学家,再到担任新能源预测并网解决方案HyREF创始人。科研和管理双重“buff”叠满的他,已经处在了个人职场晋升的“天花板”。擅长发现“不存在”的王海峰,同样也在探索自己人生中可以有的“不存在”,于是创业成了他的“新锤子”。
在王海峰计划创业时,资本也看中了他,纷纷寻求与他合作。2015年,经过一番研判,他认准氢能将会成为下一代能源方向。王海峰与一群志同道合的校友一拍即合,决定收购校方相关专利,共同在北京创立锋源氢能技术有限公司。
2018年,公司计划设立新工厂实现公司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和产业化。当时,不少城市都向王海峰抛出了橄榄枝。经过反复比较,王海峰觉得平湖不仅资源丰富,“背靠上海、面朝大海”的地理位置更是独一无二。而且,在氢能产业生态链和扶持政策上也下足功夫。综合考虑后,王海峰正式将公司核心团队迁移至平湖,创立浙江锋源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并投资建立了近万平方米的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氢燃料电池电堆量产基地。
企业是“养成系”。作为董事长,王海峰要考虑的事就更多了。在技术层面,王海峰很早便与清华大学燃料电池实验室建立了合作关系,公司实验室技术已具备国际领先水平,在多项性能指标上展现出世界顶尖水准。在人才团队方面,王海峰成功招揽到一批高精尖人才,其中有学术精英,也有上市公司高管,让企业实现了专业性与商业性的融合互补。王海峰还进行了严格的组织架构设计,包括团队成员间的独立性保障、排他性协议的签订,以及对经营活动的明确限制。王海峰特别提到,在企业成长过程中,平湖的人才政策、扶持政策和办事效率,以及上下游产业链配套的地理优势,为企业发展助力不少。
2022年,国内首条跨省长途氢能重卡线路——安阳氢能重卡商业运营项目需要一批氢能重卡,但怎样的发电系统才能承担起这样的运输任务?面对这项挑战,锋源氢能接下任务,公司团队自主研发出“大功率重卡车用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用FY06-S110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实现了零碳排放、低噪音、低温启动,并满足加氢时间短、续航里程长等要求,该系统破解了项目的难题,也在《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节能降碳技术装备推荐目录(2024年版)》留下了“平湖智造”的身影。
如今的锋源氢能公司已是氢能行业的龙头企业。作为国内稀缺的量产催化剂的电堆企业,目前锋源氢能公司已拥有研发人员超50名,企业申请及获得专利近160项,其中发明专利100余项。公司与中通、宇通、吉利等知名车企均达成合作,性能国际领先的氢燃料电池产品已经搭载整车在浙江、广东、四川、重庆等多地批量投入使用。2023年,公司年产值达数亿元。备受资本市场看好的锋源氢能也已完成八轮融资,募资总额数亿元。
对王海峰来说,这一系列的成果都离不开技术、人才和企业“开荒”这三条“发展战线”。未来,王海峰将引领锋源氢能公司在提升产品性能、降低成本、增强可靠性以及拓展产品线等四个核心领域持续发力,不断推动拳头产品的迭代与升级。氢能产业是一个十万亿级别赛道,王海峰也期待氢能产业充分爆发的那天,作为产业链链主企业,能为平湖开辟出新的大赛道。
在平湖的企业家队伍中,像王海峰这样的创业领军人才有83名,80后占比已达10%。近年来,平湖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深入推进“才聚平湖”计划,“以赛引才”搭建创新创业舞台,努力为人才企业家们创造最优的发展环境,一大批海内外顶尖人才、高校毕业生、优秀团队在这里扎根、圆梦,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
未来,平湖还将以更优生态,集聚好创新创业人才。继续用心做好人才引育、用情做好人才服务、用力做好平台建设,推动人才与平湖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