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尊登上历史教科书封面 新学期教材上“新”有哪些变化?

潮新闻 美术报2024-09-02 10:25全网传播量20.1万
00:00
00:00

近日,各地中小学生迎来了新学期,记者从教育部获悉,今年秋季开学起,全国小学和初中启用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统编教材,首先在起始年级使用,三年内覆盖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年级。而《艺术 美术》《艺术 音乐》新的艺术课程教材将全新亮相。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统编教材

2024秋季新教材 

美术教材 多学科的融汇贯通

提供高质量艺术资源

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编纂的《义务教育教科书 艺术 美术》一年级上册与七年级上册,将作为先锋,率先与广大学子见面。这一系列教材的更新,不仅是对过往成功经验的传承,更是对新版课程标准的积极响应与深刻实践。自2002年起,浙美版教材便以其独特的视角、丰富的内容赢得了师生的广泛好评,而此次基于“新课标”的重新编纂,更是让这套教材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社长管慧勇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教材的核心理念在于“大观念”的贯穿,同时,创新性地采用大单元的组织形式使得教材内容更加系统、连贯,有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从小学到初中,每个年级都依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围绕不同的主题单元展开教学,既保证了内容的丰富性,又兼顾了学习的渐进性。

教学方法上,新教材大胆突破传统界限,强调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性。特别是微电影制作、动画制作等现代艺术形式的融合,让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这一变化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促进学生在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知识迁移与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设计课程中融入科学原理、历史文化背景等内容,让学生在完成设计任务的同时,实现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

另外,在作品选择上,教材编写团队充分考虑了多样性与丰富性。面对如此庞杂的艺术作品库,教材编写团队凭借其深厚的美术史学科背景与专业素养,精心筛选出了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作品。他们的工作不仅减轻了学生在浩瀚艺术海洋中的选择负担,更以专业的眼光为学生提供了高质量的艺术学习资源。正如管慧勇所言:“我们的价值在于用专业为受众做筛选,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艺术滋养。”

《义务教育教科书 艺术 美术》七年级上册

《义务教育教科书 艺术 造型·美术》一年级上册 

历史教材 用考古实证

展现中华文明根脉

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材,将从今年秋季新学期七年级开始投入使用,历史教材通过更为科学的课程命题、更加丰富的文物图片,更多的历史文化名人故事,系统呈现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用翔实的考古实证,展现中华文明根脉。

记者注意到,七年级上学期《中国历史》教材为125页,此前版本为108页,在页数上增加了17页。而在图片使用方面,使用了186幅图片,而此前版本使用161幅图片,新教材在图片上增加了25幅。据了解,教材使用的图片中关于文物和遗址,均使用了实图和实景图,包括大量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比如,教材中增加了“良渚古城”的出土文物和地图坐标,生动展现着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对比两版教材的封面,也体现了用文物实图讲述历史。

义务教育历史教材编委会主任张海鹏表示:新教材封面是由两幅图片组成的,背景的一幅图片是甲骨文,近景这幅图片是何尊,体现了真实的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旧教材封面用的是复制的车马架,而现在教材封面用的是真实的画面。

七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 旧教材课本封面

七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新教材课本封面 

七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课本,封面上的文物可是大有来历,它就是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何尊。它宝贵在哪里?何尊于1963年在陕西省宝鸡市贾村镇出土,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是西周早期贵族“何”铸造的一件青铜酒器。通高38.8厘米、口径28.8厘米,圈足底径19.8×20.2厘米,重14.6千克。

全器造型如“亚”字,长颈,腹微鼓,高圈足。体侧装饰有四道镂空扉棱,从上至下将圆形器体分为四个部分,主体花纹为高浮雕兽面纹,位于中部。巨目利爪,狞厉凶猛。口沿和圈足部位的纹饰,分别为兽形蕉叶纹和相对简单的浅浮雕兽面纹。整器的装饰以雷纹为底。部分采用三层花的装饰手法,看起来华美瑰丽,通体散发着一种“狞厉之美”。

而何尊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华美的外型,它内壁底部的122字铭文更令人惊叹。铭文记载了在周成王五年四月的丙戌日,举行了盛大的祭祀活动,王在京室对宗族小子何进行训诰,讲到何的先父公氏追随文王。文王受天命,统治天下。武王灭商后,则告祭于天说:“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义名”,意为我以此地为天下的中心统治民众。成王表示,你们作为宗族小子,要向父辈学习完成使命。在训诰完毕之后,王还对何赏赐了三十朋贝,何为了纪念这一殊荣,以此做尊。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何尊

何尊铭文中的“宅兹中国”是目前所知“中国”一词最早的出现 

最重要的是铭文中的“宅兹中国”,是目前所知“中国”一词最早的出现,已有三千年历史。虽然商代的甲骨文里分别有“中”和“国”字,但是何尊内侧底部铭文中的“宅兹中国”,“中”、“国”两字,作为一个词组第一次出现。

什么是“中”?学者认为“中”的本意指旗杆,中间的椭圆形是把手,上下飘扬的是旗帜。当部落首领有事时,就竖起“骨”集众人。大家环立于旗杆周围,听候君王发布命令。“中”是不偏不倚,不畏惧,也不侵犯。“中庸”“中正”“中和”遂成为中国人传统的处世之道。

什么是“国”?金文中的“国”原始字形是“戈”加“口”,即“或”字。其中,“戈”是声符,兼有执戈守城之意,“口”则表示人们居住的城邑,到了春秋时期。四周又被加上了外廓——“口”(wéi),表示国之疆界。

铭文中的“中国”指的是哪里?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专门从事古文字研究的助理馆员郭晶说:“‘宅兹中国’的大意为,我要住在国家的中心(成周)管理天下,而‘中国’最初的意思是指位居中间或者中央的城池或土地——中原地区。”尽管它与现在的“中国”一词,不是同一个地理概念,但其意义十分重大,铭文述及周初重要史事,与成周(洛邑)兴建有关,对研究古代历史文化。与河南地方史、城市建设史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记者对比两版历史教材目录发现,更为明显的修改还包括,此前目录中第一单元第3课的“远古的传说”,改为“中华文明的起源”。从“传说”到“文明起源”,教材编修人员用考古发现的实证,展现着中华文明的根脉。

义务教育历史教材编委会主任张海鹏表示:我们加强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叙述,加强了中国历史上中华民族交流交融这方面的叙述,也加强了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在民族交融这方面的措施和进步,这对于推动初中生认识我们的国家的走向,认识我们文化的走向,认识我们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出处”

厉亦平

最新评论(3)
醉墨inktipsy · 2024-09-03 04:11 · 上海回复1
孩子们有福了,新教材内容更丰富。
小熊bear · 2024-09-03 03:31 · 浙江杭州回复1
新的历史教材,让孩子更了解中华文明。
天使之翼的羽毛 · 2024-09-03 03:06 · 浙江杭州回复1
新教材真是与时俱进,孩子们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