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潮新闻举办“支教和研学,拒绝被商业左右”主题圆桌对话会,来自研学与教育改革领域的学者、专家,以及资深支教教师围绕相关话题展开交流。
暑假研学热背景下,6月至8月,潮新闻通过系列舆论监督报道,揭露了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下称“凉山州”)公益支教背后,存在动辄收费上万元的“支教研学”乱象。
6月9日,首篇调查报道推出后,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监管总局等相关部门对此高度重视,迅速组成联合调查组,分赴凉山州涉事地,追查相关人员,并形成调查报告。
随后,“支教研学”整治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不到半个月,四川、贵州、海南等涉及偏远山区的百余个“支教研学”项目,在暑假开班前被叫停。
潮新闻记者走访调查中看到,当支教变成一门研学生意,一些地方俨然成为花钱“镀金”的“公益秀场”。为此,潮新闻邀请四位嘉宾一起聊一聊,研学旅行如何让学生在“行走的课堂”中研有所获、旅有所学?又该如何避免商业研学影响正常支教?
【圆桌会对话嘉宾】
设计统筹:陈海伟 设计:李灵伊
【圆桌会访谈实录】
【圆桌会访谈全文】
中小学生需要怎样的研学旅行?
潮新闻:“支教研学”是研学旅行乱象缩影。今年暑假,“天价研学”“名校研学”“出国当插班生”等话题同样受关注,价格动辄数万元,研学旅行公益性原则缺失较普遍。请问,乱象频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薛二勇:研学旅行市场不规范的根本原因有两个,一是研学旅行相关政策文件有待进一步细化,尤其是标准不够细致,模糊空间滋生乱象。二是商业机构组织研学旅行能获取较大经济利益,基于逐利,也会导致乱象产生。
杨光富:研学旅行乱象的根本原因是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以及主管部门监管不到位。特别是研学旅行准入标准不明晰,一些商业研学和研学指导师不仅没有资质,对研学本质也缺乏了解。从目前看,监管部门也还没形成联合协调机制,长期监管缺位。
邓纯考:我还想补充一点,社会普遍对支教和研学旅行认知存在偏差。支教是一项公益行为,不能将其与商业挂钩。研学旅行本质是一项研究性学习,也是一项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的校外教育活动。“支教研学”把研学旅行异化为商业项目,此事件提醒公众要辨清公益、旅行和教育三者关系。
祝响响:“支教研学”市场不规范存在两个主要原因:一方面,有些机构顶着公益的“帽子”,打着生意的算盘,严重偏离了支教本意。另外一方面,一些人把公益当成了“镀金”,参加“支教研学”是为获得公益证明和志愿服务时长,生发了“花钱买公益”想法,丢失支教原有的纯粹。
设计统筹:陈海伟 设计:李灵伊
潮新闻:其实早在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计划,要求学校根据教育教学计划灵活安排研学旅行时间。作为中小学生,究竟需要怎样的研学?建议如何设计课程?
薛二勇:按照上述文件的初衷,研学旅行需首先做到“研”和“学”。“研”体现为探究、体验和体悟;“学”则需要在“研”的过程中反思、收获。所以,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关键要结合校内和校外教育,研学旅行契合中小学课程标准、方案以及新教材内容。特别是课堂教学知识,在研学旅行中要有对照,让学生在研学旅行中体验式学习。
目前,研学旅行和课堂衔接存在问题。这就要求研学旅行设计老师或有关人员须具备学校教育教学知识,清楚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同时,还需对研学线路与历史文化有深刻洞察,因地制宜地制定计划,开展研学旅行。
设计统筹:陈海伟 设计:李灵伊
祝响响:学生参加“支教研学”是不合适的。首先“支教小老师”这个身份,会让参与的孩子不由自主地将自己定义为给予者。作为同一片蓝天下的少年儿童,共同成长才是他们最美好的模样。其次,“支教研学”卖惨式宣传,脱离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际,也影响青少年正确价值观形成。
支教的终极目标是为当地培育一支“带不走”的高质量教师队伍,提升教育软实力。2022年,中组部、教育部等八部委联合开展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将教育帮扶从“参与式”转变为“植入式”,这便是新支教样本。
把研学旅行作为一个完善课程体系来打造,需要注意三点:一是课程目标要明确育人导向,特别是要把乡愁融合到研学旅行中,研学也可以是立足本地人文自然资源的当下行走。二是课程实施需要有专业师资队伍,研学指导师不仅要懂旅游,更要懂教育,还要时刻关注学生出行安全。三是要有规范的研学课程评价标准,细化操作办法,其中规范商业机构研学收费也尤为重要。
凉山州越西县文星小学校课间休息时,学生们在操场运动。潮新闻记者 吴越 摄
研学旅行课程指南、指导师成关键一环
潮新闻:今年暑假,浙江省印发了《浙江省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课程指南(试行)》(下称《指南》),对研学旅行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规划实施等都作出了明确规定。作为全国第一个省域层面的研学旅行课程指南,这意味着浙江研学旅行有了官方标准。请问,这份《指南》具有哪些现实指导意义?
邓纯考:从商议到起草,我们经历五年时间探讨。其间,我们调研了全省100多家研学营地,专访多名浙江省教研室、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及中国教科院等机构的研学专家。
第一,《指南》厘清了研学课程的性质和定位,明确将研学旅行以中小学校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形式,纳入学校教育计划。
第二,《指南》提出了研学旅行课程本质上具有教育性、集体性、综合性和现场性。尤其是现场性方面,《指南》明确研学旅行课程应该确保学生走出校园,深入自然社会的实景实地,使学生在现场学习中获得知识体验。
第三,《指南》明确了研学课程目标是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和创意物化。对此,我们有三大特色创新:构建了研学课程目标体系后;根据我国提出的研学旅行六类课程,制定了课程实施策略和不同学段研学侧重点;编写了浙江省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课程纲要模板,为课程设计提供参考、借鉴。
浙江省教育厅官网截图
潮新闻:2024年,教育部网站更新《高职本科专业学士学位授予学科门类对应表》,将“研学旅行策划与管理”专业纳入高职本科专业,并授予管理学学位。当下,为何如此重视研学指导师的培养?
杨光富:研学旅行职业教育本科专业的出现,是当前研学旅行迅猛发展的必然结果。2016年,国家旅游局发布的《研学旅行服务规范》规定,至少为每个研学旅行团队配置一名研学指导师,负责制定研学旅行教育工作计划。2022年,人社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正式将“研学旅行指导师”列入职业目录。从目前市场需求看,研学旅行市场潜在消费群体大概有2亿人,研学指导师的市场需求量是巨大的。但是,社会研学旅行指导师培训机构众多,发证方资质不足,亟须进一步规范。预计未来几年,开设这一专业的院校数量可能还会增加。我相信这一专业的出现及人才的培养,一定会极大地推进我国研学旅行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设计统筹:陈海伟 设计:李灵伊
研学旅行该如何进一步规范?
潮新闻:“支教研学”揭开了研学乱象。在潮新闻“商业支教研学乱象调查”系列报道刊发后,引起全国各地高度重视。这个暑假,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文“严禁参加支教研学”。未来研学旅行市场要良性发展,应当如何进一步规范?
薛二勇:规范研学旅行从四个方面着力。第一,要对有关研学旅行政策文件进一步细化后,形成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标准。第二,我们也要建立跟学生课程方案、课程标准,甚至包括和新中考、新高考能够有机衔接的研学旅行内容体系。这就要求研学旅行要注重学生关键能力培养,比如学生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第三,我们要建立一批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社会兼职研学指导师要了解学校相关课程教学知识,把研学和课程教学相衔接,以更好地开发研学线路。第四,我们要把研学旅行纳入督导,对其定期评价,提升研学旅行质量。
杨光富:我重点从机构准入制度、研学指导师培养、经费筹措三方面谈谈如何规范研学旅行的问题。
首先,完善研学机构的准入、退出和监管制度。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现存研学旅行相关机构3万多家。为了规范管理,建议由教育部门牵头,联合文化和旅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组建研学旅行监管机构,首要任务是把牢研学机构准入与退出,还应加强对研学机构日常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的问题。
其次,加强研学旅行指导师培养。教育部门应尽早牵头制定研学旅行指导师的从业标准,将其纳入特种教师资格认证体系。我建议建立师资共享机制,比如建立国家或区域研学指导师人才库,再建设一批研习基地,为培养双师型研学指导师打下基础。
再者,规范研学活动收费标准。研学活动要坚持公益性原则,不得开展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创收。国家要尽快出台研学旅行收费标准和细则,合理量化研学经费,提倡“三个一点”,即“政府出一点,家庭出一点,社会赞助一点”。
设计统筹:陈海伟 设计:李灵伊
邓纯考:规范研学旅行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第一,现在研学旅行市场是监管盲区,特别是对公益基金会以及教培机构、旅行社等商业机构主办的研学活动,教育、文旅、市监、民政等多部门应当对其联合监管。第二,制定研学旅行的标准和规范,对研学旅行以及研学指导师的培养,起到规范作用。
祝响响:浙江在全国率先印发了《浙江省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课程指南(试行)》,防止商业研学机构偷换支教概念。我也关注到这个问题,家长遇到货不对板、价格虚高等研学问题时,会找属地教育局投诉,但这些又超出教育部门管理权限。因此,研学旅行需要进一步明确监管主体,这样才能加强多部门协调,同时建立一套规范管理、责任清晰的研学旅行协同治理机制,保障研学旅行课程育人、润心。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