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如何融入生活?他们做了个调研

潮新闻 通讯员 顾文娟 陈晴晴2024-08-29 20:26全网传播量5301
00:00
00:00

睹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爱旧邦,见非遗而知中华。

为了顺应浙江省政府的号召,将非遗融入百姓的生活,让“旧物”焕新,让传统创新,让历史可见,近日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纺织服装与艺术设计分院“越践青春赋非遗·艺启传承新篇章”中华文化传承实践团分别走访了越红非遗客厅、书圣故里、尚巷村、安桥头村、绍兴非遗馆和柯桥非遗馆,走近非遗实践,了解非遗手工艺,并以实际行动将非遗与艺术传承相结合。

越红非遗客厅·茶馆:以茶养廉,依茶促遗

在越红非遗客厅·茶馆,实践团研学了茶馆非遗项目,非遗茶馆集中了绍兴的众多优秀非遗项目,目前划分为六大区块。越茶区块涵盖越红工夫茶、平水日铸茶、前岗辉白茶等非遗茶类。器具区块包含铜雕、青瓷、越绣等茶器。戏曲区块有绍剧莲花路、越剧、新昌调腔、西湖乱弹等十大国遗。越酒区块包括绍兴黄酒、花雕、同山烧,花雕的特色在于酒瓶外的绘画与制作。茶空间区块位于楼上,主要用于品茗喝茶和商务接待。研学区块将绍兴与外地的非遗相结合,针对外地团队通过讲解和教授绍兴本地非遗,本地团队则采用如掐丝珐琅、宋代点茶等外地非遗。未来计划开发新的区块,以留住游客,促进非遗展销。

绍兴是历史上的“茶都”,据《归田录》记载:“茶草盛于两浙,两浙之品,曰铸第一。”如今的城市很繁华,但是茶文化的魅力不减当年,绍兴当局积极促进让茶文化“清廉节俭,淡泊宁静”的人文精神渗透入日常,营造“以茶明廉,以茶敬廉,以茶促廉”的社会氛围。

传承人陈先生也谈到,需要年轻人增强文化自信,融入文化复兴中,将文化融入百姓的生活。青年通过积累、创新和发展,将民间文化和其他文化交流融合,一步步走向世界,成为时代的潮流。实践团成员也表示要尽一份力,融入非遗文化传承中,推广非遗经济。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弘扬正能量,融入爱国爱家的精神能量。

书圣故里:浓墨江南,循味印糕

“浓墨惹了相思,倾了半纸砚迹。”在被称为“江南水乡”的书圣故里,实践团对绍兴非遗印糕传承人进行了访谈。印糕是绍兴独特的美食,带有淡淡的米香,口感软糯带着一点沙粒感,馅料也是甜香甜香的,得到本地人和外地游客的一致好评。

此外,实践团成员亲自动手参与了印糕的制作,体验独属于绍兴人的小甜品,先敲打,再揉粉、过滤、填充、成模、印花,最后再蒸煮切块就能品尝一份甜甜糯糯的绍兴印糕。

以书圣故里为文化背景,以时代特色为文化内涵,将非遗印糕进行创新性制作,比如制作书圣主题的糕模图案。这种结合能够让印糕更具文化魅力,吸引对文化感兴趣的人,符合消费者的需求,推动绍兴旅游业的发展。

尚巷村:依法治村,清廉师爷

实践团成员在尚巷村研学,围绕“师爷文化”的主题路线,领略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魅力,跟随手工匠人体验非遗漆扇、乌篷船等文创制作,访谈王书记相关文化振兴的策略。实践团与村支书、团委书记以传统手工技艺为切入点,完成暑期研学活动的对接工作,并在实践活动中,接受了绍兴电视台的采访和越牛新闻的报道。

“骆照故里,师爷尚巷”,走进村里,师爷元素随处可见,尚巷村打造“师爷IP”,通过潮流文创让传统乡村“年轻”起来。本次实践团以“研学+文创”为核心课程研究主题,创新性地将绍兴非遗融入清廉文化,创造性地展现尚巷村风。

安桥头村:指尖艺术,祝福大典

“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但在我是乐土。”安桥头村有一家名为“一家很小的杂货铺”的小店,传统竹编手艺人张志华应村委会的邀约,在店里展示自己的传统竹编技艺。实践团成员此次也有幸目睹竹编非遗技艺并访谈了张师傅,在他的手中,竹不断变化艺术形态,体现矢志不渝的艺术追求,展现非遗文化的传承,换句话说那是岁月给予的贺礼。张师傅对后辈也提出期望;“希望竹编可以有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促进竹编技艺的创新和发展,将竹编发扬光大。”

百年时光,沧海桑田。祝福是浙东的民俗文化,随着时代的更替如今也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鲁迅在书中描述:“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实践团在安桥头村走访祝福广场时,传承人鲁爷爷向各位介绍了祝福的整体仪式流程,引导大家关注绍兴传统习俗,并表示希望进一步促进省级非遗项目“绍兴祝福”的传承保护和发展。

年轻化的安桥头,吸引了更多是年轻人。传非遗,贯古今,安桥头村团委书记与实践团提倡并践行开展了非遗夜校的对接项目,平常周末团队的师生积极参与帮助周边学校学生完成非遗传承。

柯桥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古往今来,柯桥民俗

春播秋收,人勤丰年,勤劳智慧的柯桥先民农耕稻作、酿酒制茶,用汗水滋养了千千万万越地儿女。实践团的师生这次也有幸在馆长的带领讲解下一眼越千年,领略《一脉蕴柯桥》、《一水醉江南》、《一坊兴百工》、《一曲流越韵》、《一河承古今》,以此沉浸于浓缩的历史柯桥一城一池发展脉络中。

柯桥非遗馆容纳了戏曲文化、师爷文化、乌篷船等绍兴在地文化,还有柯桥的舜王庙的民俗,绍兴的“祝福”等有趣的民俗文化。馆内通过图文、视频、实物等多种形式,让观众身临其境般感受民间文学与民俗、传统艺术表演和传统手工艺,认识到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明张元忭《三江考》上说:“今山阴三十里有柯桥,其下为柯水。”大禹治水、绍兴龙舟、茶酒文化、水上婚礼,绍兴一向依水靠水,龙舟制作技艺更是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赛龙舟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实践队成员对龙舟相关方面也充满了兴趣,就此纷纷提出端午节绍兴迎恩门花船巡游、龙舟乌篷船等艺术设计,引起了彼此间共鸣。

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跨越千年,会晤非遗

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是集中展示全市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性展馆,展馆以文字、音响、图片、实物、模拟实景等多种形式呈现,是地域历史的记忆馆、传统文化的传播馆、民风民俗的浓缩馆。实践团深入实地体验投壶等古代活动,切身感受“魅力绍兴,幸福越城”,加深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展馆里,实践团师生先与大禹和徐渭两位英才来了一场跨越千年的会晤,之后便步入戏曲的世界,见证大家耳熟能详的越剧,还有绍兴摊簧,莲花落,绍剧,平湖调,目连戏等。移步三楼,近距离接触了绍兴特产霉豆腐,霉千张,霉枧菜根,霉毛豆,霉菜头等,这些“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的美食,让实践团垂延三尺。

绍兴市非遗馆请专业讲解员一路向实践团师生娓娓讲解绍兴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是绍兴人民的宝贵财富,是绍兴儿女的共同精神家园。绍兴是一座充满人文精神的城市,古城的砖石承载着无数代人的悲欢离合,实践团寻找着文化的根,感受着岁月的韵,体验着时光的流转。

越红非遗客厅·花雕竹编:特色育人,匠人守护

清代梁章矩在《浪迹续谈》中记载:“最佳者名女儿酒,相传富家养女,初弥月,即开酿数坛,直到此女出门,即以此酒陪嫁,则至近亦十许年,其坛常以彩缋,名曰花雕。”这是最早关于绍兴花雕酒名称的由来。如今花雕工艺日渐式微,到目前为止,全国堆塑工艺师共有86位,其中国家大师仅4人。实践团很荣幸也很幸运能有机会走近花雕,了解花雕,学习花雕。

嵊州素有“竹编之乡”的美誉,其竹编起源于战国时期,历史悠久,至今已经形成了篮、盘、罐、屏风、动物、家具等12个大类7000多个花色品种,上世纪80年代,畅销到80多个国家和地区,赢得了“东方珍宝”“世上精品”的美誉。

本次,实践团也在两位老师的指导下,与非遗传承人一同创制花雕和竹编。在这一过程中,团队成员也体会到了匠人对传统手工艺的热爱,这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见证“从无到有”,感受匠人精神,也正顺应了绍兴文化发展的趋势。

绍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建和带队调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强调保护非遗文化的重用性,创造性发展非遗文化,培养非遗文化创新型人才。在现场,他对实践团参与非遗文化传承表示了赞许。

非遗是一颗特殊的种子,连接着过去,承载着未来,传承着民族的记忆与文化。在历史的洪流里,青年是非遗传承的重中之重,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纺织服装与艺术设计分院的“越践青春赋非遗·艺启传承新篇章”中华文化传承实践团响应国家的号召,学校的呼吁,投身于非遗的宣传与保护。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总是容易忽视身边那些沉甸甸的文化。待静下心来,重拾那些埋藏在岁月里的珍宝,用心去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就会发现其中的奇妙与多彩。实践团组织本次实践活动,肩负时代的责任,传承的不仅是一种艺术亦或一种文化,还是以年轻人独特的审美,以世界的视角,宣告一种大国工匠的精神气。

 


相关专题
时政进校园
相关新闻
浙报头版丨上虞打造中试平台 疏通创新堵点
浙报要闻丨绍兴为五大特色农产品制定合同示范文本
上虞: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