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开启,浙大城市学院大三学生方涛却无需赶赴杭州上学,他的课堂被搬到了老家湖州的一片田野里。从9月开始,作为该校也是浙江首届考古学本科生,方涛班上共35名同学将在长兴县开展为期五个月的田野考古实习实践。
基地揭牌现场 学校供图
8月28日,国家文物保护资金重点项目暨浙大城市学院长兴考古基地启动仪式在湖州市长兴县举行。
仪式上,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党组成员、省文物局局长朱海闵,浙大城市学院党委书记洪庆华,浙大城市学院副校长(主持行政工作)、党委副书记杨波,湖州市长兴县委副书记、代县长姜华共同为基地揭牌,浙大城市学院与长兴县人民政府签订考古基地建设合作协议,浙大城市学院艺术与考古学院与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启动共建“大考古学科交叉研究基地”。
“首先是紧张,这次是真正的实操,不是演习,一锹下去,不能撤回,是什么就是什么,很怕自己操作上出现差错。同时也很期待,之前两年学习以理论知识为主,但这次是真正走进考古挖掘现场,在实践中学习,期待有所收获。”全程见证了该基地启用,这群20岁左右大学生的眼中迸发出掩饰不住的兴奋,方涛对记者说,“我是湖州人,我的外婆家、奶奶家就在长兴,这次刚好在我的家乡开展实践,真的有一种寻根的感觉。”
签约现场 学校供图
制定早七晚九作息表
“00”一代对考古专业热情高涨
两幢一层楼高的房舍,一排洗漱凉亭,围墙内一块方正的操场,湖州市长兴县禧祉村村民委员会百米开外的这个院子,就是师生接下来的“临时公寓楼”。
师生们实习时的“临时公寓楼” 记者陈素萍 摄
亭子上,印有“遵守纪律 吃苦耐劳 勤学苦练 掌握本领”16个大字的横幅特别显眼。走进一看,亭子里贴着学生守则、安全管理制度、内务卫生制度等,潮新闻记者还看到了“考勤规定”:早餐7:10~7:40,上午出发7:45,发掘8:00~11:40,返回11:45,午餐:12:00~12:30,下午出发13:45,发掘14:00~17:40,返回17:45,晚餐18:00~18:30,资料整理19:30~21:00……作息时间随天气状况灵活调整。
墙上的考勤规定 记者陈素萍 摄
方涛笑着说:“与两年前刚入学时相比,我对考古学有了不一样的认识。以前觉得考古人员就是‘拿着小铲子、小刷子埋头干’的形象,我们可能要到各种工地上挖土,现在来到实习基地,我们才发现,真正的考古工作,除了挖土,还要考虑很多其他事情。”
入村后,同学们万万没想到,实习的第一大考验,是解决伙食问题。10多斤肉、40多斤土豆……作为班长,方涛今早率先去了趟菜市场,为所有师生购置了两天的食材,“每日三餐的买菜、配菜都得自己来。”
想要成为具备优秀田野考古能力的专业人员可不容易,2003年出生的方涛坦言自己正在迅速成长,“想做好考古工作,考察的是一个人综合能力。书本上知识要学习好,不然无法判断出挖掘出土的文物的时期、属于哪个历史的遗物等。风吹日晒能吃苦耐劳的品性也要有,好的体力才能长久在工地进行发掘。工作中还要善于沟通,要和帮忙清土的工人师傅等人打好交道,要与伙伴们分工合作,还要与当地乡镇工作人员协商,这些都要有良好的沟通技巧。生活中的自理能力也要提高,不像在家有爸妈帮忙,也不像在学校有老师照顾,买菜、刷碗、洗衣服,衣食住行等方面全部要我们自己照顾好自己。”
师生们实习时的“临时公寓楼” 记者陈素萍 摄
“接下来的目标,就是较好完成这五个月的实习工作,通过实践进一步巩固和了解考古学相关知识。当然很希望有好运,期待着能亲手挖到比较好的文物,万一挖到青铜器就值得尖叫了。”今年20岁的朱星宇是班上22位女生之一,对于五个月的实习生活,相比于班长方涛的“倍感压力”,她显得更乐观。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考古学专业是冷门专业,报考的女生更少。但浙大城市学院与浙江省文物局共建的考古学系第一届招生,大大刷新了人们的认知。2022年,该专业录取的首届考生中,最高分为620分,最低分为588分,平均分为596.2分,成为当年浙大城市学院所有专业中平均分第二高的专业,而且女生人数超过了男生。
朱星宇笑着说:“我读了浙江首个考古学本科专业后,不少学弟学妹来咨询,如果对考古有兴趣,我会很建议报考古学。现在考古学范畴更广,涉及考古、文物保护和博物馆等方向。除了现场发掘外,考古人员还需承担后期整理和科研工作。除了勘探、发掘、影像拍摄、现场测绘、搬运等工作,还需同步对发掘的文物进行绘图、修复等。我认为,除了研究文字,考古还包括了物质遗存等,考古学是一门能探寻人类完整历史发展的学科。”
在考古学的课程设置上,浙大城市学院专门编制了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性、实操性,也让同学们直呼“能学到真本领”。 全国著名考古专家、浙大城市学院考古学系主任杜正贤介绍,专业着重田野考古学研究与数字考古、科技考古相结合,并与省内多家考古所建立实践基地,做好省内人才储备工作。
浙江的考古事业正迎来爆发式增长,同时专业人员缺口很大。这让同学们对未来就业充满信心。“短期目标是本科毕业后顺利考研上岸,长期目标是继续从事考古工作。”方涛同学介绍,随着人们对古代文化的兴趣日增,考古学专业的就业前景也变得更加广阔,“考古所、文物局、博物馆、文保中心、高校、勘探公司、拍卖行、新媒体行业等,都需要相关的人才。据说,省内多个考古所、博物馆已经来‘预定 ’我们浙大城市学院首批毕业生。我们算是赶上了好时候。”
通往考古基地的乡间小路 记者陈素萍 摄
培养高水平考古人才
省内首个本科生田野考古实习基地启动建设
2022年启动首届考古专业本科生招生;2023年获得国家考古发掘资质证书,成为全国拥有考古发掘资质证书的26家高校之一;2024年,获批文物硕士学位授权点……
在杜正贤老师的带领下,浙大城市学院考古学科在三年里斩获了三大标志性成果。此外,该校以考古学为基础,谋划推动“大考古”学科群建设,聚焦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建设了浙江省大运河文化研究院、良渚文明研究中心等一批人文社科类平台,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本硕贯通的人才培养路径,目前正集聚优势、全力培育文物博士学位点。
本次基地的揭牌启动,是浙大城市学院“大考古”跨越发展的又一里程碑,标志着该校考古学专业拥有了自己的专业实习基地,更标志着浙大城市学院正式启建省内首个本科生田野考古实习基地。
据悉,浙大城市学院长兴考古基地位于湖州市长兴县新安遗址。新安遗址于2011年被列为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为新石器时代至商周,面积约7万平方米。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浙大城市学院将联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长兴县文物保护研究所,开展新安遗址考古发掘。
考古实习基地现场 记者陈素萍 摄
启动仪式上,为了欢迎同学们的到来,长兴县还为大学生们准备了文旅大礼包,礼包内包含了长兴文旅惠明卡,一卡在手,同学们说可以畅玩龙之梦、仙山湖等60余个景区(点)。
姜华在致辞时表示,长兴是浙江灿烂文明的源头,历史悠久,文物众多。这次启动新安遗址考古,是长兴县首个校地合作的主动性考古项目,也得到了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衷心希望浙大城市学院的师生们在长兴大地上施展才华,贡献智慧。作为属地政府,我们将全力服务好保障好这次考古发掘的这是考古发掘和学术研究工作。
“学校对基地建设的投入只会多不会少,对‘大考古’学科建设力度只会增不会减。”洪庆华提出,希望基地应势而上,全面统筹各方资源,加快建立机制灵活、配置科学、联动高效的运行体系;希望校地双方不断加大在人才培养、考古发掘上的深度合作,将基地建设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多功能研学阵地;希望同学们把握机遇,沉下心来,扎根田野,潜心研究,在田野考古实习实践中习得技艺、收获真知。
“建设长兴考古基地是落实国家文物局关于建设高校考古实习基地要求的具体举措,相信能够成为培养高水平考古人才的重要平台。”朱海闵在讲话中表示,希望浙大城市学院与长兴县以共建考古实习基地为契机,在打造高水平考古师资队伍、建设高质量考古基地、共育高素质文物考古人才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合作,携手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作出贡献。
新安遗址 记者陈素萍 摄
浙大城市学院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学校将继续深化考古学科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城院力量。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