鼋,是一种古老的珍稀动物,有“水中大熊猫”之誉。8月26日20时,随着今年第18只瓯江幼鼋从孵化箱中破壳而出,青田瓯江鼋数量达到108只,标志着通过人工助孵技术繁育的瓯江鼋形成种群规模。
8月26日上午,在浙能滩坑水电站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站,记者看到保温箱里几只破壳的幼鼋慢慢探出了脑袋,在装有蛭石的盒子中缓缓爬行,探索着这个新世界。站长叶承义每隔两小时要观察一次幼鼋的孵化情况,并按时为它们喷水加湿,确保这些小生命能够健康成长。
“孵化期间,我们每两天观察一次,严格控制温度在30度左右,并根据湿度情况适时喷水。从第一只幼鼋孵化后,我们调整为每两个小时检查一遍。”叶承义表示,随着幼鼋相继孵化,他还要为已经完成脐带脱落的幼鼋进行称重、登记。
今年6月底,母鼋“贝贝”产下首批鼋卵,共计48枚,其中有47枚成功受精的鼋卵被放在增殖放流站的控温车间内进行孵化。经过近60天的孵化,截至8月26日20时,共孵化18只幼鼋。其中,最早孵化的两只鼋体重分别为11.8克和12.3克;身长分别为5.85厘米和6.35厘米。 叶承义介绍,鼋卵从出生到孵化要经历60天左右,从第一只幼鼋破壳后,预计在3天内全部孵化,届时新诞生的幼鼋将会被安置在培育池内,进行科学喂养和野化训练。
自2022年起,青田在浙能滩坑水电站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站首次实现鼋的人工辅助繁育和保种,其受精率、孵化率和幼鼋成活率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为鼋的保护工作开启了新篇章。接下来,这些瓯江鼋通过进一步适应性驯化养育后,一两年后就可以放养流域野外,自然繁衍生息。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