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发 王琪 作
如今,开启以小马宝莉为代表的卡牌盲盒,收集、交换各式稀有卡牌,已成为10后孩子之间最流行的游戏方式之一。开盲盒本身不是什么新鲜事,从90后流行的水浒武将卡,到00后喜欢的泡泡玛特,不少人痴迷于收集全套卡牌、特定玩偶时的满足感,或是开启盒子时紧张又刺激的期待感。用流行语来形容,这个游戏能给喜欢它的人提供相当程度的“情绪价值”。
只要明码标价、规则透明、诚信经营,盲盒生意本身无可厚非。但值得注意的是,游戏中自带的“运气”“手气”成分,难免会引发一些人的“赌徒心理”,必须警惕其在心智不成熟的未成年人中引发不良后果。最显而易见的就是它会在部分未成年人中营造攀比心理,继而带来超出年龄层的消费。
有家长表示,自家年仅七八岁的孩子,平均每个月都要在购买卡包上花费数百元甚至更多钱,“同龄的孩子都在玩,孩子说他(她)不玩就没朋友了”。购买、开启此类盲盒,还因消费层级不同,产生了“单抽”“端盒”等一些“卡圈术语”。有的孩子不仅把每月零花钱都花在了上头,还不惜动用储存多年的压岁钱,甚至想方设法问家长要钱。还有个别孩子为了收集稀有卡,在二手平台交易时上当受骗,导致家中损失巨额钱款。
此种消费量级背后,离不开整条利益链上的争相炒作,继而不断刺激未成年人的购买欲望。这其中,不乏不法手段。譬如,个别主播会在直播中采用所谓“加菜”“实物奖励”等以小博大的玩法诱导消费,其行为已经具有赌博性质。虽然一些平台对此明令禁止,但“数小马”“叠叠乐”等变相擦边玩法依然盛行。尽管大多数直播间会标注“未成年禁止下单”等字样,但有媒体调查指出,实际操作中,这些直播间既未设置消费年龄限制,也没有任何环节确认消费者的年龄身份。而通过直播间实时评论可以发现,下单群体大部分是中小学生。
事实上,针对盲盒经营行为,市场监管总局已印发《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其中明确规定,盲盒经营者不得向未满8周岁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向8周岁及以上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商品,应当依法确认已取得相关监护人的同意;应当以显著方式提示8周岁及以上未成年人购买盲盒需取得相关监护人同意;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未成年人沉迷,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在解决未成年人消费争议方面提供便利。同时还规定,盲盒经营者必须将商品名称、种类、样式、抽取规则、抽取概率、商品价值范围等关键信息以显著方式对外公示。
我们尊重孩子的爱好,理解孩子的消费需求,但盲盒游戏绝不应该是挥向未成年人的一把“韭菜镰刀”。只有依法不断规范这一市场,它才能为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增添健康的底色。对盲盒游戏的管理,有必要再严一严、紧一紧了。
一方面,商家、主播等主体要树立依法依规经营的意识,认识到未成年人参与盲盒买卖的危害,自觉不将主要消费群体定位为未成年人,更不能通过不法手段变相诱导消费。另一方面,要通过惩罚机制约束经营行为,设置合理的购买限制,不让警示标语等流为空喊的口号,对于涉未成年人的违法违规行为,加大惩罚力度,形成有效震慑。
此外,作为监护人的家长,更应关注孩子的动向。未成年人能在拆盲盒直播间消费成功,有些可能是钻了“免密支付”的漏洞,有些则是偷刷长辈的账户。无论何种原因,家长都有失察之责。在这方面,家长既要做好监管,更要合理引导,杜绝因攀比、寻求刺激而盲目消费的行为,引导孩子养成理性的消费观念。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