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迅文学院历史看“作家是如何养成的”:叶炜《作家何以养成》出版

潮新闻 记者 宋浩2024-08-26 07:03全网传播量10.1万
00:00
00:00

作家是天生的还是可以培养的?曾经有句流传的说法,中文系不培养作家。但当下,以文学创作为主的创意写作专业,从西方到中国,培养了一批批从事文学创作和批评的学子。创意写作在中国发展状况如何?作家如何养成?

近日,浙江传媒学院教授、作家叶炜的《作家何以养成:创意写作中国化实践研究》一书出版。该作品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世界创意写作前沿理论文献的翻译、整理与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家何以养成:创意写作中国化实践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24年

本书以鲁迅文学院(包括其前身中央文学研究所、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为研究对象,从创意写作中国化实践这一崭新学科视角,系统考察了鲁院建院70余年来的办学情况,阐释其作为文艺界的“黄埔军校”的重要意义,并以此管窥社会主义文学教育在中国的文学实践。这是第一本从创意写作视域聚焦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研究的学术著作,得到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吴义勤、邱华栋、施战军、李一鸣等高度评价并推荐。

鲁迅文学院 资料图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副主席,鲁迅文学院院长吴义勤在推荐语中说,叶炜为上海大学培养的我国第一位创意写作文学博士,集作家和学者身份于一身。他的新著《作家何以养成:创意写作中国化实践研究》以中国作家协会下设的作家培养机构鲁迅文学院为研究对象,将其作为中国化创意写作探索的一个样本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了其教学模式,培养作家的成效,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填补了从创意写作视域对中国作家协会作家教育研究的空白,相信一定能够对中文创意写作的研究、教学等带来很好的启发和帮助。

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可在为本书写的序言中说,“这是一部涵盖从中央文学研究所成立到鲁迅文学院当下历史的著作。这在此前所见的论著中是没有的,所以,说它是填补空白之作,一点都不夸张。”

叶炜

上海大学教授、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执行院长葛红兵认为,本书“诞生在‘中国建设创意写作学有什么既有成果?’‘我们是要一切都推倒重来,还是进行批判继承?’等一系列学科成长之问的基础上,它以翔实的史料和严谨的分析给出了回答,一个具有理论解释力和实践说服力的回答。”

“本书极具史料价值,它是一部鲁院的教学制度和教学思想的发展史,而实际上,它是通过解剖鲁院这一样本而展示了新中国作家培养史、作家培养的教育思想史,可以以小窥大。另外,隐性和显性的创意写作学视角,使它蕴含一种“国际对标”,这让它的分析既符合历史实际,是中肯的,又有了国际视野。”

上海大学教授葛红兵

上海大学教授许道军认为,叶炜新著《作家何以养成》聚焦鲁迅文学院“文学作家培养”实践,充分调研和占有资料,在创意写作学科视野下,勾勒鲁迅文学院的历史变迁轨迹,总结与提炼中国文学作家培养的模式,回答“作家何以养成”之问。不仅有助于创意写作中国化的深入,也是对世界创意写作的发展的贡献,

叶炜现为浙江传媒学院创意写作中心主任,兼任浙江网络文学院执行院长。著有长篇小说《富矿》《后土》《福地》等,中短篇小说集《狼王》等,长篇非虚构《自清芙蓉:朱自清传》,专著《叶圣陶家族的文脉传奇:编辑学视野下的叶氏四代》等,曾获第三届茅盾文学新人奖等。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kDEtxI5EufRP1JPGBMquXCWGMHWhWABKeU1wDQcBzrKX9YUoBs1dNJOhQjWBvGNYau3WpEdria8u548VsCcdEaQ/640?wx_fmt=jpeg

叶炜获茅盾文学新人奖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