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截图
近日,《我的阿勒泰》作者李娟做客与辉同行直播间。期间董宇辉用排比句赞扬李娟。李娟回复:“谢谢,这真是一坨巨大的赞美。”“一坨?你用了一坨?”董宇辉震惊地说。此事引发网络热议。
昨日,李娟发文“一坨声明”回应称,感到“咚大”的一坨震惊,作为四川人,“坨”是常用的一个量词,毫无隐意,反对互联网上一些断章取义的言论。
董宇辉感到震惊,大概是在他的字典里,或者他接触的文化里,“坨”这个词用在这里似乎不怎么合适。但如李娟所言,在四川方言中,“坨”有更丰富的含义,更广泛的应用场景,使用频率相当之高。文化风俗上的差异导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感,这是事实。而且同样的词用在不同的语境下,也会有不同的含义不同的效果,就像这“一坨”,看起来不够文雅,但用在这里却有特殊的效果。
走进最近大火的董宇辉直播间,突然面对如此密集的表扬,又在全国观众的注目下,“资深社恐”李娟心里一定非常忐忑,用一些不同于书面语言的俗语俚语,既能体现出语言本身活泼生动的一面,活跃一下现场的气氛,也能表达作者面对表扬时谦卑的态度,缓和一些自己的紧张情绪。
李娟显然并不是一个能说会道、八面玲珑的人,否则,她可能会考虑一下受众的接受程度、节目的效果,用一种可能非常平庸,但没什么错误、大家都能接受的表达。她是名作家,不是直播间里经过千锤百炼的主持人,对不严谨的口语表达可能会引发的争议是没有心理准备的。敏于“书”而讷于言,或许是李娟的真实写照,这一点从她的回应中也能看出来。回应中,她用大量篇幅述说了直播时自己的状态,说明她自己也对访谈中的个人表现并不满意,远不如文字可以挥洒自如。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纠结。镜头前,又有几个人能做到谈笑自如,何况是这么一场万众瞩目的直播。董宇辉和李娟都是各自领域的顶流,这场对话注定有非常多人关注,难免会担心说错话,担心词不达意,担心引发歧义,在用词用语的选择上顾虑重重:太过书面了,显得生分,给人一种端起来的感觉;但太过口语化了,又怕轻佻不够严谨,与节目风格不符。
可是,观众没有这样的体验,他们可没有嘉宾心里的这些弯弯绕绕。对他们来说,这是一次高端访谈,他们是怀着期待看待这次对话的,难免会带着点挑剔审视的目光。一切失误、瑕疵都会被审视解读,在极短的时间里放大,很容易被曲解为某种故意。
所以,在讨论李娟用“坨”这个量词所谓的动机和对错时,不能不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坨”的用法对不对,好不好,大可以讨论,但不必恶意解读。李娟和董宇辉都没有任何理由和动机贬损对方。个别网友想从中嗅到一丝异味,只怕要失望了。宽容开放,也许才是这场争议留给我们的思考吧。
还是应该把目光聚焦在真正的主角——书籍上。本次事件是直播与书籍的碰撞,其热度反映出书籍与市场、作家和读者良好的互动。目前来看成功的案例不少,走进董宇辉直播间的书本几乎都畅销了,但书本并不只是简单的商品,它不是拆开包装就能用的,能从中获益什么还要取决于人花多少时间去阅读。
快餐化的直播间与静谧的书本显然有着气质上的差异,只有好学的人才能将它们合二为一。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