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因老宅搬迁,曾居住农家大院,当时大院外有一菜园,春季,篱笆上爬满了葫芦藤蔓,青绿一片;盛夏,葫芦花开,洁白花朵,姿态优美,近观花瓣,有细细纹路,如片片精美锦绣,簇拥枝头。初秋,葫芦花落,鲜嫩葫芦果实渐渐长大,藏在青藤蔓叶丛里,十分诱人。
葫芦自古是美食
据余姚河姆渡遗址考古发现,葫芦在中华至少有7000年历史。葫芦鲜嫩果实和叶子,自古被称为“佳蔬”,可鲜食做菜,也能腌制、晒干食用。《诗经》中“七月食瓜”诗句;说的是农历七月最适宜吃鲜嫩葫芦。在古代,嫩葫芦常做汤羹,据南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素羹以葫芦为主,盐豉胡芹为辅,荤羹加肉同煮,宜猪肉,肥羊肉亦佳。小时候,奶奶能用葫芦做成许多美食,将新鲜葫芦洗净去皮切块与蒜瓣、食盐、红椒丝、香醋一起清炒,味道爽口;将葫芦去皮切成条块,与肉一起煮成汤羹,味美香醇。
在古代,葫芦(瓠)嫩叶是富贵人家宴席上的美味,据《诗经·小雅·匏叶》诗句描写,嫩绿的葫芦叶是下酒的好菜。据《齐民要术》记载,用瓠叶调制而成的肉羹,是当时有名的菜肴。葫芦切成条块晒干后,在古代称为瓠脯,在晋代是高级菜肴。南宋,瓠脯是年夜饭必备之食材,当时过年的时候,市井皆有叫卖。瓠脯口感爽脆,在清代常做礼品,在《红楼梦》中,刘姥姥进贾府送的礼品中就有瓠脯。如今,在山东青州,专门厂家制作葫芦条干,还出口海外。
葫芦多样,用途广泛
在上古时期,葫芦有匏、瓠(hù)、瓢(páo)、壶等多种名称。宋代以后,出现了不同形态的葫芦,据明代《本草纲目》记载,首尾如一者(长条形)为瓠,无柄而圆大形扁者为匏,匏之有短柄大腹者为壶,壶之细腰者为葫芦。瓠瓜多在夜间开花,又称“夜开花”,江浙沪一带,有道菜名叫“清炒夜开花”,用鲜嫩瓠瓜切片清炒,味道清爽。葫芦有甘、苦不同品种,甘者(甘瓠)能食;苦者(苦匏)入药,中医将其作为利尿消肿药物。古代,“匏”成熟后对半剖开常作液体器皿,可作水瓢(瓢葫芦),也作酒器(匏爵);壶与 “瓠”音同义通,在古代也指酒器。东汉出现“壶卢”一词,《古今注·草木》解释:“壶芦,瓠之无柄者也。”唐朝,“葫芦”之名开始出现,当时是“壶卢”的俗称。
葫芦在古代用途广泛,不仅是盛装液体的器具,还被赋予神奇色彩。传说,葫芦能“化生万物”,与天地起源有关,创造人类及世界万物的始祖,就是由葫芦转化。因此,葫芦及葫芦形状的陶器在周代是重要的礼器,常用于祭天大典等重要场合。古代,葫芦可作为渡水工具。传说,在远古时期洪水泛滥之时,葫芦作为渡水工具拯救了人类。葫芦(匏)在古代可制成乐器,音调优美,如今西南少数民族仍用葫芦做成葫芦笙或葫芦丝等乐器。葫芦,可制作成工艺品,形体优美,色黄如金,寓意吉祥。葫芦籽可作灯油,据西汉《氾胜之书·瓠》记载,当时灯油常由葫芦籽提炼。
葫芦寓意与习俗
自古以来,葫芦寓意丰富,葫芦谐音“福禄”,有“长寿”寓意;葫芦枝茎称为“蔓带”,谐音“万代”,“葫芦蔓带”有“福禄万代”寓意;葫芦,多籽,容易繁殖,有“多子多福,繁衍昌盛”寓意;葫芦之“匏”与“包”谐音,有“包容万物”之寓意;传说,葫芦极具灵性,能吸蓄自然万物之精华,门外悬挂葫芦,可保一方平安,古代民间常将葫芦用红绳线串绑五个葫芦,悬挂门上,有“五福临门”寓意。
周代,新婚有“合卺(jǐn)之礼”,新婚夫妻将葫芦(匏)剖成两个瓢,用红线相连饮酒,称为“合卺”,后来婚礼上喝交杯酒的习俗就是由此而来。“合卺之礼”寓意有两层,一是葫芦味苦,用之饮酒,可提示新婚夫妇今后当同甘共苦;二是匏在古代可制成乐器,“合卺”有夫妇如琴瑟合好寓意,后来又有了“结婚”的寓意。
葫芦之“匏瓜”,内空,不能食用,古代常用来比喻未得仕用或无所作为之人,也喻独处无偶之男子;葫芦瓠瓜之籽(瓠犀),排列整齐,色泽洁白,古代常用来比喻美女牙齿;由葫芦瓢衍生出的成语“箪(sì)食瓢饮”,常用来比喻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古代传说,葫芦有“仙气”,道家常作为法器。我有一位陈姓发小,自幼体赢,多有沉疴(kē),垂髫之岁,祖父授之调息之法,沉疴尽消,从此有志于道家之术,束发受持后,痴迷各家法门,废寝忘食,壮岁游历各地,足迹所至,闻异人必尽访求,见道家秘籍必潜心修研,后得道中高人指点,藏于山野,每日习练调息之法,豁然开朗,成“玄中山人”,得易学之精粹,传道授业,为人解风水之惑。其中,葫芦是其解风水的宝物。
在古代,葫芦是济世救民宝物,与之有关的“悬壶济世”成语,就源于颂誉医者、道者救人典故,“悬壶”后来常指身怀医技、乐善好施之医者。古代,中医郎中行医常用葫芦当招牌,还将葫芦作为盛放药物的容器,加上葫芦本身可入药,可治多种疾病。因此,中医药行业一直把葫芦视为职业徽标和吉祥物,并相传至今。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