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从《青鸟故事集》到《空山横》,李敬泽:保持开放和飞翔的心态

    潮新闻 记者 方涛 蒋文俐 通讯员 张睿2024-08-23 04:29全网传播量1.4万
    00:00
    00:00

    刚结束的上海书展,很多作家带着自己的新作和读者见面交流,相谈甚欢;记者每天穿梭在各个场馆,聆听、记录一场场对话,采访一位位作家,其中就有诸多钱江晚报春风悦读榜的老友。

    某晚,结束采访后的宵夜时间,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聊起春风悦读榜的过往,韩总编回忆起一个细节:

    2017年春天,他陪付秀莹来领新人奖,观礼时被场上的气氛触动,有感而发地在朋友圈发了两句苏轼的诗:“东风陌上惊微尘,游人初乐岁华新。”

    没多久,终评委李敬泽上台致辞:“刚才在底下看朋友圈,有朋友引了苏东坡的两句诗……真是写得好啊,好像就是为了我们的春风悦读盛典写的一样,我喜欢其中的‘新’字,这么常见的一个字,但是在苏东坡的笔下,他把他和骀荡的春风,初乐的游人联系到一起。这份新,确实就是一个蓬蓬勃勃的新,一个崭新的新……”

    于是,从一条最新出炉的朋友圈起,李敬泽围绕所有的获奖者和书籍,展开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即兴演讲……

    作为一名新人记者,我其实不止一次听同事说过这一幕,第二天,《钱江晚报》全文刊登了这篇演讲。那个时候新闻app还没这么通行,还有爱好文学的读者,特意打电话到编辑部,表达对文章的喜爱,探讨其中的用词。

    作为一名文学记者,我也在无数的场合,听过李敬泽的发言、总结、演讲,他倚马千言,洋洋洒洒,又紧扣主题,金句频出。甚至很多时候,当我看到嘉宾名单里有他,顿时起了一丝偷懒之意:今天的稿子不愁没题眼,甚至导语和提拎都不用怎么动脑子了。

    铺垫这么长,是因为,就在和韩总编叙完旧的第二天,我在上海图书馆东馆,参加了“越i越e,越重越飞翔”——从《青鸟故事集》到《空山横》李敬泽新书沙龙。

    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与学者、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毛尖、黄平,媒体人罗昕一起,和读者聊起了演讲与文学的那些故事。而这两个小时的交流,对很多职场中人来说,还有着一些不一样的意义。


    “空山横体”

    李敬泽文章的“气”与“势”

    由译林出版社推出的《空山横:讲演集,关于文学关于人》,集结了李敬泽近年来在各大活动上的15篇精彩演讲,以及一篇“虚拟演讲”,是他对文学、人生、自然乃至未来科技的深刻洞察与独到见解的集中展现。

    曾多次在线上、线下聆听李敬泽演讲的毛尖,对其即兴发挥的演讲才华心悦诚服,她建议很多有“演讲恐惧症”的打工人,可以学学这个“套路”:“文集中第一篇题目是《跑步、文学、鹅掌楸》,鹅掌楸是北方的一种树。怎么让跑步、文学和鹅掌楸发生关系?我看着都替他着急,但他绕了一大圈,最后总能接上,总能点题。”

    这种没有稿子的演讲方式不仅考验人的积累与才情,在李敬泽这里,更是展现了他独特的“空山横体”——“绕道写作”的能力。

    “他能从王维的诗迅速进入到欧美的某篇短篇小说,从打工文学到小说中的‘壁橱’……某种意义来说,这可能是在AI写作时代,可以和Chat GPT竞争一下的风格。”毛尖认为,李敬泽如此自由地出入小说、散文、讲演、随笔,实际上是将这些文体都打通了。

    “读《空山横》,我立刻想到了中国古典文明中的古文大家,如韩愈、柳宗元、范仲淹、欧阳修等等。这些大家的文章往往具有深厚的古典传统和士大夫的精神气脉。”

    黄平则以李敬泽在西安无界写作大赛启动仪式上的演讲《作为哪吒的文学》为例,指出李敬泽的文章中蕴含着深厚的古典文学传统。《空山横》中的许多文章都体现了李敬泽对古典文学的深刻理解和现代转化,“叩响”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

    李敬泽表示,古人的文章讲究“气”与“势”,而现代书面文章因具有空间性,反而缺乏了“气”和“势”这种文字本身生理性、身体性的品质。但通过对演讲稿的不断修改,他能感受到自己在演讲到某处时的真情流露、情绪高涨,从而找到文章的“线条、劲头、对象感”,这也是他目前特别喜欢演讲这种文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活动现场 译林出版社供图

    寻找“小的共同体”

    文学不必焦虑于“破圈”

    在传播媒介多样性不断丰富的当下,文学传播的跨界和破圈也成为许多作家、学者的追求。

    黄平认为,跨界、破圈是好事,但流量并不一定是衡量文学价值的唯一标准,很多流量意义上的交往是无效的,并由此进一步探讨了算法时代对自我认知的影响。

    “算法和大数据正在塑造我们的自我认知方式,但这种方式往往忽视了差异性和多样性。我们今天太容易接纳跟自己一样的东西,很少或者不愿意面对差异性的东西。”黄平说道。

    而在毛尖眼中,“流量”是一个中性词,但带来红利的同时也存在风险,要注意避免流量统领文学的现象。

    李敬泽却对流量并不焦虑,他甚至还有点开心地在和算法“较量”。他认为,如果流量能够使得作家作品的影响力扩大,那就是一件好事,但作家也不必为此焦虑。在他看来,有读者喜欢自己的书,有机会与读者面对面交流,在文化生态里与读者建立一个“小的共同体”,就令其心满意足。

    “与读者建立类似于共同体意义上的关系,是今后文化生态长期持续下去的一个绝对的、基本的条件。”

    李敬泽现场交流 译林出版社供图

    从《青鸟故事集》到《空山横》

    在纷繁万物中遨游,找到人生的意义

    在毛尖看来,从某种意义而言,《空山横》是李敬泽的一种文体方式,而《青鸟故事集》更像是他的一个写作姿态。

    作为一个写作者,李敬泽是一个独具风格、颇具探索精神的文体家。

    2017年出版的《青鸟故事集》即是他独特文体的一个重要典范。这部作品是散文、评论,是考据和思辨,也是一部幻想性的小说。李敬泽钩沉索隐,将细密的知识、考据与想象和幻想,与理论和批评熔于一炉,展示了他作为一个兴趣广博的读者、作为批评家、作为文体家、作为考古者乃至侦探的复杂面相。《青鸟故事集》一经推出,迅速成为全国范围内现象级的话题,并获得第六届春风悦读榜最高荣誉春风白金奖。

    如果说,昔日《山海经》中西王母左前之鸟——三青鸟幻化成李敬泽《青鸟故事集》中精通外语、职司侦伺的青鸟,在东方与西方之间衔递交流。

    那么,《空山横:讲演集,关于文学关于人》则更像一只雨燕。这本轻的、小的、薄的书是李敬泽为我们所书写的时代之书,但它有别于那种重的、大的、厚的时代之书。它是开放的、留白的、不确定的,把轻飘飘的东西从天上拽到人间,犹如演讲本身。它诚意邀请我们一起进入到这座“空山”之中,去谛听天地和生命中的“响”与“不响”。

    李敬泽在对谈中谈到,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过于追求自洽和清晰,却忽略了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他主张保持一种开放和飞翔的心态,“在纷繁万物中遨游,每天都能遨游出一个新的线条来。这种开放和飞翔的状态,或许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获得意义的一种方式和途径。”

    活动现场 译林出版社供图

    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徐海、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徐强、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袁楠、译林出版社社长葛庆文、译林出版社副总编辑陆志宙共同出席本次活动。


    “转载请注明出处”

    薛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