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见到“云和师傅”,这位内蒙古69岁老人红了眼眶

    潮新闻 记者 邱建平 邬敏 共享联盟(云和)雷剑飞 叶益鹏 通讯员 梁佳靓2024-08-23 00:43全网传播量56.8万
    00:00
    00:00
    012018年,石余凤从浙江云和到内蒙古赤峰,无偿传授食用菌技术。长达三年,助力巴林草原发展食用菌产业。
    02董文明原是困难户,靠种玉米为生。在石余凤的帮助下,他学会了种香菇,成为技术员,管理十余个大棚,生活改善。
    03石余凤不仅传授技术,还垫付资金为菇农提供菌棒,并回购产品,确保菇农收益。
    04石余凤与菇农们共同生活劳动,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被称为“家人”。
    05现在,董文明感激地说:“没有‘石总’,生活不会有现在这样好!”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石总’回来了,是我们的家人回来了!”8月22日,一见到“云和师傅”石余凤,69岁的巴林左旗林东镇菇农董文明忙停下运送香菇的小三轮,紧紧握住了石余凤的手。

    “‘石总’,我们感谢你!”说着说着,董文明不禁哽咽,红了眼眶。

    在老董的心里,石余凤就是亲人。

    2018年,石余凤跨越2000多公里,从浙江云和到内蒙古赤峰,无偿为巴林草原上的群众手把手传授技术,在上京食用菌脱贫产业园带着菇农干,从“无”发展起食用菌产业。

    这位“女师傅”送技术、送经验,长达三个年头。三年来,她同当地菇农们一起劳动生活,打成一片。

    老董原是林东镇困难户,妻子卧病在床多年,他独自一人看顾着老伴,靠种玉米为生,日子过得艰难。

    搬进产业园后,石余凤经常去家里看望,手把手教他种香菇,甚至垫付资金将高品质的菌棒送给他并“托底”回购,老董心里头感恩。

    现在,老董身子骨还硬朗,成了“技术员”,拉香菇、管十余个大棚,还有时间照顾老伴,再也不用出门打工了。

    他用粗砺的手擦了擦眼角的泪,“没有‘石总’,生活不会有现在这样好!”

    在“云和师傅”石余凤心里,自己又何尝不想这些“家人”。她说,“虽然离开多年,但自己做梦都常梦到还在产业园。”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了不起的“云和师傅”
    相关新闻
    视频 | “老百姓相信‘云和师傅’!”巴林左旗女股长紧紧抱住了她
    01:19
    视频 | 畅销全国的鲜美菌菇,是内蒙古爷爷奶奶们笑着采的
    01:40
    处州人物志丨云和这位“女师傅”,让内蒙古高原上长出朵朵“夏菇”
    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