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作文 | 人生抉择

2024-08-22 23:11全网传播量895
00:00
00:00

仕与隐是中国古人一生的抉择,从谢灵运的俪采之笔到陶潜千番挣扎的泯然纯真,再到王维艰难流露的矛盾,孟浩然仕隐两失的郁结……中国的山水田园揉碎了多少不甘,更积淀了无数惆怅惘然。

常言:“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世,大隐隐于朝。”中国古代的隐士无不适求个性的自由,性情的无羁。可从古至今,又有多少人能心守一方清净,不闻浮世繁华,傲然于红尘之外呢?倘若一定要说一个人,我想那一定是林逋。他终身不仕不娶无子,隐居西湖孤山,种梅养鹤,钟情自然,人称“梅妻鹤子”。这是他对清高孤傲人格的捍卫。

“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常人往往只见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归隐田园后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自洽自足、悠然自得,却难见他在“归去来兮”的洒脱里也藏着难以察觉的郁郁寡欢和悲伤痛苦。在封建官僚势力无形的束缚下,读书人哪怕中举后难以一展抱负,就算是在重文轻武的宋朝,苏轼有状元之贤,却因其直言及官场的污流蒙冤入狱。陶渊明的拂衣归田是他万不得已的选择,远不似“归去来兮”所说的那般轻松。面对黑暗污浊的官场,他宁可不为五斗米折腰,他相信“君子隐居以养真”,将身心寄情于山水,学会诗意栖息,享用宁静的精神港湾。这些与他的失意,他的固守一起,形成如今我们看到的陶然之乐。

而身处乱世,也有人愿“为苍生试一鸣”。出入仕途,儒家学说的精华是修身齐家平天下,曾子也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杜甫身处乱世,他亲眼目睹安史之乱造成家园破败和百姓流离失所,他满面愁容,乱发过耳,他的眼睛里常含泪水,那是他对这个家国的悲悯之心,甚至居住的草屋掉稻草了还被邻家小孩抢走,但他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哪怕自身深处泥泞,他也愿意入仕,更愿为家国、为百姓撑起一片天。

或隐或仕,那是一种选择,都遵从自己的内心!

作者:杭州拱宸中学八(9)班 陈语婷(魔法小作家)


相关专题
【专题】中小学生好作文,一起来写
关心下一代·潮闻小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