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家“后花园”那段娥江大堤一直处于施工封闭,便见不着堤壁那一大片正在努力生长的爬山虎。趁着凉风,为继续践行“日行万步”的健身计划,我便踏上彩虹桥漫步到“后花园”对岸,透过随身携带的“迷你”望远镜,隔江静看那墙爬山虎。伫立江畔,不禁让我想起邹武的诗:“早离薄雾晚辞霞,拽住时光向上爬。此物不言天马志,跃登土木也繁华。”爬山虎从容淡定的姿态和不畏严寒酷暑、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深得人们喜爱。
在我的大脑磁盘一直存放着两幅关于爬山虎的“浮雕壁画”。
记得小时候,在老屋院子西侧2米高的露天石墙上攀爬着一种藤蔓,不知其真名——爬山虎,我们都称它为假葡萄藤。那一墙不知穿越了多少岁月的藤蔓,尽享着大自然赋予的阳光、雨露,不争不抢,不妒不忌,默默地只顾自己努力往上攀伸。高温季,午后的太阳炙烤着大地,门前的梧桐树叶被晒得耷拉着脑袋。唯独院子西墙那片爬山虎依旧显得生机勃勃,风儿吹来,便漾起阵阵绿浪,给炎热的夏日带来几许清凉。
生活在1970年代的孩童没什么玩具,通常把饭后餐桌上的螺蛳壳洗干净,逐一钻个小孔,再剪来一截爬山虎细藤蔓,去掉叶子后,把一个个螺蛳壳串起来打个结做成手串,送给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们装饰手腕或当玩具,或者多剪些爬山虎茎蔓,编织成大小正好的圆环戴在头上当草帽遮阳。那里的爬山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成了孩提时代自制玩具的首选材料。
1980年代末,因道路改造,致使老屋院落那一墙伴着我们度过童年时光的爬山虎早已消失得了无踪影。然而,数十年过去了,那片藤蔓沿着石墙努力向上的攀爬模样时常会浮现在我的眼前,俨然一幅“浮雕壁画”。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四十多个春秋一晃而过。记得2014年,初夏时节,一个半阴的周日午后,我和家人穿过川流不息的江东路,漫步在独具匠心,集防洪、人文、自然景观、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娥江大堤,放眼望去,百花消瘦,众绿肥。行走在江滨低堤,不经意间我被右侧堤壁上那一大片葱茏的爬山虎俘虏了双眸,便禁不住停下脚步抬眼静看:那一墙郁郁葱葱的爬山虎绿得那么深邃悠远,掩盖着用粗糙青石头砌筑而成的娥江大堤,欲动欲静,欲张欲弛,在初夏水汽的氤氲中显得格外养眼。
从此,江滨大堤西侧石壁那一片充满着旺盛生命力的爬山虎,就定格在我的手机相册里。同时,成了存储在我大脑磁盘里的第二幅“浮雕壁画”。
众所周知,爬山虎是根生于土壤中的一种易弯曲且具柔韧性的木本科藤本植物。因茎蔓细长,不能单独直立生长,但大自然赋予其攀附周边物体恣意向上伸展的本领。为了茁长成长,江滨那片爬山虎总是心无旁骛顽强地沿着大堤石壁奋力向上攀爬着,不卑不亢地与周围的凌霄花等绿植共享水分、空气和阳光。
初夏的江南,空气湿润,“满架蔷薇一院香”的美景固然令人心怡,但江滨那片一倾而泻充满生机的爬山虎着实绿得让人陶醉。事实上,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小叶芽是嫩红略带点淡咖啡色的,过几天待小叶子长大,便悄然变成了嫩绿。听巡逻在江滨大堤的管理员说,爬山虎的嫩叶不怎么引人注意,等长到像手掌般大的绿叶时才引人眼羡。看,挺着“腰杆”的叶尖儿不约而同地一致朝下生长,彼此间隔适宜、均匀,找不出一处大的空隙。
那一顺儿朝下的叶片绿得那么新,那么嫩,看着就让人心生欢喜,令漫步的人们驻足观望,有几位还用手机拍摄下那一抹动人的绿。我们尽情吮吸着碧翠欲滴的爬山虎散发出的清新空气,微风吹来,那满墙的绿叶唰唰作响,泛起层层绿浪,后浪推前浪。一阵风过后,满墙的爬山虎便回归到之前静谧安然的模样,如此循环往复,谱就了一曲有声有色,有形有态、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潺湲娥江之水的和音。
之前,上下班步行路过,我通常会与那江滨大堤那墙爬山虎视线交错而又似乎熟视无睹,每次总是一瞥那齐齐垂铺着的绿叶丛匆忙而过,从未曾停下脚步像2014年初夏的那个午后,去细仔端详爬山虎的生长轨迹。童年时,我知道这绿植叫假葡萄藤,可从未曾发现它长有能吸附石壁的脚具有特异的攀爬本领。
那天,在静心观察中,我发现爬山虎的脚长在嫩茎上,是由多个小吸盘组成的,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后面伸出枝状的几根细茎,每根茎丝像是喝饱了酒似的,劲头十足,新长的茎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满身呈现带咖的浅红色,这就是爬山虎的脚。它的脚触着墙的时候,慢慢自呈小圆状能分泌出一种粘液,就能牢牢固住墙壁。据观察,浅红色的茎丝原先是直的,后来慢慢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劲一巴,使其紧巴在石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朝自己想要的地方前行,从不曾与边上开着艳丽花朵的凌霄比美。
生活中,范围之内意料之外的境遇总是避免不了的。
我一直记得2016年1月下旬这场罕遇的寒潮,连续一周西北风呼呼作响,一连几天最低气温徘徊在摄氏零下10度,许多地方的水管被冻裂,冰柱满挂,生活用水中断,孩子就读的实验中学停课。说实话,当时我没有担心过孩子的学业,却昼夜担心那一片纤细交错紧巴在江滨石墙上光秃秃看似枯萎的爬山虎茎蔓。因凛冽西北风不分昼夜肆无忌惮地侵袭,面朝西北的那墙爬山虎没有任何防冻保暖措施,那几天我心里惦念:纤细的爬山虎藤蔓必定会冻死在这场罕遇的寒潮里。我固执地认为来年春夏再也欣赏不到江滨大堤那一墙养心养眼的爬山虎了。
然而,待到阳春三月,我再次漫步去那里,着实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万万没料到,在柔柔春风细雨的润泽与和煦阳光的沐浴下,看上去锈迹斑斑的茎蔓大部分竟然次第冒出了新芽!那一刻,我内心对这种植物充满着别样的敬意!敬佩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在冰刀霜剑连续侵袭的恶劣环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
可见,爬山虎在以往的寒冬腊月和高温酷暑的逆境中,早已锤炼出了强大的适生能力,真可谓不畏阳碳灸,也不惧冰刀霜剑劈头盖脸袭来,我被爬山虎这种品性与顽强毅力深深震撼着!
爬山虎尽管没有挺拔的身姿,但它依仗天生的柔韧,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凭借潜藏在经脉里的执着与顽强,扬长避短,在逆境中默默地向上攀登。可见,自身存在的缺陷从来都阻挡不了每个人积极向上,追求美好的脚步。
资料图。据视觉中国。
《本草纲目》有记载,爬山虎叫地锦、捆石龙等,原产我国,分布甚广。其叶如鸭掌,藤蔓着地,节处有根,亦缘树石,冬月不死,山人产后用之。听我的中医朋友介绍,爬山虎的根、茎可入药,有破瘀血、活筋止血、消肿毒之功效。祛风通络,活血解毒可用于风湿关节痛;外用跌打损伤、痈疖肿毒,药用价值颇高。
爬山虎占地少、生长快,绿化覆盖率颇高。密集的茎叶,覆盖在建筑墙面上,不仅可以遮挡强烈的阳光,酷暑季还可以降低室内温度。当作绿色保护屏障的爬山虎,既能吸收环境中的噪音,又能吸附空气中随风飘飞的尘埃。爬山虎的卷须呈吸盘状还能吸去墙上的水分,有助于使潮湿的墙体变得干燥;而干燥的季节,又可以增加相应的湿度。
忽然,眼前跃出一个画面:那一大片爬山虎在风中轻歌曼舞,像极了齐刷刷地站在绿色塑胶操场上做课间操的莘莘学子。细思量,每一位学生在学校里不也像那墙爬山虎一样,在难题中探究,在失败中总结,每天孜孜矻矻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风雨无阻,一步一个脚印向知识的殿堂努力攀登着。
绿色是充满活力的象征,拥有像爬山虎一样毅力的学子们,你们是父母的希望,是国家的希望,更是全人类的希望!效仿爬山虎永无止境的进取心和在逆境中顽强不屈的攀登精神,长大后争做个对人类有用的人,也像它那样给予人们的甚多,而要得甚少。
今夕,我坐在屏前指舞键盘,衷心祝福这群彷如爬山虎般努力攀登的莘莘学子能如愿以偿,个个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
“春披新绿观花事,秋换嫣红欢意胜”是对爬山虎最贴切的写照。历来,不少文人墨客描写过爬山虎,如唐寅的《落花诗》:“扑檐直破帘衣碧,上砌如欺地锦红。”极富艺术感染力。细思量,霜降过后,葱郁的爬山虎紧巴在古朴典雅的老房子外墙上,展现的是绝美的温暖场景。诗人景歆的“秋深叶老少蛩鸣,繁茂垂藤惊艳生。沐雨经风林染色,火红一片展柔情。”通过描绘秋天的爬山虎,突出了其艳丽的色彩和顽强的生命力。
再如,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绘于1994年的《墙上秋色》于2010年6月2日在香港苏富比2015春拍中以3212万港元成交。他说,这幅画的灵感来自苏州留园盘根错节匍匐前行的爬山虎,笔下密密麻麻纵横交错的线条描绘出爬山虎相互依懒又彼此独立地一直爬上山墙的最高处,又彷如想拼劲全力突破束缚享受自由。此画彰显了一种深刻的艺术内涵。
平日里,存储在大脑磁盘中的两幅爬山虎“浮雕壁画”经常提醒我:生活中,要学会坦然面对突然袭来的“冰刀霜箭”,不与同行争高低,只和过去的自己作纵向比较。“路漫漫其修远兮。”如果想有所收获,咱们就一定得具备象爬山虎那样遇挫不折,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立志不达目标决不罢休。
爬山虎从容淡定的姿态和不畏严寒酷暑、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深得人们喜爱。清风吹佛,我透过“迷你”望远镜,再次静看“后花园”那片充满生机的爬山虎,远远望去像极了一幅巨大的绿练垂挂在江滨大堤,润泽着我的心房,也鞭策我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向前走去,不问终点在何处。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