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我在书展“撞”作家丨梁永安:生活的一地鸡毛之外,也有大悲大爱

    潮新闻 记者 方涛 实习生 吴珊珊2024-08-20 05:15全网传播量1665
    00:00
    00:00

    复旦大学教授梁永安,曾凭借《爱情这门课,你可别挂科!》火遍全网,深受年轻人喜爱。而在今年的上海书展,梁永安带着雨果的《悲惨世界》,在爱情之上,和读者们聊了聊世间的博爱。

    8月19日下午,复旦新人文共读会第十三讲“哪怕长夜黑漆,也将升起太阳”——与梁永安共读《悲惨世界》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这是梁永安第三次与读者一起谈《悲惨世界》,不同于前两场,这次他从全新视角解读这本世界经典,从书中解读爱与善的普世价值。

    活动现场 复旦大学出版社供图

    超越纯粹理性的善行

    在梁永安看来,《悲惨世界》描绘了一个充满痛苦的社会,世界“充满了不均衡”,人们因阶级差异而彼此疏远,无法共情。在这样的社会里,上层人士很难理解下层人民的苦难,反之亦然。上层只看到社会分工的合理性,而忽视了下层人民的生活艰辛。在这个由权力与财富主导的世界里,下层民众仿佛是被遗忘的存在,他们的声音微弱,无力改变现状。

    “让·瓦尔让因偷窃一块面包而被判入狱十九年,这不仅仅是法律的惩罚,更是社会阶层固化的象征——即便是出于生存的本能,穷人也无法逃脱制度的严苛。”

    希望平等与渴望自由之间的冲突引发了价值观的根本分歧。这种情况下,人们需要一种更大的包容精神来构建人类共同体,这种包容并非源自怜悯或顺从,而是建立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维克多·雨果在其著作《悲惨世界》中提出,除了自由和平等外,还需要第三个元素——博爱。这是一种朴素的理念,认为每个人都有价值,都有享受幸福的权利。

    《悲惨世界》中,无论是教会还是权贵,都借助着宗教来维护自己的利益。梁永安教授认为,接纳了冉·阿让的米里埃神父,是一个真正有信仰的人。冉·阿让在服刑后出狱,对社会充满了不信任甚至仇恨。但神父却接纳了他,并给予了温暖和关怀。这位神父的善行就像一束光,照亮了让·瓦尔让几乎要堕入深渊的灵魂。

    梁永安总结道,正如康德所言,善行往往超出了纯粹理性的范畴,它们更多地植根于一种信仰,一种对善的无条件追求。

    梁永安给读者签字 复旦大学出版社供图

    把善与爱当作信仰

    “做人一定要真诚,要有勇气去改变世界。”

    梁永安认为,神父改变了冉·阿让,让他开始意识到,真正的改变不仅仅是外表的改变,而是内心的觉醒。于是,冉·阿让开始了他的自我救赎之旅。他改名换姓,努力工作,成为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和市长。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地用自己的善行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

    在19世纪,以雨果为代表的一批作家通过他们的作品,传达了关于爱与善的基本价值观。这些作品不仅仅是关于个人的故事,更是关于人类共同追求的精神温暖。在当今社会,我们谈论普世性、人类性,其实很大一部分源自像雨果这样的伟大作家。他们作品中的核心价值观——爱与善,是超越时间和地域的普遍真理。雨果反对严法,推崇冉阿让和米里埃神父的的仁爱、宽恕,米里哀神父的善行点燃了冉·阿让内心深处的火焰,使他从一个绝望的囚犯转变为一个充满爱心的人。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在最艰难的情况下,爱和善也能成为改变世界的强大力量。

    信仰到底是什么?面对书中反复探讨的这个问题,梁永安说:“信仰,不仅仅是宗教上的信仰,更是一种深刻的精神追求。它意味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够超越个人的利益,为他人着想。”

    比如,在公交车上为身体虚弱的人让座,并非为了得到表扬或感谢,而是一种现代公民应有的行为方式。爱与善不仅仅是个人层面的行为,它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过于关注个人的得失,而这恰恰是阻碍我们做出无私行为的原因之一。真正的信仰是让我们超越这些狭隘的考虑,去关心他人,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梁永安鼓励读者时表示,故事的主人公冉·阿让命途多舛,但雨果也一直在强调希望、爱与光明。当今的人们,要“独善其身”,也要能够有勇气去“度一切苦厄”,在这个充满挑战的世界里,我们或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难题,但如果我们能够像冉·阿让那样,始终保持一颗善良的心,勇敢地面对困难,那么我们就能够在人生的旅途中找到真正的意义。我们不妨搁下生活的鸡毛蒜皮,去读读这本大悲大爱,去品尝这首爱的颂歌,去触碰这幅绘写人性光辉的壮丽画卷。(复旦大学出版社供图)


    “转载请注明出处”

    薛莹

    相关专题
    我在书展“撞”作家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