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印记丨诸北抗日根据地:诸暨第一个抗日游击根据地

“学习强国”浙江学习平台 2024-08-20 02:35全网传播量5万
00:00
00:00

1942年5月中旬,日军发动“浙赣战役”后,中共浙东军分会决定开辟以诸暨枫桥为中心的会稽山游击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牵制日军南进。诸北抗日根据地是会稽山游击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诸暨县北部,范围为泌湖、明镜、朱公、姚江、大连、长宜等6个乡,共200余平方公里,人口约5万,为诸暨境内开辟的第一个抗日游击根据地。

诸暨市山下湖镇大宣祠堂,诸北四乡抗日自卫大队的成立地

诸暨市山下湖镇大宣祠堂,诸北四乡抗日自卫大队的成立地

1942年5月17日,日军占领诸暨,并大肆烧杀抢掠,激起了极大民愤。为反击日寇的血腥暴行,中共诸暨县委着手组织抗日武装,县特派员朱学勉根据中共党员、泌湖乡长何文隆的汇报,认为该乡群众基础好、党组织活动较好,有利于建立抗日武装。5月25日,泌湖乡抗日自卫队在泌湖乡大宣村成立,并公推何文隆任队长。有队员20余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是党领导下的诸暨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装。

泌湖乡抗日自卫队素质高、纪律严、行动快,狠狠打击汉奸、土匪,保障地方安宁,深受当地群众爱戴。6月下旬,绍兴县工委书记马青到诸暨搞抗日武装工作,和朱学勉商量扩大武装问题,通过爱国人士做附近民主乡长的统战工作,争取共同抗日。经过多次协商,将泌湖乡抗日自卫队与明镜、朱公、姚江三乡的乡队联合,扩建为诸北四乡抗日自卫大队(简称“四乡联队”),赵汉波任大队长。同时成立诸北四乡抗日自卫委员会,钱之棼任主任委员。之后,“南进支队”挺进会稽地区,与诸暨地方党组织和“四乡联队”紧密配合,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取得了“龙凤山战斗”等胜利,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增强了诸北民众的抗日信心。

同年8月,诸暨的抗日武装向诸北上四乡发展,通过进步绅士做好长和、长宜、长泰、大连等四乡乡长的工作,协商成立诸北八乡抗日自卫委员会,仍由钱之棼任主任委员。次月,部队取得“盛兆坞缴枪”的胜利,并乘势扩建为诸北八乡抗日自卫大队(简称“八乡联队”),队伍发展到100多人枪,诸暨的抗日武装斗争更加轰轰烈烈。之后,“八乡联队”与“南进支队”(即“三支二大”)并肩作战,合称为“三八部队”,转战于诸暨、浦江、义乌、东阳、嵊县等县境,为党创建诸北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11月中旬,“八乡联队”接浙东区党委和三北游击司令部的紧急通知,开赴三北地区参加浙东第一次反顽自卫战。为坚持诸暨的武装斗争,马青以部队留下的伤病员和部分骨干为基础,组建了一支小部队,开展袭击行动迷惑敌人,也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小三八”部队。

1943年12月,金萧地委和金萧支队建立后,诸暨的游击根据地范围迅速扩大。诸北抗日根据地由6个乡增至9个乡,并扩展了枫桥区的7个乡(镇)、绍兴漓渚区的1个乡,面积增至650平方公里,人口约15万。1944年1月下旬,在泌湖乡杨子山村成立了金萧支队诸暨办事处。办事处在中共诸暨县委的领导下,坚持武装斗争,巩固发展抗日力量,使得诸北抗日根据地得到进一步巩固与发展。

截至1945年3月,诸暨境内共开辟诸北、诸义东、路西等三个抗日根据地,成为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的浙东抗日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单位:诸暨市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相关专题
专栏丨浙里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