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晚潮|《抓娃娃》:对家庭教育的多重批判

    创作者平台 潮客 何明燕2024-08-19 09:36全网传播量1771
    00:00
    00:00

    近期热映的喜剧片《抓娃娃》直击当下热议的教育问题,在喜剧的外衣下包裹着对中式家庭教育问题的多重批判。

    一、过度重视的教育焦虑

    在电影叙事中,马成钢对其子马继业教育的高度重视态度是毋庸置疑的。为彻底扭转幼子过往的宠溺环境,他采取了极为决绝的举家迁徙措施,即说服妻子将居所从奢华别墅搬至破旧老屋,并隔离与其教育理念相左的外祖父母等。影片同时通过构建一个象征性的“地下指挥部”空间,具象化地呈现了马成钢对儿子马继业教育的全方位、精细化管控。马继业的日常生活,从日常行动到学习状况,乃至社交圈层与微妙情绪表达,均被置于其父领导的教育团队严密观察与分析之下,仿佛成为了一场科学研究的对象。

    这样的安排无疑映射了电影片名《抓娃娃》所隐喻的广泛社会现象,即普遍存在的“教育强化”焦虑心态,强调子女教育应从娃娃抓起,不容丝毫懈怠。这一现象在电影与现实中高度重合:家长不惜重金聘请教育专家,安排周密的学科辅导,力求将教育元素渗透到孩子成长的每个角落,休闲娱乐被视为奢侈甚至需付出代价。

    二、狭义“成功”导向的教育目标

    在教育焦虑的深层动因中,潜藏着一种以狭隘的“成功”为导向的教育目标观。这一点在电影中通过两个鲜明的符号得以具象化:以“清北大学”为代表的名校情结,和以“继承家业”为标志的物质财富观念。

    在这一目标的驱动下,教育理念不可避免地染上了功利主义的色彩:如影片中刻意强调的“苦难教育”、违背本性的“穷养”策略,再如与之相对的周星驰电影《长江七号》中的“富养”思维等。这些理念简化了教育的多维本质,加剧了教育的追求单一经济或社会地位的功利倾向。

    “成功”的狭隘化,错误地将成功凌驾于梦想、情感之上,甚至质疑并消解了个体真实情感体验的价值。影片中,马继业因奶奶去世而真情流露的瞬间,本应得到尊重与共鸣,却被奶奶林中遗言等所谓成功的言论所消解,这无疑是对人性深度与情感真挚性的漠视,以及教育环境中亟待反思与调整的价值观导向。

    三、缺失尊重底色的教育矛盾

    家庭教育被五花八门的功利育儿理论所牵引,仿佛一旦掌握了某种教育理念,便可自视为掌握子女命运的权威主宰。这种心态下,教育过程中的失误与偏差,往往被一句轻描淡写的“为你好”所掩盖,呈现出一种“可以为子女付出所有,但唯独缺少尊重”的畸形教育现状。电影片名在用抓娃娃机作为隐喻,“一个娃娃不满意就再抓一个”,“大号练废再练小号”,“小号不行还能三胎”,这种态度明显忽视了对每个孩子自尊与理想的尊重。

    影片中的马继业,如同被置于抓娃娃机内的玩偶,面对来自父亲马成钢的强势控制与干预,他们的反抗显得尤为微弱。甚至在“晚上回不回家吃饭”这种温情压力下,最终也只能妥协原谅,让人感受到在复杂家庭情感纠葛中,个体挣脱束缚、寻求自我认同的艰难与无力。似乎只能通过马继业在考卷上绘制的渴望自由之鸽,以及马大俊在雪山之巅的呐喊,来表达对个人自由与独立的强烈渴望,以及对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控制与压抑现象的深刻讽刺。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晚潮:在这里,写点你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