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花城文学奖颁奖典礼在广州举行 17位作家获奖

潮新闻 记者 宋浩 通讯员 杜小烨 李嘉平 陈灵君2024-08-17 15:09全网传播量50.8万
00:00
00:00

连日下雨的广州,迎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文学评论家。

8月17日,“万象向南——《花城》45周年暨第八届文学奖颁奖典礼”于2024南国书香节揭幕。该活动由花城出版社、花城文学院、《花城》杂志与《随笔》杂志主办。

典礼现场群星闪耀,李敬泽、陈晓明、阿来、麦家、东西、徐则臣、张欣、李宏伟、何平、尹学芸、张楚、班宇、张执浩、陈年喜、谢有顺、蔡崇达、陈楸帆,濮存昕、林墉、林蓝等出席颁奖礼。

颁奖典礼分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诗歌、评论六个类别,从文学杂志《花城》2019年到2023年刊发的作品中,共评选出17位获奖者。

17部获奖作品,诠释文学今日繁花

本次获奖的17部作品,展现了《花城》杂志的文学世界,也展现了《花城》对于文学不懈的先锋探索。

李宏伟(《灰衣简史》)、张欣(《如风似璧》)获长篇小说奖;

阿来为徐则臣颁奖。

丁颜(《雪山之恋》)、尹学芸(《苹果树》)、韩松落(《我父亲的奇想之屋》)、杨知寒(《连环收缴》)、阿乙(《二见未婚妻》)获中篇小说奖;

班宇(《羽翅》)、张楚(《和解云锦一起的若干瞬间》)、徐则臣(《宋骑鹅和他的女人》)、焦典(《六脚马》)、薛超伟(《化鹤》)获短篇小说奖;

90后作家杨知寒获奖

张执浩(《没有结尾的梦》)、雷平阳(《夜伐与虚构》)获诗歌奖;

陈年喜(《人们叫我机师傅》)、雍措(《越来越薄的等》)获散文奖;

何平“花城关注”专栏获评论奖。

值得一提的是,获奖作家从70后到95后都有,展现了当代文学后起之秀的崛起。

一本文学期刊走过的45年

《花城》杂志已经走过45周年,1979年,《花城》《随笔》杂志创刊。

杂志得名于秦牧先生的散文名篇,被誉为全国纯文学期刊的“四大名旦”之一,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创刊之初,《花城》恰逢上世纪80年代的第一个文学浪潮,见证了中国文学爆发式发展。而《随笔》杂志有“南有《随笔》,北有《读书》”的美誉,坚守理性与真诚,守护常识与温暖。两本广东省品牌期刊交相辉映。

1981年,花城出版社成立。在八九十年代,引领了钱锺书热、先锋文学热、王小波热、武侠文学热、琼瑶热、席慕蓉热、朦胧诗热等出版和阅读潮流,深入读者的心中。“花城”成为一个文学的闪光IP。2023年3月,又迎来了花城文学院成立。

2024年,45周年之际,“花城文学课”重磅推出,《我的阿勒泰》成为散文影视化的现象级爆款作品,带动“李娟·花城”系列散文作品畅销。

花城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活动主题“万象向南”,喻示着文学世界广阔与多彩,这既是对《花城》杂志45年来所刊载文学作品丰富性的总结,也是对其探索文学边界所做努力的描绘。“南”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方位的指向,更是一种精神象征。

濮存昕等出席,呈现文学与艺术的盛宴

文学盛典的演出总策划,由著名诗人黄礼孩担任。典礼邀请各界艺术家和创作者共同设计,结合经典文学作品与AI技术,以影像、话剧、音乐、舞蹈的多元艺术形式呈现。文学、艺术与数字科技紧密结合。

著名艺术家濮存昕朗诵了《花城》杂志的名篇《病隙碎笔》。作者史铁生用昂扬的斗志抵挡生活伏击,凭借蓬勃的生命力改写人生困局。大提琴乐音深沉,濮存昕走近轮椅,以他独特的朗诵风格,与史铁生精神共振。

散文家李娟为《花城》录制《遥远的向日葵地》的朗读段落。李娟的散文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2024年,她的《我的阿勒泰》成为散文影视化的爆款作品,带动《遥远的向日葵地》《冬牧场》《羊道》等“李娟·花城”系列作品畅销。

舞台演出

蔡崇达创作的《草民》发表于今年的《花城》杂志,小说段落《曹操背观音去了》以人偶剧形式上演,展现沿海小镇芸芸众生的拼搏与尊严。陈楸帆的科幻小说《大有》探索AI写作的可能与局限,典礼团队用科技迎接科幻,以AI实验小剧场的形式展现这部作品。

颁奖典礼呈现了粤港澳大湾区特色:整台晚会所用音乐皆为原创,由中国澳门的音乐家黄纪航谱写,根据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创造五种不同风格的戏剧化配乐;

向画家林墉致敬

45年来,《花城》的纸页的大量插画来自一位艺术家笔下——在典礼中,著名画家林墉作为艺术家代表,与女儿林蓝上台接受《花城》的致敬。林墉用艺术描画岭南地区的时代印记,赋予《花城》独特的“南方美感”。

广东作家欧阳山创作的《三家巷》片段由朗诵家祖晴和沙画家美序合作,以全新的艺术形式重现广州的绚丽生机。

本次活动适逢南国书香节,除了文学盛典,其他系列活动如“重塑文学期刊传播力与引领力——全国名刊编辑交流会”“文学馆·学术青年工作坊——李娟和她的阿勒泰”等也成为了南国书香节的亮点。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