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龙者》是一部中西合拍动画电影,小说原著是澳大利亚儿童作家卡罗尔·威尔金森写的,导演则是西班牙的萨尔瓦多·西莫和中国的李剑平。这部电影用比较精致的影像诠释了东方文化的全球认知。换句话说,它试图诠释的是西方人眼中的东方——神龙。“龙”是一个东西方文明冲突的典型象征,而“守龙”的形象多少说明了西方人对东方的友善。
在电影中,西方作者、导演所试图展现的东方文化多少已经超越了中华民族的范畴,成为了世界性的文化。它至少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一是题材上,电影以少年成长为主体,以爱与勇气为核心价值,而这是全球共通的情感。各国小朋友都可以被这样的故事感动,都希望自己能成为守龙者。
二是故事上,电影以善良的龙为主角,较好地纠正了西方对作为中华图腾的“龙”的刻板印象和巨大误读。当然,西方也有类似《驯龙高手》之类的动画电影,将“龙”表现得善良、勇猛,但即便是《驯龙高手》,其对龙的认知整体还是偏向负面的,而且“龙”的形象也与东方大不相同。此外,《守龙者》中的人名多为省略了姓氏的单字,如“萍”“凯”等,故事设定将“气”理解为一种宇宙能量,其实都是西方对东方文化刻板认知的显现。而这样的合拍片进入中国市场,明显带有西方色彩,也可以有效地引导中国观众对西方的认识。至少,它可以唤起人们这样的感受——“原来西方人是这么来理解我们的啊!”
三是价值上,电影以人和异兽的和谐相处为追求,既打破了西方中心主义,又打破了人类中心主义,是比较好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体现。近年来,“宠物热”逐渐在中国普及开来,动物主义的话题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在这一方面,西方显然走得比我们更早、更远。我们对“龙”的认知还停留在“叶公好龙”的阶段,西方人的《驯龙高手》和《守龙者》,以及早年好莱坞的《花木兰》等动画电影都出现了把龙当宠物的情节。这种大胆的想象,是我们所缺乏的。
《守龙者》的故事不中不西,可以看做是一次中西方之间的文明对话尝试。用动画电影作为尝试的“探路石”,是十分合适的。只是,这种尝试很多中国人未必习惯,不少人会对其有“不伦不类”之感。其实,有这种感觉是正常的。就像西方的“唐人街”不是中国一样,但无论西方人还是中国人都可以从里面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价值和文化认同。作为合拍片,《守龙者》就是电影世界里的“唐人街”。而面对深度全球化的新浪潮,我们终将要习惯这种“不中不西”“不伦不类”之感,甚至还要深刻参与形塑这种感觉,就像我们习惯迪士尼、宝莱坞一样。
作者简介:林玮,浙江大学休闲学与艺术哲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浙江省“新光计划”电影类青年人才。
“转载请注明出处”
林玮
浙江大学休闲与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