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从新闻到见解,字里行间读懂社会万象。
有思想有观点,智慧碰撞把握时代脉搏。
让我们一起《读端》,一起“潮”。
本期嘉宾是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百人计划(文科)研究员、博导,浙江省共同富裕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包大为。
(Δ视频由AI共同创作)
余岭脚下,余村河畔,绿水青山孕育着安吉余村新气象。
一年前,全国首个生态日前夕,我们在余村蹲点采访,深刻感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伟大力量,写作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余村十八年》。
今年全国生态日前夕,我们再访余村。出发前曾想,仅隔一年,能有多大变化?但驻村一周,所见所闻出乎预料。新的产业、新的余村人、新的发展格局……映入眼帘的变化更加深入地印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威力,透露着乡村发展的美好未来。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这个浙北小山村进一步探索“两山”转化新路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断放射光芒。
详情点击>>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百人计划(文科)研究员、博导,浙江省共同富裕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包大为:
绿水青山间的乡村治理现代化密码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湖州市安吉县余村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该理念一般被理解为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内核,但是其落脚点仍然是在发展二字。尤其在乡村全面振兴的维度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既是乡村美好生活的未来方向,更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原则和科学方法,而今日之余村就是治理成效的典型案例。今天的余村,已经超越了形式上“抱着”绿水青山去“寻找”金山银山的发展路径,形成了以乡村旅游业为基础,新农业、新文旅、新经济“三轮驱动”的产业发展新形态,优质新经济更为发达,“亦城亦乡,非城非乡”的公共服务更为充盈和成熟。余村在19年间的生态转型与产业蝶变证明,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一招,其底色是绿色、亮色是发展、暖色是服务。具体而言,绿水青山间的乡村治理现代化密码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要有一支现代化的乡村治理队伍,确保绿色发展理念落地生根。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不是“空中楼阁”或“彼岸胜景”,而是脚踏实地的工作原则、检验标准和努力目标,必须培育一支发自内心地把生态文明视为“实绩”的干部队伍和治理力量。早在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就提出要“分步实施、上下联动、整体推进”地抓好生态省建设的“五大体系”和重大生态项目建设。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之后,浙江又推出了一系列围绕生态工作成效的干部队伍监督和考察制度,例如浙江省坚持贯彻落实了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票否决”制,让全省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到“污染不治,百姓难安;污染不治,社会不稳”。今天,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高标准和新要求,系统建设一支真正爱护乡村自然环境、心系农民生态需求的高素质“三农”干部队伍势在必行。
第二,农村社区要转变,公共设施建设和生态乡风引导要跟上步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辩证地统一了农村社区的自然场景和治理场景,既要求以生态为抓手推动现代农村社区的转变,又要求从现代农村社区建设中获得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从公共设施、公共服务、乡风引导等方面积极推进农村面貌的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期曾指出,现代农村社区必须包括“整治村庄环境、完善配套设施、节约使用资源、改善公共服务、提高农民素质、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等,既要有硬件,又要有软件,不能简单理解为仅仅是村庄建设。”事实证明,只有当乡村生活无需依赖向自然界索取财富和生活资料,人们才会自发地以审美和生存的视角来看待身边的一草一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成为世代传承的社会主义新乡风。
第三,生态农业要发展,坚持基础产业和培育现代农业要有机统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乡村全面振兴指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这要求当代乡村治理一方面必须抓好生态优先和生态保护这个大前提,不搞盲目的、未经生态评估的大开发;另一方面必须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探索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机制,在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下推动农村生态产品的可持续开发与推广。唯有如此,才能够让人民切实共享“绿水青山”带来的物质、精神和生态价值。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效生态农业之所以能够衔接起农村的生态优势和城市的经济、制度优势,主要是因为五个基本特征:一是农产品“绿色化、特色化和品牌化”符合绿色消费需求的导向,二是农业工业化和经济生态化理念能够推动“农业的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的最大化”,三是可持续的农业资源开发利用能够实现“集约化经营与生态化生产的有机耦合”,四是科技创新能够推动“高产优质技术与绿色安全技术的有机结合”,五是“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体系”能够支撑起现代农业生产主体与服务组织的有效连接。这些特征已经在浙江乡村建设中呈现出极为突出的经济、生态成效,不失为当前乡村治理的重要借鉴。
第四,城乡要素要共享,工农业互补和区域优势互补要顺势而为。统筹城乡发展是“三农”工作的目标,也是乡村全面振兴和共同富裕的要求。但是,城乡统筹并不意味着以城代乡、以工代农,否则会动摇基础产业和粮食生产,更会造成农村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城乡始终是有差别的”。我们必须科学认识城市和乡村各自的优势与劣势。在当前发展阶段,城市在资本、交通、信息、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确优于农村,但是“有些方面如生态环境等农村又会优于城市”。统筹城乡发展的终极目标应该是“虽有城乡之别,而少城乡之差”。为了实现这一点,就必须充分发挥农村“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而乡村治理现代化所能直接推动的则是降低乡村在公共设施、技术条件等方面与城市的差距。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乡村的“绿水青山”理解为农家乐、旅游等产业,而是应该去发掘美丽乡村和生态乡村中更为“高耸”的“金山银山”,展望一个既能够吸引城市居民前来消费的绿色乡村,又能够吸引城市资本、人才和技术的富裕乡村。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