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近日,“2024全国媒体(智库)北仑行”活动拉开帷幕,交汇点记者跟随“全国媒体(智库)北仑行”采风团来到改革开放的“桥头堡”——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走进园区和企业,探访对外开放前沿的高质量开放之路。
北仑向海而生、因港而兴,是享誉全球的东方大港,港口是北仑最显著的标识之一,这里肩负着打造世界一流强港硬核力量、承担开发开放重大战略使命之地的重任。
记者走进宁波北仑港综合保税区的中外运物流宁波有限公司,巨大的智能化仓储物流设备映入眼帘,各个区域的工作人员正在进行货物的扫描、打包、入库等工作,这座物流库房现代化、自动化程度非常高。
“这里是扫描和捡取区域,工作人员把货物扫描之后投到亮灯的筐里即可,非常便利。”中外运物流宁波有限公司关务经理夏曜表示,过去最起码需要10多个人扫描捡取,如今仅需1人就能完成任务,效率提升巨大。
记者了解到,这座现代化物流仓是拆零拣选料箱穿梭车式立体仓库,分为快递交接区、存储区、理货区等各个功能的区域,蓝色的箱子里装的是来自全球各地的快递包裹,它们将从这里出发,经过机械化智能传输等多道工序,运送至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中外运物宁波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孝伟介绍,该公司的业务涵盖保税和非保税仓储、跨境电商、海外速卖通逆向物流等多个产品线服务,业务覆盖浙江全境,面向全国,自建仓库面积近9万平方米。去年,该公司发运约860万单包裹,进口额3.15亿美元。
2020年8月,浙江自贸试验区扩区后,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宁波片区聚焦区域禀赋、产业特色和企业需求,全面推进改革试点和制度创新。
在位于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展厅的“易豹网络科技”展示平台,公司总裁助理吴科娜向记者演示了其搭建完成的国际贸易数字化平台。易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用4年就实现了从工厂、货代、车队、报关行、仓储企业到“单一窗口”、港口、码头、机场、船公司、金融机构等全场景、全线上的互联贯通、协同作业,赋能外贸制造业供应链数字化及港口服务业数字化,目前服务企业超过10万家。
吴科娜告诉记者,服务跨境电商是企业的主营业务,前不久,企业为拼多多旗下跨境电商平台Temu提供了包括供应商推荐、物流、关务、仓储等包含全程的服务,让更多中小企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在大众的认知中,线缆制造技术含量并不高。然而,随着我国提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大力发展智能电网以及可再生能源可靠性替代,线缆的生产工艺和科技含量已今非昔比。
在国内电缆行业龙头企业——东方电缆,拥有一座被命名为“未来工厂”的生产基地。走进“未来工厂”的生产车间,这里有4个超大的放线盘正将电缆、光缆、液压或化学药剂管等单元像编绳子一样编织成一卷卷缆绳,如此庞大的工程,却只有200多名工人在此工作。
东方电缆总经理夏峰告诉记者,秘密就在于这里拥有自动化的智能生产流水线。夏峰介绍,厂区“5G+”实时高速网络全覆盖,实现海缆立式成缆旋转生产实时监控,并采用“工业视觉+人工智能算法”,实现传统机械仪表数据采集、分析与安全预警,为生产提供全数据支撑;此外还配备专用码头,拥有智能托盘,可实现大长度、高等级光电复合海底电缆从生产到装运、从车间到码头的智能化联动,为超大规模海缆制造以及质量控制提供了基础的保障。
“这里拥有国内最大的40M智能托盘,是国内唯一具备户外海洋模拟试验场的高端海洋能源装备系统智能化生产基地,国内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场、国内首座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等一系列高水平项目都出自这里。”夏峰说。
两天时间里,采风团还相继走访了万华化学宁波高性能材料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波创新研究院、北京大学宁波海洋药物研究院、宁波德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科研单位和企业,充分了解了4年来北仑取得的一系列成绩。
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自贸区综合协调局副局长徐志杰介绍,截至2023年底,北仑区绿岛环保审批制度改革和绿色经济模式、“抵港外国籍船舶港口国监督全流程远程检查”创新机制等15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或专项推介;累计30项制度创新案例入选省级最佳创新案例,13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省复制推广,24项案例被权威第三方机构评定为全国首创;累计36项成果入选省自贸办,数量居四个片区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