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浙皖三省茂密竹海和重山峻岭的环抱之中,有一个名叫仰峰的山村。在长兴当地方言中,两山之间的峡谷地带被称为“山岕”,仰峰就是这样一个山岕。岕内青山绵延,地势由东向西仰起,故称仰峰,有“江浙门户”之称,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当地所产的“岕茶”,明清时期曾作为皇家贡茶。
就是这样一个并不起眼的山村,曾在抗日战争后期扛起了浙西抗日的大旗。1943年12月9日,被日军侵扰6年的长兴人民,迎来了新四军。新四军十六旅在旅长王必成的率领下悄悄进驻仰峰,将沈家大院作为新四军的旅部。沈家大院位于仰峰岕西南面,坐西朝东,背面紧挨仰峰岭,是一幢清光绪年间的徽派建筑。前后三进五开间二层楼,左右两侧房,为沈家三兄弟所建。
第十六旅各部经过3个月的连续作战,收复了宣(城)长(兴)公路以北的广大农村,开辟了郎(溪)广(德)长(兴)敌后抗日新区。第十六旅发展到4500余人,地方武装2000余人,民兵游击队1000余人,群众自卫队2.6万人。第十六旅还深入贯彻党的群众政策,军爱民,民拥军,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军民鱼水情。“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新四军将士发扬南泥湾精神,利用战闲时间,在槐坎北山园开垦几十亩荒山,种元麦、马铃薯、蔬菜等早春作物,这不仅解决了部队的给养,而且给老百姓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1945年1月6日晚,在众多仰峰群众自制的竹篾火把的引导映照下,粟裕率领着新四军一部来到仰峰。长长的队伍在山间蜿蜒前行,像一条火龙,把整个山岕照得如同白昼。
新四军苏浙军区司令部旧址展厅
粟裕先入住仰峰土地庙,该庙建于清代末年,砖木结构,为三开间一天井再加一间一天井,旧址建筑面积224平方米。后王必成率领的第十六旅改编成一纵队,司令部搬往仰峰岕东南方四公里处的温塘。粟裕搬进沈家大院,这里既是他的办公场所,也是他和夫人楚青以及长子粟戎生生活的地方。粟裕住在大院第三进二楼西侧,里间为卧室,外间为办公室。
在仰峰,粟裕运筹帷幄,决胜千里。1月13日,中共中央电令成立苏浙军区,任命粟裕为司令员,并以华中局党代表名义统一指挥苏南、浙西、浙东、皖南党政军工作。2月5日,苏浙军区在槐坎乡温塘村练兵场上召开万人参加的成立大会。粟裕在大会上讲话,他强调:“我们将竭尽一切力量,完成准备反攻、驱除敌寇,争取抗战胜利的重任。”慷慨激昂的声音,划破天空,鼓舞着饱经磨难的苏浙军民。此后,粟裕指挥苏浙军区军民一面打击日伪,一面反击国民党顽军的进攻,首创“山地运动战”,取得了天目山三次反顽战役的巨大胜利。(作者单位:湖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长兴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正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