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书展“撞”作家|中华书局展位上,这些学者谈如何读经典

潮新闻 记者 宋浩 通讯员 黄飞立2024-08-14 08:15全网传播量1283
00:00
00:00

8月14日,上海展览中心,不少逛书展的读者当面“撞”到了喜欢的作者。

书展直播中,采访的媒体遇到了浙江大学傅杰教授。澎湃新闻直播截图

这是上海书展的第一天。上午,几位大咖学者来到展览中心第三活动室,与读者见面。他们是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陈引驰教授、浙江大学傅杰教授、复旦大学陈正宏教授、上海政法学院沈海波教授、复旦大学吴兆路教授。

来自不同高校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中华书局“中华经典通识”(第三辑)、“中华经典百句”(第一辑)两套丛书的作者代表。中华书局总编辑尹涛也来到现场,中华书局上海聚珍副总经理贾雪飞主持见面会。

学者合影

今天的读者该怎么阅读经典?中华书局以这几套丛书,给出自己的答案。

“中华经典通识”(第三辑)共五种,包括武汉大学郭齐勇教授著《四书通识》、湖南大学尹世尤教授著《〈孙子兵法〉通识》、上海政法学院沈海波教授著《〈山海经〉通识》、广州中医药大学刘鹏教授著《〈黄帝内经〉通识》、复旦大学吴兆路教授著《〈水浒传〉通识》。

“中华经典百句”(第一辑)共六种,包括复旦大学王振复教授著《周易百句》、浙江大学傅杰教授著《论语百句》(增订本)、复旦大学陈正宏教授著《史记百句》、复旦大学汪涌豪教授著《老子百句》、复旦大学陈引驰教授著《庄子百句》、复旦大学吴震教授著《传习录百句》。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它们经历了时间的选择并流传下来,总能在不同时代折射出新的光芒。读书当读经典。对于广大读者来说,直接从厚重艰深的原著开头读下去,的确存在困难。由“术业有专攻”,在大学反复教授、研究这些经典的学者,深入浅出地带领普通读者亲近经典,是一个切实可行的选择和途径。这也是中华书局策划出版“中华经典通识”“中华经典百句”系列的初衷。

两套丛书的主编陈引驰教授认为,这两套书共同以“中华经典”为题,都是在传统文化典籍出版领航者的中华书局连续推出的有关“中华经典”的现代书籍,虽然“百句”“通识”是不同的写作,有不同的推展方式,但所努力尝试的宗旨是一致的:这些“中华经典”包含着我们文化传统的知识和智慧,相信这些知识和智慧对于今天仍有相当的价值和意义。关于“中华经典百句”,陈引驰教授特别提出:“最重要的思想观念总是在警句金言中体现出来的。”

傅杰教授给读者签名

傅杰教授是《论语百句》(增订本)的作者,他由自己的这本书谈到了这两套丛书。他说,《论语》是中国古代典籍中注者、论者非常多的典籍,多年前撰写《论语百句》的时候,是采取借力的方式,在每节的《论语》原文之下,借用前人和时人注得、说得特别好的,通过自己的连缀再加一些案语连贯起来,但一般只标明作者。本次增订出版,根据编辑建议,在引文后面括注书名或篇名,或者在行文中言明,这样既方便了读者,也增加了这本“小书”的学术含量,傅杰教授还以开篇“学而时习之”为例进行了说明。陈正宏教授评价道:“《论语百句》是朱熹《论语集注》后的又一种解经方式。”

《史记百句》作者陈正宏教授从专业人员如何转换身份和书写习惯的角度,谈了为小读者写一本既有内容又相对可读的普及读物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方法。他认为像《史记》这样的以叙事为主的经典,天然地为讲故事创造了绝好的条件。但在一般性的讲故事之后,是否还能给小读者带去一些与众不同的阅读体验,才最考验作者著述的诚意、视野和心胸。

现场读者

陈正宏教授分享了自己的写作感受,这是他“第一次尝试写短句”“不等于长句截短,实际写起来非常费脑”。他举出书中的例子,比如“一鸣惊人”作为一句耳熟能详的成语,有着怎样丰富的历史长度和内涵,借此阐明自己的创作理念,即“给青少年留下一部值得读的著作有时比一篇专业论文更有意义”。傅杰教授也给出了高度的评价:“真正要读《史记》,就要跟着陈正宏老师。”

《〈山海经〉通识》作者沈海波教授认为,古人能够从《山海经》中获取灵感,当代人也同样可以汲取“营养”。对于大多数读者而言,《山海经》一名虽然耳熟能详,也熟知其中的很多神话故事,但是《山海经》整体内容难免让人有望而生畏之感。但是要了解先秦社会,《山海经》是一部不可或缺的著作,而先秦时期文献极为稀少,所以《山海经》就显得更为弥足珍贵了。

沈海波教授给读者签名

沈海波教授认为,解读经典“只有深入,才能浅出”,通过这本《通识》,希望自己可以揭开覆盖在《山海经》上的神秘面纱,原谅古人的“幼稚”,让读者认识到《山海经》并不玄幻。这本《通识》凝聚了自己多年研究心得,如果能够为读者铺平进阶之路,自己就会感到很欣慰了。

吴兆路教授给读者签名

《〈水浒传〉通识》作者吴兆路教授认为,经典书籍蕴含着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世界,比如品读《水浒传》,能深刻感受到梁山好汉忠义报国、“替天行道”、匡扶正义的情怀。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宋江、林冲、鲁智深、武松、李逵、三阮兄弟等鲜明的人物形象,也向读者充分展示了北宋末年的政治与社会状况。《水浒传》既是一部梁山英雄好汉传奇,也是一部鲜活生动的历史叙事,我们能够从这部经典中获益良多。在宏扬传统文化主旋律的背景下,《水浒传》也越来越显示出其价值。

现场读者

中华书局总编辑尹涛表示,今天读者见面会的主题是“让经典成就人生”,这是对历史的总结,也是对出版“中华经典通识”和“中华经典百句”系列丛书的价值期待。经过为期三年多的集中调研和酝酿,中华书局在现有产品基础上形成了两套姊妹篇性质的创新发展的新产品——“中华经典通识”和“中华经典百句”系列丛书。这两套丛书的特点是高校的大学者对标青少年和大众读者讲经典的“大家小书”。丛书倡导学术严谨性与通俗易懂性兼俱,真知、思想性和和形态之美并存。

“中华经典通识”丛书

“中华经典通识”之所以能得到大众读者如此的广泛认可和好评,根源于丛书严格坚持“三高”“两畅”——高水准的学者队伍、高品质的学术前沿、高质量的图书品相,流畅生动的文笔、晓畅浅白的讲说。值得一提的是,丛书中的每本书都是以“通俗”“凝练”为主旨,而行文中每位学者的特色跃然纸上。比如陈正宏教授将图书定位为可以让小朋友读懂的《史记》,行文尽量深入浅出,将人生大道理融会贯通在娓娓道来的故事中,并适当为进阶阅读打下伏笔,引发读者对《史记》及中华优秀经典的兴趣。傅杰教授则旁征博引,多所借用前人或时人对《论语》的精妙解读和阐发,再以自己的话连缀点评,形成一篇篇知识浓度极高的论评文章。

读者见面会现场

在出版图书的同时,中华书局还基于这两套丛书,致力建设“经典阅读网”,推动“中华经典共读会”“中华经典进校园”等活动,努力把经典的知识和智慧通过不同的媒体和媒介,送到大众面前;并联合喜马拉雅、云听等平台制作不同类型的音频书等,满足不同的读者的阅读需求。

(图片除特殊标注外,由中华书局上海聚珍提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