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读端丨“少子化”遇上“老龄化” 林玮:共情社会的基础是让彼此都有尊严

    潮新闻 编辑 王彬 王驭时2024-08-13 05:44全网传播量21.2万
    00:00
    00:00

    【编者按】

    从新闻到见解,字里行间读懂社会万象。

    有思想有观点,智慧碰撞把握时代脉搏。

    让我们一起《读端》,一起“潮”。

    本期嘉宾是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林玮

    (Δ视频由AI共同创作)

    近日,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开展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多渠道增加养老托育服务供给,支持依法依规利用空置场地新建、改扩建养老托育机构,推动降低运营成本。

    金华、深圳、太原、济南等多地已有“幼转老”“老幼共托”的实践。在“少子化和“老龄化的历史交汇处,幼儿园改造成养老院,无疑是一种有意义的创新,或许是“一老一幼”难题的新解法。

    详情点击>>

    潮声丨 “少子化”遇上“老龄化”,幼儿园变身养老院可行吗?

    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林玮

    共情社会的基础是让彼此都有尊严

    “养老”成为一个社会话题,是现代化发生的标志之一。三世或四世同堂的家庭结构被流动的社会进程打破,现代社会的老人如何才能得到有尊严的赡养,成为一大难题。在传统乡居生活里,不但从城里“告老还乡”的老人活得很有尊严,农民家庭的老人也可以凭借他对时节和农事的稔熟,获得小辈们的尊敬。“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形容是那种生活经验可以稳定地在代际间传承的年代。而这样的年代,随着互联网带来的知识爆炸,已成过去。

    “少子”成为一个社会话题,是后现代化发生的标志之一。在后现代社会中,人们愈发倾向于关注自我,如何让自己活得有尊严是人们关心的重要内容——“低生育”正是这种社会价值显现。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无形中挤占了人们对他者尊严的关切。近年来,“儿童友好型社会”与“老年友好型社会”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恰是因为社会上有不少对儿童、老年人不够友好的现象,如“老人变坏”“熊孩子”之类的标签,在网络上并不罕见。

    老人越来越多,儿童越来越少,平衡这一短期内很难逆转的趋势,需要在两个群体间建构共情的桥梁。而这一桥梁的缩影,就是青年人和中年人。来自金华的“前任”幼儿园园长庄艳芳,把自己的民办幼儿园改成养老院,让孩子陪同老人读书,让老人为孩子讲述“那过去的事情”,以“老幼共托”的方式,培养“一老一小”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体贴的信念、意愿与行动,就是在夯实建立共情社会的基础。在那个社会里,每一个人都活得有尊严,每一个人对他人的尊重都是他/她获取自身尊严的前提。这样的生活,是不是很令人期待呢?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潮新闻《读端》栏目
    相关新闻
    “头部主播”成了香饽饽 林玮:电商产业生态建构不能只盯“大主播”
    浙江文旅不断玩出“新花样” 林玮:让世界燃起了烟火色
    共享单车十年之路 林玮:探索的是一种基于共享的城市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