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相伴,湖城相依,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近年来,杭州公安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杭州“生态文明之都”城市定位和“努力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样本”殷殷嘱托,坚持以防为主、以打为要、以治为基,扎实推进生态警务建设,全力守护美丽杭州,服务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擦亮“生态文明之都”金名片。
以防为主,“生态警长+生态义警”协同联动
“警察同志,我家里发现了一只灰色‘大鸟’,可能是保护动物……”近日,淳安县浪川乡生态义警洪女士致电淳安县公安局姜家派出所求助。据了解,洪女士发现这只“大鸟”在家中悠闲散步,联想到平时派出所宣传的生态保护知识,赶紧跟派出所联系。姜家派出所的生态警长立即联动县林业站,经现场确认,“大鸟”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鹇。随后,林业站工作人员将它放归自然。
“一支队伍管千岛湖”
近年来,淳安县公安局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紧紧围绕特别生态功能区建设,推动成立县级生态联席会议领导小组,依托“一支队伍管千岛湖”执法机制,打造了1个县级生态共治中心和10个特色生态联勤警务工作站。同时,划分警务网格61个,设置生态警长79名,组建起各具特色的生态义警队伍102支2.6万余人,建立了政府统领、公安主导、多部门协同、群防群治力量参与的共治模式。
“生态警长+生态义警”联巡
为进一步在全市织密基层生态治理网络,杭州公安建立市公安局、区公安局、派出所三级负责同志牵头,河道警长、林区警长、社区民警为主的生态警长1058名,贯通市县乡村四层级,覆盖林区、河湖(湿地)、景区、市场、矿区、园区六大领域。同时,发展并整合网格员、护林员、志愿者等力量,组建起14.6万余名的生态义警队伍,常态化运行“生态警长+生态义警”联动机制,今年以来联合开展生态巡查3488次,发现并解决问题129个。
以打为要,“打大攻坚+打早打小”紧密结合
鳗鱼苗被称为“水中软黄金”,每年春夏交接之际正是其洄游产卵的季节,一些不法分子为牟取利益不惜铤而走险——使用网目极细的“绝户网”或电网进行非法捕捞。近期,钱塘公安分局联合渔政执法部门对钱塘江非法捕捞鳗鱼苗案件开展两次集中收网行动,全链条抓获犯罪嫌疑人21名,查扣电瓶、电杆等电捕工具20余套、鳗鱼苗300余尾。
近年来,杭州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持续改善,但破坏环境违法犯罪仍“暗流涌动”。全市公安机关始终坚持“零容忍”,立足主责主业,依托“绿剑”“春风”“绿盾”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非法捕捞、非法狩猎、非法处置建筑垃圾等违法犯罪,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青山保卫战。今年上半年全市共破获生态领域刑事案件155起,采取刑事强制措施293人,同比分别上升70%、49.4%。
以治为基,“联合治理+生态价值”高效转化
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杭州首家生态共治中心——建德生态共治中心揭牌启用。中心按照“1+4+5+N”的模式运行,公安、生态环境、林业、农业农村、综合行政执法等部门实体入驻,围绕生态要素共管、联动巡查共防、执法办案共商、生态环境共治等开展勤务合作,及时发现、消除一批破坏生态环境安全的风险隐患,助力打造“宜居建德”品牌。
为在全市形成共治共享大格局,杭州公安加强与相关部门联动,建立以市级生态共治中心为枢纽,46个生态警务联勤工作站、28个生态保护宣教基地为支撑点的立体化生态防控网。同时,围绕保护“沿新安江水系”和天目山山脉,与安徽黄山、宣城等环杭地市签订生态保护“五联共治”协议,临安、淳安、建德等区县(市)与常山、开化、歙县等地建立区域警务协作机制,形成跨区域生态保护“警务共同体”。今年以来,通过毗连地区移送生态环境类违法犯罪线索30余条,破获案件21起。
“茶为国饮,杭为茶都。”西湖龙井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杭州公安聚焦特色优质农林产业发展,持续加强与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等部门协作,连续4年对制售假冒“西湖龙井”茶犯罪开展集中行动,累计破获相关案件3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54名,查扣假冒龙井茶10余吨,助力2024年西湖龙井茶品牌价值增长1.71亿元。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下一步,杭州公安将对照“全国领先、全省领跑”目标,着力构建“全市一盘棋、全域一张网”的生态共治工作格局,打造更具杭州辨识度的生态警务品牌。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