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她们仨

潮新闻 吴盛福2024-08-12 06:22全网传播量2428
00:00
00:00

放了暑假,朱师傅约定我,哪天做她的专职司机,她要去宣医生家。宣医生,已退休二十多年了。

宣医生比朱师傅大一属,巧的是朱师傅比高桂英也大一属,她们仨都属龙。中国人有十二生肖之说,一属就是十二岁。别看年龄悬殊这么大,但她们仨交情甚笃,是忘年之交。

小镇上房子不超过三层,到处是黄泥巴路的时候,当医生的宣秀莲,开餐厅的高桂英,就常相聚在朱师傅的裁缝店里。四十多年过去了,她们每年都要小聚几次,若是谁家儿女婚嫁或是添了孙子,那更要正儿八经地盛情邀请。

虽然高桂英和我姐姐年纪相仿,但她成功地让朱师傅变成了我的岳母,所以我得尊称她为姨娘。

一天,高姨打电话热情地邀请我和妻子去参加她孙子的百日酒,还委托我把岳父岳母还有宣医生一起带去。

我先把妻子泽凤送去高姨家帮忙,再去接岳父岳母,回来顺路去接宣医生。

宣医生的老伴姓郑,也是退休医生。郑医生比宣医生要大七八岁,前几年眼睛失明了,现在又患有严重的阿茨海默症,好在有宣医生相伴相依。宣医生若要出门,要么让儿子女儿来照看一下郑医生,要么让他们把郑医生接回家去照看。这次,去高姨家要从宣医生儿子家路过,所以让我顺便把郑医生带过去。本来,高姨说要郑医生一同去的,但宣医生说郑医生生活不能自理,吃饭都要人喂,大小便都不能自控,给她也给他自己留点颜面,就不带他去了。

到了宣医生家,我把车停在楼下。因为岳父早年遭遇过车祸,年纪也大了,行动有些不灵便,于是让他坐在车上等。我和岳母上楼去接郑医生和宣医生。一上楼,只见门开着,他们已准备好了,在等我们。郑医生佝偻着身子窝在椅子上,几根银灰色的头发像一把枯草盖在头顶,两只眼睛半睁着,只见白眼珠不见黑眼珠,向着大门一动不动。老态龙钟,形销骨立……我一时找不到一个词来形容他的老态,最合适的词,恐怕要算风烛残年。

我们寒暄了几句,郑医生在宣医生的提醒下,“嗯,啊”了两声,算是回应。宣医生身体还算硬朗,岳母陪着她在后面锁门,我挽起郑医生上前下楼。从二楼到一楼,平常人用时不会超过两分钟,然而,这时,我觉得这段路很长很长。郑医生像个木偶一样,又轻又无力,我真担心,他随时会散架;若一松手,他就会摔得粉碎。

车子快到宣医生儿子住的小区,只见一个身材高大、体态臃肿的中年男子站在路边,头发剃得像棵罗汉松,头顶一撮毛,四周光秃秃。宣医生得意地说,那人就是她二儿子,她这儿子很孝顺。

郑医生几乎是被他儿子抱下车的,与他高大的儿子相比,他是那么瘦弱,像一片枯黄的树叶,轻得一阵风都能把他吹走。郑医生被他儿子挟在腋下,蹒跚地走着,跟原地踏步差不多。

资料图。据视觉中国。

到了高姨家,一下车,大家争着去看她的小孙子。小家伙头戴小绒帽,裹在襁褓中,眼睛如春水般明净,粉白的小脸如刚榨出的花生奶般滑腻。他在人们的手中、怀抱中传递着,撩逗着,真是万千宠爱于一身。

这一天,人们对这个小生命的到来是如此欣喜,他睡觉时,有人在旁边守着。大家吃饭时,也轮流抱着他。这一天,我不知为何总是想起郑医生。他和这个小生命何其相似,却又那么迥然不同。他们都是生命乐章的组成部分,都是那么弱小,需要用心呵护,不同的是:一个是来路,一个是归途;一个是序幕,一个是尾声。这轮回的人世间!

热闹了一天,我们也要打道回府了,原人原车,原路返回。上车之前,宣医生给她儿子打了个电话,告诉他我们出门了。

远远地,看见郑医生被他儿子搀扶着站在路边。把郑医生搬上了车,他儿子说道:“爸,回去要听话啊。”我的心不由得一紧,这句话是那么熟悉又那么陌生。却听郑医生很快答允:“嗯。”此时,我又像被电触了一下。这对父子的对话多么严重地错位了啊!我不禁感慨万千,再次感到人世有轮回。

很快,我把宣医生和郑医生送到了楼下。宣医生执意不让我扶郑医生上楼,说麻烦我一天了,不能再麻烦了。夕阳斜照着大地。在金色的光辉中,郑医生被宣医生扶伴着,一步一步地向前挪着。

这天晚上,我想起了许多许多。我的父母晚年都身患不治之症,母亲得了尿毒症,父亲患的是胃癌。住院期间,也许痛苦难耐,也许意识模糊,他们几次三番不配合医生治疗,我也曾不耐烦地对父母说,要听话。可是小时候,我不愿打针吃药,父母总是拿块冰糖哄着我,要我听话。

一年以后,郑医生在寒冬里将体温散尽。那段时间,岳母和高姨常常带了食材去宣医生家包饺子或做蒸米粑。寒冬总算过去了。

有一次,听岳母跟高姨打电话说,感觉宣医生家里好像又出了什么事,宣医生好几个月都住在她大儿子家。她大儿子家在九江。岳母说,这很反常,宣医生住在她大儿家从来没有超过三天。

终于,宣医生向岳母和高姨“坦白”:她最孝顺的二儿子检查出了癌症,不治身亡了。刚刚失去了老伴,又白发人送黑发人,宣医生承受了多么大的痛苦!这多灾多难的人世间!

岳母和高姨埋怨宣医生瞒着着她们。宣医生说,郑医生的生病、去世,已经让岳母和高姨破费了不少钱、操了不少心,这一次不想再让她们劳心费力了。于是岳母和高姨又隔三差五地去陪宣医生。这多情的人世间!

如今,年纪最小的高姨都已年过花甲,她们仨却依旧亲如姐妹。

多少年过去了,宣医生的孝顺儿子叮嘱父亲的话还时常在我的耳旁萦绕。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新评论(1)
潮客_江浙一兵 · 2024-08-12 07:13 · 浙江湖州回复
温暖的真情故事!美文欣赏了
相关专题
晚潮:在这里,写点你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