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篆书大家李阳冰,在浙江缙云当县令,任上干旱,他就跑去向城隍庙祈雨。
说是祈雨,但写的是:“五日不雨,将焚其庙。”
而且他怕楷书城隍神不懂,还特意用篆书写,写好以后刻碑放在庙里。
这个碑你今天去缙云博物馆里,依然可以看的到。
李阳冰干的这事其实显然很没有规矩。因为正经求雨叫“雩(yú)”,《春秋左氏传》曰:“启蛰而雩。”又曰:“龙见而雩。”
这里的“雩”都是求雨的意思。
“雩”是件大事,因为它涉及到向最高领导老天爷打报告提要求,属于祭祀的一种,甚至算是周礼之一,所以不是谁都可以瞎“雩”的。
每年仲夏举行一次例行的“大雩帝”,如果那年遇到天旱,还要追加临时雩礼,这都是要由天子主祭的。
除雩祭外,祭祀法还有尞祭、献祭等。尞祭以柴薪燃火焚烧牺牲,献祭用食物祭祀求雨,总之都是通过各种渠道把贡品呈贡给上天。
但老百姓是嫌这一套效率太低的。
求人办过事的都知道,县官不如现管。
中国的老百姓大多愿意相信:能找到直接主管领导办事,比大领导说话还好使。真找对了人,说不定人家当场就能把问题给你垂直解决了。
那么下雨这件事的直接主管领导是谁呢?
有人说是龙王,有人说是河伯,甚至有人说是关公。
还有人说,之所以不下雨,不是主管领导不办事,而是你们这地出现了一个丑陋的秃顶女神,干扰了正常降水。这个秃顶叫旱魃。
从这些不同的解释出发,就出现了造土龙、舞龙、驱魃等等一系列民间巫术。
各色巫、尪开始粉墨登场、大显神通。
甚至还有些邪门巫术。
譬如献祭童男童女祈雨。
譬如献祭少女祈雨。
又譬如,有以男女交媾行为,或者,以象征性的男女交媾行为祈雨。
这是因为,有些古人把降水一事,理解为天地交合的结果。
那既然天地现在不交合,我就先交合一下,给你做个示范。
怕你天地看不清楚我的示范,那我就露天来办这事,让你看得清楚一些。
有些事情,在现代人眼中很难想象,但也确实曾经存在,并且有其奇怪的理论基础。
久旱求雨,难免很多时候不灵。
这时候才显出中国人的厉害。
女巫不灵,女巫会被直接烧掉。
龙王不灵,龙王也会被砸到。
李阳冰并不是唯一一个动过砸龙王心思的彪子。
唐人张鷟,写《朝野佥载》,说:他自己任平昌县令时候,有一年大旱,然后一个巫婆和一个和尚施法求雨,装神弄鬼搞了二十多天,还是一滴雨都没有。
张鷟大怒,直接冲上法坛把土龙砸了。
您猜怎么着?
当天夜里就下了雨。
大雨。
好多人说这事是不能这么干的。
明代《五杂俎》就劝,说你们怎么能揍神像呢?
它记了这么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
北魏元桢,到邺城履新。正好赶上大旱,元桢听说邺城有座石虎庙最灵验。(石虎,后赵皇帝。)
元桢就跑庙里说:我知道你个前朝小国皇帝,但现在改朝换代了,你老实点。现在给你个任务,三天内下场雨,不然弄死你。
三天过去,毛都没下。
元桢就真的跑回庙里,把石虎的神像拖下来抽了一百鞭子。
结果您猜怎么着?
当月,元桢背疽发作,死了。
第二个故事。
元桢死后多年,奚康生主事邺城。
奚康生到任后,也发生旱灾。
于是奚康生也来到庙里,又把石虎的神像拖下来打了一顿。
我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这么喜欢打石虎,大概是石虎的像长得比较欠揍吧。
奚康生打完石虎,还拔了邺城历史名人西门豹神像的舌头。
理由一样:让你们下雨你们不下。
这么弄完,雨依旧没来。
反而,不久后,奚康生两个儿子暴死,奚康生自己随后横死。
《五杂俎》的两个生动故事劝解成功了吗?
不晓得。
但英国学者弗雷泽的《金枝》一书中记录说,直到1888年,清朝广东的地方官们曾祈求龙王爷停止连日不停的大雨,但一时没有起效。
地方官们盛怒之下,就把龙王塑像收押锁起,让它也蹲上了大牢,以惩罚其有求不应之过。
《金枝》一书还说,除了中国之外,西非的班查尔人在遭受持久干旱或涝灾时,就会鞭打国王,直至灾情结束。
当卢安戈人由于风浪太大,捕不到鱼食物短缺时,就会咒骂国王心肠歹毒,并因此将他废黜。
在尼罗河上游的拉图卡部落,每当遭遇到旱灾,而酋长的任何努力都没有成效时,人们便在深夜抢走他的所有财产,将他赶走,甚至杀死他。
看来古往今来、世界各地的劳动人民们,无论表面上是唯物主义者还是唯心主义者,如果真的晒急了他们,都不见得有什么好脾气。
浙江的盛夏持续了一个多月,连日气温超过了四十二度,并且一月多来几乎没见什么雨滴。
于是我在立秋这天忽然无端地想起了这些事。
我同时做的,还有在我阳台上倒下的多肉丛里,插下了三根香烟。
我也没有别的意思。
就是,您看,是不是该稍微下点雨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
王冠
潮新闻潮客,即拍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