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土难离,在杭州生活了一年,对家乡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思念。在瑞安和摄影朋友组建摄影俱乐部,美其名曰“摄狼部落”。部落有九位摄影师,拍摄瑞安山水风光、人文历史、记录和见证瑞安的城市市发展。去年移居杭州,缺乏知心摄友,对摄影没了兴趣,故而更加怀念瑞安。说不出的那种感觉,骨子里痒痒的似乎有一个东西在蠕动,仿佛飞云江的滚滚江流,在我心灵深处呼唤。
泥马滑过留下一道道痕迹,仿佛千万条河流一起流向大海,留下岁月沧桑的痕迹。
记得二零一九年,温州摄协发起了枕江纳海专题摄影,摄狼部落四位摄影师参加为时两年的拍摄。五个摄影专题作品入展以《枕江纳海》为主题的温州市第三届摄影艺术展。最难忘的是拍摄《潮起潮落飞云江》专题,拍摄飞云江口的那一片涂滩和涂滩上那一群捉涂的人们。
抓海蜈蚣的女人。
千百年来,飞云江边上生活着这样一群人,他们跟渔民不同,过着“潮落吃鲜,潮涨点盐”的生活。潮落而作,潮起而息,飞云江潮起潮落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他们都有非常丰富的捉涂经验,几十年练就一身好本领。拍摄半年多,跟他们混熟了。
第一位认识的是上望的碎娒,六十五岁,小小的身材,黝黑的脸上写满了沧桑。他们能精准地掌握每天潮起潮落时间,在等潮水退尽之前跟他唠嗑。他说,十岁那年父亲出海打渔遇上大浪,尸体都没有找回来,此后和母亲相依为命,靠邻居接济的小鱼小虾生活。他十二岁就跟邻居下涂滩捉跳鱼,一天抓三四斤,拿到菜市场卖,勉强维持母子俩的生活。二十多岁那年,下洋山人想让他去做上门女婿,无奈他家有老母。由于家里穷,母亲去世后,娶不到媳妇,后悔当初没有去下洋山当上门女婿,至今还是单身。
他的捉涂工具就一条防水裤,两个旧得包了浆的小竹篓,一瓶茶水,挂在腰间。每天要在半米多深的海涂里爬滚七八个小时。他捉跳鱼,一只脚踩下,涂泥里有两个洞的水喷出来,两只手两个中指在前,顺着从两个喷水的洞兜下去,跳鱼就跑不掉。这样一天能抓七八斤,现在跳鱼价格高,一斤能卖六七十元,一天收入够他一人的生活费。
在上望废弃的蛏子基地里,还有一群抓海蜈蚣的女人,半跪在涂泥里艰难地爬行,用铁梳插入涂泥半米多深,慢慢拉上来,带出一条一米多长的海蜈蚣。海蜈蚣营养价值很高,洗干净后炊熟晒干,这是瑞安人喜欢的下酒菜。
在海边礁石间,总有几位挖牡蛎的人,带着斗笠,人坐在泡沫垫板上,一个塑料捅,一把螺丝刀,撬开牡蛎壳,里面就是鲜美的牡蛎。
捉涂人。
“光在岸边涂滩拍不到好东西,下面有钓跳鱼的,那才好看。”新认识的莘塍中村的老蔡跟我说。于是跟他借了个旧泥马,让他教我滑行。背着相机,跟他滑到飞云江口两三公里涂滩深处。好多捉涂人在那里放网笼,每人有三四个,密密麻麻全部都是几十米长的网笼,一米间距两个只进不出的开口,里面放点酒糟肉之类的诱饵。每天潮落时,逐个网笼收渔获,有小黄鱼、海鲈鱼、蝤蠓、海虾。每天捉到什么、能捉多少都是个未知数,但是总是有收获。
涂滩深处有十几位钓跳鱼的,这是技术活,没有三年的苦功夫,很难钓到跳鱼。一个泥马、一个泡沫箱、一杆鱼竿,竿起竿落,还没看清楚怎么回事,一条跳鱼已落入箱中。此起彼伏,鱼竿飞舞,仿佛涂滩里的舞者。
退潮后飞云江边露出一排七八个喇叭口的网笼,人泡在水里,从喇叭口的末端倒出涨潮物,放进网筛里经过层层筛选,里面选出蝤蠓苗。抓蝤蠓苗要在水里浸泡五六个小时,每天能抓上千只,收入五六百块钱。
还有鳗苗,每年四五月份,上游的河鳗洄游到飞云江中下游产卵。于是江口便有很多涨(抓)鳗苗的船只,据说需要渔业部门的专业许可才能捕捞。几十条船一排,放下一个个喇叭网,经过一夜的潮涨潮落,喇叭网末端便有很多小鱼虾、鳗苗和淤泥。倒在半米见方的塑料盆中,加入海水,上面放一张细网,过一会小鱼小虾小鳗便会依附在网上。把网翻过来摊在黑色橡皮布上,小心翼翼地识别鳗苗,一天能捉四五十条鳗苗。四五厘米长,头上有两个小眼睛,半透明的身躯在水里悠哉悠哉的游着,好美好美……
滩涂上的舞者。
我跟着他们拍摄,整整拍了两年。不管炎热的夏天还是刺骨的冬天,都要下海。泥马滑过这片涂滩,留下一条条滑道,仿佛千万条江河,一起流向大海,留下岁月沧桑的痕迹。
现在这批人都已经六七十岁了,也不会有年轻人学这门抓捕技术。在如今讯息万变的年代,他们依然凭一个泥马、一条鱼竿、一个鱼篓、一条舢舨、一个网笼,抓小鱼小虾,捞海蜈蚣,钓跳鱼,网蝤蠓苗,涨鳗苗。我便有了一个神圣的使命感,长期记录下他们的捉涂生活,记录涂滩里艰难爬滚的身影。
若干年后,这些身影将会在这片滩涂中消失。他们是在善意地接纳大自然的回馈。他们与潮水、与自然和谐共生。
抓蟹苗。
如今,飞云江口的这片涂滩上,瑞安市人民政府投资了两千九百万元,打下了四万多条树桩,建成了盐沼修复区和贝类礁修复区。人工牡蛎礁建设项目,属于贝类礁修复区。牡蛎是海洋的清洁工,以有机碎屑为食,具有净化水质、生态保护的功能。牡蛎礁体矩阵能够削弱波浪对海堤的冲击力,既具有防灾减灾功能,又能让海洋藻类资源得以重生。
海洋修复带。
飞云江潮起潮落,让我们感谢大自然的馈赠……
捉涂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
郑明豹
潮新闻潮客,即拍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