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写点生活|七夕,草木与习俗

    潮新闻 孟祖平2024-08-09 23:26全网传播量10.1万
    00:00
    00:00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两情相约,朝暮有期。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来临。传说,七夕是牛郎与织女这对情侣在鹊桥相会的日子,后来,这一天渐渐成了中华传统的情人节。

    七夕,与古代定情植物

    与西方情人节将玫瑰作为爱情之花不同,中华古代情人之间相赠的情人之花最初是芍药花。芍药自古有思念等寓意,古代“芍”与“约”同音,年轻男女交往,常以芍药相赠,表达结情之约,《诗经》有诗句“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芍药”,描写的就是当时上巳节时期年轻男女将芍药作为定情礼物相赠的情景。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是中华古老的节日,比七夕节还要早,源于春秋,兴盛于两汉、魏晋和隋唐,宋代后逐渐融入清明节。上巳节有“祓禊(fú xì)”习俗,人们会到水边洗浴,用香草洗去冬日积垢,有“祓除疾病不祥,祈求健康平安”寓意。上巳节时节,靓男少女在洗浴之余,相互爱慕的年轻人会互赠信物,因此,“上巳节”是中华民族最早的情人节。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代诗人王维《相思》诗一出,红豆渐渐成为古代情侣传达爱意、寄托相思的传情之物。相思豆是豆科红豆属植物的果实,果实椭圆形,上半部分为红色,接近种脐部分为黑色。传说,相思豆是有灵性的吉祥神物,男女定亲时,送一串许过愿的相思豆,会求得爱情顺利。在古代,花椒因多籽粒,有婚后“多子”寓意,在周朝之时已被当作男女定情之物,在《诗经·陈风·东门之枌》“视尔如荍,贻我握椒”诗句中,描写的就是女子收到心爱之人送的紫花椒时的喜悦心情。

    “七夕节”由来与习俗

    “七夕节”由中华祖先星宿崇拜衍化而来,最初称为魁星节、双星节,自汉代起称为七夕节,据晋代周处《风土记》记载,最初有乞富、乞寿、乞子等内容,后来才有乞巧内容,并称为乞巧节;唐宋之时,节俗活动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内容,故又称女儿节、少女节。

    农历七月初七,民间最初有拜魁星习俗。古人认为,天上有二十八宿,以北斗七星最亮,在北斗七星中,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传说,七月初七是魁星生日,魁星主管文事,主掌考运,后来,读书人把这一天叫“魁星节”,在七夕日晚上,读书人有祭拜魁星习俗,以祈求科举考运亨通。汉代,农历七月初七期间,阳光明媚的时候,人们会拿出藏书进行翻晒,于是,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又称“晒书节”。晋代,此习俗渐渐变味,有人晒书、晒字画,是为炫富、故作风雅。据《世说新语》记载,当时,有一位名士郝隆看不惯,每当炫富的人晒字画之时,就撩起衣服露出肚皮躺在太阳底下晒肚皮,路人来问为何?他说是晒书,言下之意,他读的书多,肚子里全是书,晒肚皮自然就成晒“书”了。七夕节称“双星节”,与中华祖先把天上两颗行星命名为“牵牛”和“织女”有关,人们把织女星视为纺线织布的灵巧女子,把牵牛星看作勇于奉献的天牛。于是,七夕节有祭拜“双星”习俗。

    七夕节,在古代又称祈子节,与上巳节祈子习俗有历史渊源,古代已婚女子会在上巳节祭祀生育之神高禖(méi),以祈子嗣绵延,人丁兴旺。当时,民间有“流枣浮卵”祈子习俗,已婚女子相约成群,在三月初三这天来到郊外水边,将红枣、鸡蛋至于水中,争相捡食。后来,七夕节也有了祈子习俗,女子在祭拜织女之时,会用南瓜等瓜果等供品,瓜果体内多籽,有“多子”寓意,“瓜果”因此有“生子”寓意。《诗经》中有“绵绵瓜瓞”一词,常被用来比喻子孙昌盛,古代以瓜果为原型设计的“瓜瓞纹”也有此吉祥寓意;“南瓜”之“南”与“男”谐音,蕴含古代妇女生育男孩的愿望,因此,南瓜在七夕祈子习俗中使用非常普遍。

    汉代,随着牛郎织女“七夕相会”传说的传播,七夕节不仅是古代情人相聚的节日,还渐渐演变为以祈福、乞巧为主的乞巧节。织女星是心灵手巧女性的象征,乞巧,是人世妇女向天上织女乞求天工之巧的简称。据南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七夕节晚上,女子有“穿针乞巧”习俗。在明清两代,七夕节还有女子“投针验巧”习俗。

    唐代,七夕节有“七夕染甲”习俗。七夕节期间,是凤仙花盛开季节,凤仙花花色艳丽,其中红色花瓣捣碎,加入少许明矾,用树叶包在指甲上,能使女子纤指“一夜深红透”,因此凤仙花又称指甲花。传说,在七夕这天染红指甲,干活时会更加利落,于是女人会在七夕节这天将凤仙花捣成汁,染红指甲。

    古代,女子在七夕还有“以木槿叶沐发”习俗,目前在浙江宁波、舟山等地仍保留着这一习俗。木槿叶片含有可去污的皂苷成分,鲜叶搓揉出汁液可用来清洗。木槿是锦葵科木槿属植物,又名舜华,夏秋开花,花期很短,朝荣暮落,花开之时,艳如朝霞,炫若彩云,《诗经》中有“颜如舜华”诗句,人们常用来比喻貌美女子。所以,古代女子在七夕时“以木槿叶沐发”,有颜容美貌的祈愿。

    七夕与巧果美食

    七夕节有吃巧果习俗,最初起源于北宋七夕节“乞巧”活动,是女子为祈求织女赐予自己一双巧手而制作的祭品面食。巧果,又称七夕果、乞巧果,在北宋《东京梦华录》中称为“笑靥儿”,是当时七夕节时令美食,由糖蜜制成糖浆,与面粉、芝麻一起做成面团,放入各种模具,制成石榴、金鱼等各种形状,用热油炸熟而成;有些巧果会点染成七种颜色,用长线穿成串,给小宝宝们戴上,有“心灵手巧”寓意。古籍记载,南宋七夕节期间,都城杭州街市有巧果出售。

    至今,在浙江杭州、宁波、温州等地仍有七夕吃巧果习俗,杭州百年老店知味观制作的巧果香脆无比,在七夕期间十分畅销。记得小时候,在七夕节的时候,母亲会买来一大包现做好的巧果,全家人品尝,开心的情景,至今记忆尤新。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晚潮:在这里,写点你我的生活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