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走进浙江美术馆,不少观众被门口四张大尺寸展览海报震撼:风景旧曾谙——潘鸿海油画艺术展、师古开今——吴昌硕艺术传承展、南山盈藏——浙江美术馆典藏建设二十年成果展、与美偕行——浙江美术馆馆庆15周年同仁艺术展。
四展齐开,对迎来开馆15周年的浙江美术馆来说,是一份特殊的周年礼。
“15年前的今天,浙江美术馆正式开馆。从筹建初期算起,这20年来,浙江美术馆已经收藏各类美术作品3万余件,举办展览500余场,惠及观众500余万人次。这次四展齐开,能让观众更为立体、多面地了解浙江美术馆,了解背后关心、支持和从事美术馆事业的每一位。”在开幕式上,浙江美术馆馆长应金飞说。
展览这么多,怎么看,如何看?
应馆长用了个词“各取所需”。对油画感兴趣的观众,可以来4、5号厅感受“风景旧曾谙——潘鸿海油画艺术展”中颜色不一的江南风景;对金石感兴趣的观众,可以在7、8、9展厅领略“师古开今——吴昌硕艺术传承展”吴昌硕及其弟子的风貌,如果对浙江美术馆藏品体系及名家作品感兴趣的观众,则可以逛逛“南山盈藏——浙江美术馆典藏建设二十年成果展”以及“与美偕行——浙江美术馆馆庆15周年同仁艺术展”。
“既是统一的类别,又蕴含着不同的变化。”应金飞总结。
以周迅为模特的《绣》
走入“风景旧曾谙——潘鸿海油画艺术展”,观众第一时间便注意到了潘鸿海1996年创作的《绣》。
在古朴的房间里,穿着素雅的少女正靠着木制家具,低着头,专心致志地绣女红。
这个少女的原型,便是周迅。
《绣》
1994年,20岁的周迅出现在了浙江人民美术社的挂历上,凭一己之力带火了挂历市场。曾任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副主编的潘鸿海也注意到了这个自带江南婉约气质的女孩,并邀请她当他的绘画模特。
《阳光下的少女》《远古的风》《小芳》……在潘鸿海笔下,周迅时而穿梭山水,时而静坐室内,神情温婉宁静,也包括这幅《绣》。
《李家囡》 2005年 116x82cm
在画中,潘鸿海深入发掘江南水乡的情致韵味,淬炼出具有东方古典抒情意味的作品。在他笔下,小镇少女和江南水乡始终萦绕着朦胧如梦幻般的柔光,细腻而委婉,温润而纤巧,这是潘鸿海对江南气质最精准的捕捉。
水乡的守望者,许江曾这样评价潘鸿海:“青瓦是一重网,白墙是又一重网,水乡的倒影中传来悠悠的桨声,荡开涟漪,轻轻地摇着这个梦,摇着这如梦的水乡。在中国,当人们谈到水乡艺术时,就一定会谈到潘鸿海,谈到他的油画。”
《宁静的河埠头》 1992年 73x92cm
灰绿、浓绿、黄绿、橄榄绿、新绿、墨绿……在展览的不同画作中,江南的河道水塘在清晨黄昏,味道不同。潘鸿海的学生,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陆琦让观众仔细看潘鸿海画中的各色不一的绿:“绿的难点在于,如果颜色调色不好,就容易变俗气。但在潘老师的画里,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的绿是不一样的,他用不同的光影画出了绿的不同颜色。”
《水乡傍晚》 2005年 90x130cm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潘鸿海创作的江南水乡风景油画作品外,展览还展出了潘鸿海早期素描、早期油画、主题性油画作品30余件以及《工农兵画报》等文献、照片,在潘鸿海的作品之中,观众可以一窥油画中国本土化的进程。
吴昌硕早年的书法面貌
“往年我们看吴昌硕展览时,关注比较多的都是他的书画以及他在金石上的成就。但在‘师古开今——吴昌硕艺术传承展’中,我们可以看到吴昌硕的社会影响力、辐射力,他对近代百年书画史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中国文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说。
吴昌硕《墨梅图》 120cm×47.5cm 1927年 西泠印社藏
展览汇聚了吴昌硕及其门下弟子、子女以及受到其艺术熏陶的30位艺术家的180件书画篆刻精品,既有齐白石、王一亭、潘天寿、沙孟海、吴弗之、诸乐三等久负盛名的艺坛大家,也有许多才华横溢却未被广泛认知的缶门后学。展览突破了对吴昌硕艺术门派欣赏与研究的传统范畴,创新性的以缶门艺术传承为视角,呈现了一个更为立体和全面的昌硕艺术发展脉络。
吴昌硕《篆书乐无饮且六言联》200cm×46cm×2 1918年 安吉吴昌硕纪念馆藏
据西泠印社理事张炜羽介绍,在展览中不仅可以一窥吴昌硕早年的书法面貌,还可以循着作品的足迹感受吴昌硕的篆书风格的演变过程。据他透露,展览作品时间跨度非常大,涉及的作品作者范围也十分广:“在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出,吴昌硕在艺术教育上的成果,特别是在海派艺术上,他培养了许多优秀弟子,不论是书法、绘画、篆刻都有了很好的传承。”
吴冠中的结婚请帖
徐悲鸿的《立马图》、林风眠的《睡莲》、吴冠中的《春》、朱德群的《希望之光》……从2004年浙江美术馆筹建至今,已拥有三万余件不同种类的美术藏品,成为国内拥有藏品数量最多的公有美术馆之一。
在“南山盈藏——浙江美术馆典藏建设二十年成果展”和“与美偕行——浙江美术馆馆庆15周年同仁艺术展”可以一窥浙江现代当代美术名家藏品的馆藏体系。从筹建之初的周轻鼎、余任天、凃克、黎冰鸿、孔仲起到开馆之后历年授受的吴冠中、傅狷夫、张书旂、周沧米、吴茀之、朱豹卿、赵延年、张怀江、张漾兮、李震坚、贺友直、杨可扬、陆抑非、姜丹书、王流秋、潘长臻、潘鸿海……
“南山盈藏——浙江美术馆典藏建设二十年成果展”展出自藏品征集以来二十年间规模与影响大近百宗藏品捐赠项目的代表作品,部分藏品中重要馆藏名家大师作品,共100余件,配套展出“历年典藏建设大事记”。
吴冠中 油画 春 73x91 吴冠中捐赠
2009年底,吴冠中向浙江美术馆捐赠油画、墨彩画和“汉字春秋”共56件作品和16件师友作品。吴冠中逝世后, 2010年11月在浙江美术馆举办“东西贯中—吴冠中艺术回顾大展”时,其长子吴可雨将吴冠中《云南行》速写48图捐赠给浙江美术馆永久收藏,使浙江美术馆成为国内外吴冠中作品收藏的重要美术馆之一。
在捐赠的众多作品中,有两幅作品显得尤为特别,是林风眠、陈之佛送给其结婚贺礼作品,吴冠中称之为“结婚证书”。吴冠中结婚当天,林风眠和陈之佛分别送给了他《燕呢》和《迎春》,其中后者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那就是吴冠中的证婚人。这两幅作品吴冠中很是珍惜,笑称其是“结婚证书”并妥善保管直至捐赠给浙江美术馆。
徐悲鸿 中国画 立马图 108x46 1948 傅狷夫家属捐赠
据浙江美术馆学术委员会典藏征集委员会主任陈纬介绍,“寄存代管”是浙江美术馆藏品多渠道征集的一种探索性模式。在开馆之前的2007年,姜书凯将其父亲、已故中国现代美术先驱姜丹书的作品、文献100余件(套)交给浙江美术馆寄存代管,得到了很好的保管和利用。2019年,姜书凯再次整理出一批姜丹书作品、藏品,决定与原寄存代管部分藏品一并捐赠给浙江美术馆。“我们藏家在没有考虑好藏品归宿时,我们可以‘寄存代管’,你可以先存在这里,我们代为保管。”陈纬说。
(图片由浙江美术馆提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