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川博议】武义乡村博物馆何以成为“模范生”?

潮新闻 共享联盟·武义 任广明2024-08-09 02:24全网传播量880
00:00
00:00

前不久,北京中轴线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迅速引发文旅热潮,多地博物馆取消预约、延时开放,吸引大批游客。

这个暑假,武义不少乡村博物馆已成为村民、游客、学生日常娱乐、休闲、“充电”、研学的“打卡点”。

作为全国三个乡村博物馆建设试点省份之一,浙江提出在“十四五”期间建设1000家乡村博物馆的目标。武义是文物大县,文化遗产丰富。截至目前,武义县已通过省级验收的乡村博物馆38家,位居全省前列。

武义乡村博物馆到底有什么吸引力,如何在这个火热的夏季成为大家心心向往的地方?

(一)

对于“乡村博物馆”的称谓,目前在国际博物馆学上还没有明确统一的界定。

广义的乡村博物馆,一是以地域为界定,在城市主城区之外的广大乡村所建成的所有主题类型的博物馆;二是不以地域范围为局限,反映农村、农业、农民等社会历史、生活习俗与民间艺术的博物馆。狭义的乡村博物馆则在地域、内容等范围上作了一些界定。

乡村博物馆,中国古时就有。我们历代保留下来的宗祠、名居等,包括后期衍生出的民俗博物馆、生态博物馆、非遗展览馆、名人故居、传统村落博物馆等多种形态。

现如今,乡村博物馆的创建更加规范,意义更加突出。1978年,中国第一个汉民族民俗博物馆在山西临汾市丁村创建。1995年,贵州的六枝梭戛乡建立国内首个乡村生态博物馆。拿武义县来说,2017年,就把乡村博物馆创建作为文旅富县战略的重要举措,力争通过创建乡村博物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旅发展、乡村振兴。

从展馆内容呈现看,武义乡村博物馆各具特色,藏品丰富。申报创建成功的38家乡村博物馆中,科普类2家、工艺美术类6家、民俗类7家、专题类合计23家,类型丰富多样。各个展馆或反映历史变迁、乡村记忆,或赞叹自然造化和技艺奇妙,主题多元开放。

展览形式也更加灵活。除了传统参观浏览、听讲解员讲解外,武义不少乡村博物馆增加了新花样。比如增加互动体验环节,每逢周末、假期,婺州窑乡村博物馆都会吸引大量的学生体验陶瓷制作,入馆参观体验人数已经突破10万人;比如,延长开馆时间。7月12日开始,县博物馆联合部分乡村博物馆再次推出了夜间开放活动,让人们在星光的照耀下,踏上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二)

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乡村博物馆也都印着自身独有的历史痕迹。在武义,乡村博物馆不仅是“阳春白雪”的文化殿堂,更是被赋予新意的公共文化空间。

满足群众身边的服务。想去研学,除了跟团旅游,还能去哪儿?想找人切磋绘画、根雕技艺,除了呼朋唤友,还能找谁?想学陶瓷、剪纸,除了报班,哪儿有免费培训?暑假里,很多人每天踩点来到乡村博物馆打卡。

每年夏天,武义十里荷花物种园里,武义县抱朴艺墅乡村美术馆负责人魏东邀请绘画专家开设培训班,为武义本土画家提供免费跟班学习的名额。县博物馆负责人介绍,武义乡村博物馆广泛分布在乡镇、街道、村庄,覆盖全县80%以上乡镇(街道),将文化的“触角”延伸到基层,把服务送到更多群众身边,最大程度方便群众参与活动。

个性差异是“主打歌”。去过乡村博物馆的人,大多有这样的印象:馆内设施和陈列场景大同小异,体验乏味。武义乡村博物馆立足自身实际,创新走出了特色鲜明的差异化道路。

有的彰显革命精神、见证改革故事,如武义县红军挺进师革命文物陈列馆、九龙山下山脱贫纪念馆;有的钩沉名人史迹,如徐英烈士纪念馆、潘漠华纪念馆;有的注重地方文化传承,如江下畲族文化展示馆、七仙女民俗馆等;还有的展示着独特小众的收藏,如一栋民居里收藏着数万头“狮子”的江南狮文化展示馆……每个馆有鲜明的个性标识,各具风情,总有一馆适合你。

既具“土味”也有“洋气”。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说,“土”是中国乡土社会的底色,是中国之根,我们依赖土地,生长于斯。”这个乡土的“土”,要“土”得有品味、有特色、有新意。不久前,朱志强民俗画馆在武义县履坦镇坛头村落地,成为武义第37家乡村博物馆。它将当地的民风民俗用画作的形式展示出来,老武义的“土味”勾起了不少人的乡愁记忆,迅速成为了当地的网红乡村博物馆。

如果说朱志强民俗画馆“土气十足”,坐落在武义牛头山区附近的牛头山植物标本馆就显得“一身洋气”。这里,展陈有新意,能欣赏植物标本、能体验驱蚊膏制作,吸引的不仅有本地游客,还时常有外国游客过来一睹风情。

俗话说,“活鱼要在水中看”。武义乡村博物馆之所以受群众欢迎,根本在于乡土文化在武川大地生生不息。乡村博物馆接着地气,扎根乡土,方才“如鱼得水”。

(三)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乡村博物馆如何在传承、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激发更多能量?笔者认为,武义的经验做法,可以提供一些借鉴。

要专业事找专业人。乡村博物馆层次不一,专业力量有限,缺乏专业化展陈体系与当代博物馆叙事手段。要想常态、长效创建,需要专业力量支持。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专家力量,组织业务骨干、文博专家以及第三方设计公司,分组分区点对点对申报建设的乡村博物馆进行深入指导,并结合展馆自身特点,为每个馆量身定制方案,有效提升场馆陈列水平和业务能力。

另一方面,当地政府可以专门成立工作专班,各部门同步跟进,为乡村博物馆创建、展陈工作提供组织人才保证。同时,还可以广泛引导与调动社会专业力量参与乡村博物馆创建。

要能读懂观众“心意”。伴随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程度的人们,需要各具特色的文化服务供给。对乡村博物馆而言,要以群众需求为立足点和出发点,清楚群众喜欢什么、明确能够提供什么、思考仍然缺少什么,才能使公共文化服务真正活起来、火起来。

乡村博物馆建设,不在于场地有多大、形式有多奇,关键是要把群众的需求和感受放在心上,在内容和形式上更贴合群众,才能让群众“真想去”。

要能主动接轨市场。乡村博物馆虽然在初期依靠政府牵头和推动,但要实现长久、良性的发展目标,还得大胆探索符合市场规律的运管模式,促进乡村博物馆“造血能力”。

这方面,武义的不少乡村博物馆已经尝试并走出了成功的路子。比如,武义牛头山植物标本馆建立了研学、民宿、餐饮多种业态,根据游客需求设计不同类型的体验课,组织开展研学夏令营活动,每年报名参与的游客络绎不绝。武义黑茶展览馆将展览馆和黑茶文化园相结合,每周开展不定期的活动,包括制作手工茶包、学习茶艺等,让更多的人体验黑茶制作,了解武义茶文化,每年我们接待研学的游客将近10万人次。 

文化兴则国家兴。当一座座乡村博物馆破土而生,它们脱离“高大上”“距离感”的固有印象,挺立在广袤的乡土之上,必然会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良好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