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上午,清华大学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膜国重)膜结构及人工智能生物学分室在杭州青山湖科技城正式揭牌,该分室将成为支持膜国重基础科研成果验证及转化的高能级载体。
生物膜是细胞里最重要的成分之一,而膜国重的研究就是围绕着生物膜由什么构成,有什么作用,它的动态变化等领域展开。生物膜研究是药物研发的基础,目前70%的已知的药物靶点都是膜蛋白,膜国重的研究就是要找出膜上蛋白结构,有助于开发出全新的药物。
“膜国重作为清华大学的知名实验室,出了7位院士,项目多次获评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膜国重实验室主任俞立说,“然而近十年以来,生命科学的研究迎来了巨大的变化,对于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有了进一步的要求,而生物膜从研究到开发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周期,这个过程需要从高校走出去,寻找新的孵化器。”
基于对研究成果的概念验证以及成果转化的探索,弥补从基础理论研究到成果转化落地之间至为关键的“最后一公里”,膜国重成立分室势在必行。据俞立介绍,分室的科研布局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建立国内的生物结构的基础数据库和AI大模型,第二部分是一些教授将带着在膜国重“从0到1”的项目,在临安招募团队,完成“从1到10”的概念验证和成果开发。
“目前的生物结构数据库均由欧美国家管理,科研人员如果要使用蛋白质结构都要到国外去下载,国内的数据库相对比较落后。”膜国重分室管委会主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张强锋说,生物结构数据库是结构生物学科以及药物研发的基石,研发国内自己的数据库就是一个“修路”的过程。五年前,张强锋带领团队开始用人工智能的算法进行相关的研究,如今算法已经成熟,需要强大的算力支持大规模的应用。
这是膜国重选择将分室落户杭州的重要原因之一。“杭州是算力之城,完全满足数据库项目对于算力的高要求。”张强锋表示。与此同时,青山湖科技城内的清华大学成果转化项目水木未来拥有全亚洲第一个商业化冷冻电镜平台,冷冻电镜是研究结构生物的基础设备之一,自2022年以来,6台冷冻电镜全部投入使用,满足了研究的基础设施要求。
“青山湖科技城已经成立的成果双向转化中心,将为分室的概念认证和成果转化提供强有力的帮助。”青山湖科技城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王力表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暑期学校在青山湖科技城落地,提升了临安在生命健康领域的创新策源能力,进而推动了此次分室的建成合作。依托清华大学顶尖的科创和人才资源,青山湖科技城也将成为立足杭州、辐射全国的生命科学创新策源及科研成果转化的驱动引擎。
“通过清华系与临安的强强联合,我们希望在五年内达成最终的数据库建设目标。”张强锋说,届时,数据库将更好地服务于国内的生命科学领域科研人员以及医药产业。
除了数据库项目外,目前有近十位教授团队已经准备将项目带到分室研究。“杭州的生物医药人才济济,临安本身更是拥有天目医药港等生物产业圈,我们希望的合作模式是由教授带来几名核心的研究人员,再在当地招募一批人组成新的团队,去做大量的成果转化工作。” 俞立说。
“分室的建成能够让一批致力于在生物学领域发光发热的学生们找到奋斗的目标,为国内的生命科学界带来新鲜的血液,让科研成果真正造福大众。”俞立表示。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