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传哲
孙传哲(1915-1995),浙江宁波人,新中国邮票设计事业的开拓者之一,第一代邮票设计家,被誉为“新中国邮票设计第一人”。
从“蜗寄庐”走出的邮票设计大师
孙传哲出生于宁波市海曙区天封塔旁的一幢清代古宅“蜗寄庐”。其父孙家溎是宁波三大藏书家之一,父亲在书斋内为他取了个颇具雅意的名字——传哲。受到父亲书卷气熏染的孙传哲,自幼便奠定了绘画基础。
孙传哲出生地“蜗寄庐”
18岁时,孙传哲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系,师从潘天寿、倪贻德、傅雷、王济远等名家,系统学习绘画艺术。毕业后又进入中央大学艺术系继续深造,师从徐悲鸿、潘玉良等大家,奠定了坚实的艺术功底。
1947年初,孙传哲经朋友介绍,到俄国人开办的画室任助理画师。3月,他为交通部招商局设计《国营招商局成立七十五周年纪念》邮票,迈出了邮票设计的第一步。同年,孙传哲考入交通部邮政总局驻沪邮政供应处,任邮票设计员。
新中国成立后,孙传哲奉调到邮电部邮政总局邮票科专业设计邮票,曾任邮电部邮票发行局邮票设计室主任、高级设计师,成为新中国第一个专业邮票设计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纪念》邮票
孙传哲参与设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套纪念邮票、第一套特种邮票、第一套普通邮票、第一套航空邮票、第一套欠资邮票、第一套“军人贴用”邮票、第一套“八一”邮票,他一生设计或参与设计共150余套邮票。1980年评选新中国30年最佳邮票时,孙传哲设计的入选作品占了1/3以上。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纪念》《梅兰芳舞台艺术》《黄山风景》《金鱼》等作品,都在邮坛上享有盛誉。1956年9月,孙传哲出席全国先进工作者和先进生产者劳模大会,获得“劳动模范”银质奖章,并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
“邮票是国家的名片”
小小方寸,寄托了孙传哲的全部情思,也凝聚了他浓烈的爱国之情与民族自豪感。通过邮票,孙传哲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名片”,传播了中国文化。
1958年,孙传哲设计了“关汉卿戏剧创作七百年”纪念邮票,关汉卿人物形象邮票很好地展现出中国传统人物画的民族风格,生动表现了关汉卿爽朗豪放、隽智豁达的性格。之后,孙传哲又选取关汉卿的《望江亭》《蝴蝶梦》两部代表剧作,设计了两枚邮票,组合而成一枚小全张。这套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邮票不仅被评为“建国30年最佳邮票”,而且被英国著名的《集邮者年鉴》评选为“1985年世界十大最佳邮票”。
“关汉卿戏剧创作七百年”纪念邮票
1981年,孙传哲在奥地利参加国际邮票展览会,被会场花园的一簇簇月季吸引,当听闻发祥于中国的月季已在欧洲被繁殖成2000余个品种时,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让他萌生出一个念头——把中国的月季搬上邮票。回国后,孙传哲立刻着手设计月季邮票。他几乎跑遍了北京所有公园,反复请教园艺专家,经过整整一年的时间,从数不清的画稿中确定了10幅初稿。然而,当一位专家指出他所画的月季并非中国品种时,孙传哲忍痛舍弃了饱含他一年心血的初稿,南下苏杭等地寻找正宗的中国月季。1984年,孙传哲设计的《月季花》邮票终于成功发行,让世界见识到了中国月季的魅力。
《月季花》邮票
“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
在孙传哲故居客厅墙上,横挂着一幅“精益求精”的匾额,这正是他一生创作道路的真实写照和高度概括。
1962年发行的《梅兰芳舞台艺术》邮票,是新中国邮票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精品之一。孙传哲设计这套邮票时,几乎每天下午都要去吉祥大剧院观看梅兰芳之子梅葆玖的演出,成了梅派“发烧友”。他还借来梅兰芳生前用过的服装道具,摆在设计室里一点点对照作画。经过他的精心设计,整套邮票成功再现了梅兰芳在舞台上创造的经典艺术形象。
《梅兰芳舞台艺术》邮票
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之后,孙传哲接到设计“台湾风光”特种邮票的任务。但当时孙传哲既无法前往台湾实地写生,又极度缺乏有关台湾风光的资料。面对种种困难,他四处奔波,到图书馆、电影厂和台盟总部等寻找第二手材料,观摩台湾影片,了解台湾风土人情;通过拜访回大陆探亲台胞,了解台湾的风景名胜。之后反复构思、数易其稿,终于设计出全套6枚的《台湾风光》邮票。当时人们评价这套邮票“准确地反映了台湾的美丽风光和悠久历史”。
《台湾风光》邮票
1995年4月,孙传哲在北京逝世。他为新中国邮票事业呕心沥血,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