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既往,像《九峰山下》《南平二两酒》等所观所述所忆,一个人去看去找去发现,并因此去享受按图索骥的怡然自得和不期而遇的意外之喜。婉拒了朋友们的向导美意,简餐后便简装上路,自嘱把这份谢忱存放心间,等待下一次相聚的时候举杯致敬,临别又加了一个谢意:许我一天自由,尽快奉上一路桂林抗战文化专访游记。
上
桂林,山水甲天下,不输杭州,尤且美透四方、丽满华夏,对此,几无置喙。但浸润“江南归来不看景”的自信与自洽,继续鼓舞了我在此约一个特别的独行路线,只寻历史,只看抗战,只关心笔墨纸砚里的文化桂林。于是,首先给自己安排了几个重点对象:靖王府抗战摩崖石刻、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救亡日报》社旧址、广西省立艺术馆,还有路莫村八路军办事处物资转运站电台旧址。
步行至靖王府承运门路线图。截图、摄影、合成/渠长根。
在桂林,讷于甲秀,却敏于陈迹,刻意抗战题材,确实有些怪异。不过其中真有一个颇为特别的原因,可谓远近相交、深浅共促。十几年前,曾经偶然愧领一部抗战研究的专著,抗日战争史丛书之《苦难的人流——抗战时期的难民》,作者孙艳魁先生。当时孙教授不吝赐教、千里惠赠,成为我继《功罪千秋——花园口事件研究》之后深化抗战史尤其是难民现象关注的重要启发与参考。而这部书就是由地处桂林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从捧书悟读的那一刻,便清晰地记住了西南一隅的这家超越群朋、汇集国内抗战学术大成的出版机构。恰好,今次桂林小住,正好就在该出版集团总部大厦的B座(出版大厦),上下进出,都能清晰触及到它的文化倩影,甚至于吸吮到它的文墨馨香,晚上还特别走近它的美术馆与大学书店,又在其周围亲昵了一番夜色灯明、书影字迹。
真的是看腻了风月,看厌了美艳?也不是。翻检陈旧的私记,发现早在2012年4月就留下了两段颇为羡慕的文字,那是静卧笔记本里有关桂林的原始记录,只是现在已经搞不清楚是自己痴迷写下的还是哪里黏贴过来的了。其一,“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城中有景,景中有城。”这就是桂林啊!知音难觅觅知音,日月难双双日月;一塔耸峙杉湖里,水中倒幻双峰来。其二,春天的漓江,云雾氤氲,滴翠如油,婀娜多姿,如梦幻中少女。夏日的山水,蓝天白云,奇峰倒影,山峦葱翠,像有志的才郎。秋,红叶泛舟,霞载鱼归。冬,山寨瑞雪,魂景相依……看得出,那个时候还迷离风月、倾慕美艳。
中
于是,前天早上七点一刻离开酒店,出五里店路,转上穿山东路,迎着朝阳前行至漓江路口,接续辅星路,横过金星路,来到龙隐路,驻足留影桂海碑林博物馆,越过龙隐桥,登龙吟台,再到穿山路,终于踏上了自由路。阳光下,走进解放桥,看漓江美景和勇敢的戏水人,仰目逍遥楼、眺望“山水清音”匾额,又来到了解放东路,再折入正阳路,目的地第一站——与广西师范大学通好并茂、和谐相处的独秀峰靖王府,到了。
其实,尚未入府找寻,早在金星路那里,便已最先触摸到了桂林抗战文化。斜对着现代建筑群“桂林甲天下会展中心”,路头小区透明围栏的拐角处,镶嵌着“桂林板路文化街”招牌。挂在围墙上的展板,一个个延伸开去,总有二三百米,它们既有桂林土话的普通话对话翻译,比如“甩古”就是吹牛皮、“点水”就是告密、“卯哥”就是骗吃骗喝,也有桂林山水经典的展陈释疑,比如“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由来、逍遥楼为何与黄鹤楼和滕王阁并称三大名楼,更有桂林历史的画龙点睛,比如“神童梁漱溟”“桂林十大碗”。而抗战故事正是其中之一,“八百壮士”“三将军”等尽在其列,尤其引我兴趣的却是那幅“半仙倒牌”,事关抗日名将白崇禧。
桂林板路文化街。摄影/渠长根。
众所周知,白崇禧足智多谋,以桂系首领之一,引桂军万千抗日御敌,人心与史册都有明记。但是,当时桂系后方尤其是桂林却常有屑小出没,乱世惑民,不利军事,令“小诸葛”颇为反感。于是就有了倒牌罗半仙的事儿。说是早年桂林城区有一位算命先生,人气较旺,坊称“罗半仙”,在凤凰山脚下执业,红极一时。这光景自然也就传到了已是国民革命军三星上将的白崇禧的耳朵里了。他决意惩治,以儆效尤、以安民心。一日,白崇禧头顶草帽、脚穿草鞋,扮成农夫前来。半仙看手,说:“你经商不利,求官难成,是个奔波劳苦命,最好安心务农。”白崇禧不动声色,过几日扮成富商再来,半仙说:“生意兴隆,财源茂盛,当大富大贵。”白崇禧仍然不置可否。又过了几日,白崇禧穿上尉军官服再会罗半仙,他说:“你官运亨通,十年之内必由尉官晋校官,弄不好,还可以捞个将官。”白崇禧又问:“你知道广西有几个将军?”半仙勾着指头:“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夏威……”又问:“你认识白崇禧吗?”“说起白崇禧,他还搭帮我,那时他还年轻,走投无路,全靠我指点迷津,才有今天。他每次回桂林,都要来拜会我呢!”哈哈,如此如此,白崇禧早就怒不可遏了,岂能容你在此信口雌黄,继续坑蒙拐骗老百姓,怒斥道:“我就是白崇禧!”一声令下,勤务兵砸了他的招牌。从此,罗半仙销声匿迹了。是啊,将士出征,家室安宁、后方安稳,才能效命疆场、克敌制胜,白崇禧自然不允许桂军大本营里动辄被人骚扰。
五公里步行,走进独秀峰王城公园。其间不经意看见了诸如“三姐夫米粉”“一辈子螺蛳粉”“大师兄杀猪粉”等店招门面,惹得人浮想联翩;看到了类似大学老师等候校车上班的场景,原来是某公司定制的通勤车,只是他们的神情装束真的很像我等执教鞭者;还看到了漓江边桥头下广场舞上的大妈们,乐感十足、爱恋入迷,同样寻思怎么这里也是罕见大爷们“他们去哪儿了”;又遇着了一个又一个碑刻,有线索走向,但高低、大小、形制、色彩皆不同,不间断地向前绵延开去,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丁字路口的竖排行书——“愿作桂林人,不愿作神仙”。这通碑字,高约3米、宽近2米,放在此地最是恰宜不过,各处经过或汇聚的人们,但凡入眼,都可能被再一次加固了身在桂林、行走桂林的满足满意与自信自豪。近得前来细看,竟然是陈毅元帅的字迹,1963年落笔。哈哈,这不,脚步忽然就又轻盈了许多。
陈毅题字碑。摄影/渠长根
一路到此,虽然向阳而来,但因浓荫遮蔽,高温下凉风习习,既无中原燥热,也没江浙湿热。加上自选的行程、明确的目的,畅想着抗战桂林、文化桂林、历史桂林,浸润着山水桂林、生态桂林,丝毫不觉得劳顿苦辛。积跬步而快慢由己,时不时地又在路边树围花栏上静足片刻,闲看风华、眯眼云影,着实惬意。这番样态,特别满足我一直以来珍视行动自主为更有意义的福运的习性,尤其是在异地的曲径通幽、访古论今上。
下
9:45,东西巷进入眼帘。牌坊柱联,画龙点睛:人文生辉,一城山水甲天下;古巷流韵,明月清风醉神州。其实是提醒到此的人们,“城”“巷”之“甲”“醉”,全在身后,靖王府和独秀峰!
那个有出版社的学校——广西师范大学,拥具历史桂林的名片靖王府,更独有着山水桂林的经典独秀峰,怎么说也都堪称是幸福幸运的高等学府了。
从承运门缓步进院,谢绝导游,尽管免费,自信可以看懂文字、粗解过去。“南天一柱”、“紫袍金带”,月牙池、中山不死碑,太平岩、读书岩,孔庙、贡院、乾隆鹿鸣宴御碑,宋人王正功最先为桂林画龙点睛、制作名片的七字真经出处……,这些对于游客的诱惑已经很大了,即使不是流连忘返,也足以睹物思人了。独秀峰下衬独秀,月牙池边幻月影。只是我,志不在此,一直找寻的是独秀峰上下左右的抗战印迹。
有啊!未入承运门,最先看到了“红色桂林,不朽的革命岁月”展,门内接着又看到了“百年征程,桂林(王城)桂林革命遗迹图片展”,它们图文双沛,连续给出了多多的提示,抗战八年,桂林不俗,不仅荟萃一时文化精英,更有大战毁城而壮士断腕、英烈死节。请看,独秀峰山体底部、立于地面的石刻“卓然独立天地间”,素描独秀峰形状的同时,喻示了桂林城卓然独立的抗战精神;“西南保障”则更是直截了当,赞誉了抗战时期桂林的军事地位和重要影响。
参观“卓然独立天地间”石刻。摄影/渠长根。
说起桂林抗战,实在是不能略过。有人说,当时的桂林至少有五个意象最堪形象代言——火把、岩洞、书店街、戏剧城和抗战摩崖,尤其后者内容更盛。它们都是抗战时期桂林的声情并茂、夺目光彩,并且依然是当下述说桂林抗战的生动故事与精彩时段。叠彩山抗战老人马相伯画像,“人赤貌慈,人瑞人师,形神宛在,坚弥高弥。”表达的是中国人的气节和长运;仙鹤洞洞口上方“振翮鸣皋”石刻,林素园本意表达振翅飞翔、高处呐喊,实质则是唤醒国人、抵御日寇、振兴中华;普陀山曾公岩张壮飞“抗日负伤留桂纪念石刻”——男儿卫国沙场死、马革裹尸骨也香,决然凛然浩然顷刻实然,与伏波山还珠洞的“还我河山”,并誉漓江边抗日誓言双璧。
书店?印书、卖书的专门场所,功能大多类似今天的出版社。史载抗战时期的桂林竟然拥有200家,纯粹的出版机构保守估计可能超过100家,远比如今只有漓江出版社和广西师大出版社更胜一筹。下午沿着中山中路经过的乐群路,雨打风吹,仅剩一尊雕塑立于路口,但是依然能够唤起人们对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这个区域书店林立、书香四溢的缅怀和追忆了。
“桂林的书店,以桂西路为最多,若从十字路向榕荫路走,在左边的有中国文化服务社、商务印书馆、提拔书店、建设书店、文化供应社、改良军用图书公司、联合书局等;在右边的有上海杂志社、东方图书公司、大华、北新、时代、武学、中华、世界、军民、正中、科学等。有的正在竭力改良;有的又力求充实,前途发展正未可量。而其中科学、中华、商务、正中等书局,是全国高初小学大部分教科书的产母……”1942年出版的《桂林市指南》关于书店分布的这段文字,轻松即可启动人们的想象力,穿越时空,到此书店街泡上一泡,宛如泡上一碗油茶,润透心田。
至于说火把节,那位1938年10月初到桂林,便创作了他最负盛名的《我爱这土地》,深情地喊出“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青年诗人艾青,刚刚离开桂林,就开启怀念模式,为着这份眷恋,一气呵成了长诗《火把》,用简洁的文字纪实了照亮心志、激情燃烧、飞马扬鞭、疆场效命的桂林火把游行,它们像极了一次次全民抗战的大动员。
……
让我们的火把
叫出所有的人
叫他们到街上来
让今夜
这城市没有一个人留在家里
让所有的人
都来加入我们这火的队伍
让卑怯的灵魂
腐朽的灵魂
发抖在我们火把的前面
让我们的火把
照出懦弱的脸
畏缩的脸
在我们火光的监视下
让犹大抬不起头来
让我们每个都做了帕罗美修斯
从天上取了火逃向人间
让我们的火把的烈焰
把黑夜摇坍下来
把高高的黑夜摇坍下来
把黑夜一块一块地摇坍下来
……
中山路上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及纪念馆。摄影/渠长根。
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是必须打卡的另一种抗战印记。
中山路上,一座白墙黑字昭示着的旧址,由于“万祥醩坊”的醒目,吸引人踱步进去。凭借着专题展览,仔细看看火热岁月另一个群体如何壮丽投赴、殚精竭虑抗战大计,大致了解了周恩来、叶剑英、李克农、徐特立等等,一群群闪亮的名字,星汉卓然,在那个时候“挈妇将雏鬓有丝”“我以我血荐轩辕”,投赴最大政治的涡流里,仗剑挥毫、运筹帷幄,千里杀敌不留影。
走遍全部展厅,已经12:30,饥肠辘辘矣。坚持着,继续向前,努力找一个小饭馆儿坐下。一直走到太平路,差不多半个小时过去,伫立在了《救亡日报》社旧址的门前。看到墙壁上浅雕的夏衍塑像,想象着杭州老乡前辈跋山涉水,在这里如何执笔如何度日如何战斗,又被咕咕作响的肠胃督促,真的不能再无视果腹了。
奢侈而简单的午饭。摄影/渠长根。
这午餐,依然简单,简单得有些不知所措。就这,43元,有酒有肉还有汤,情愿做了桂林粉世界的异类。事实上,还真没有那么简单,等我坐下来举箸的时候,就在《救亡日报》社东面不远处,是方圆两三公里,三条路——中山东路和中路、太平街,四家店铺——水果店、烟酒店、盐焗店、蒸菜店,一起相继帮我完成了这顿百家宴。其实,如此复杂的简单,也只怪我的一个贪念,就想炒俩菜,静静地抿几口“桂林三花”小白,开个小差、偏下主题,体验一下桂林的饮食文化。仅此而已。
上半年去过湖南浏阳,记住了一位从此走出来的杰出艺术家欧阳予倩。也是带着这份潜藏的积欠文章的允诺与歉意,饭毕专程拜访还有一段距离的广西省立艺术馆,它正是欧阳先生抗战期间在桂林担纲兴建的文化艺术中心。就在桂林中学的斜对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立座平台、面向马路,深红色的墙体、淡黄色的细长高大窗户外型、白底黑字的繁体屋名、提升改造关门闭户的提示牌……都在告诉我它的辉煌、它的落寞,还有它青春焕发服务大众的渴望。
广西省立艺术馆外景。摄影/渠长根。
下一站去哪儿呢?飞虎队遗址公园,甚是贴切今日出行设计,但是距离太远了。正在犹豫,刚好广西师大的美女理论家教授十几条语音到来,反复提示还有一个抗战旧址一定要去一定要去,还特别叮嘱,那里更能体会当年“八办”的艰苦岁月有趣生活,就在桂林北站附近——灵川县路莫村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军需物资转运站电台纪念馆。好啊,时间尚早,精力仍然充沛,那就起步吧。只是临时起意换一种前行方式——公交车,歇歇脚。
沿着翊武路(估计是专门纪念武昌首义领导人之一蒋翊武)向西南走,拍一张艳阳下以群山为背景的丽泽桥,惜乎云之亮、山之青,再走到三多路上的丽泽桥公交站,按照导航指示,选乘22路公交,往智慧产业园方向,全程13站,需要半个小时,下车再步行22分钟1.2公里。挺好!
就这样,慢悠悠着,任流云清风、亦山亦水,一点儿也没有觉着光阴虚度、时日荏苒。还想起来过去,那些个垂髫玩期、青葱岁月,总是被人耳提面命,以至成惯性,不断自我加压、主动成长:时不我待,只争朝夕。而今,至少此刻,忽然发现最没价值最不稀罕的那啥,就是时间了,从容从容再从容,安步当车好了。只争朝夕、不负韶华,韶华已经划过,衣食住行、烟火凡俗,什么都不拼了争了,安步当车、闲庭信步,那当然是再合适不过的选项了,尤其是面对着即将开光全面油盐酱醋茶时代。哈哈,想起来嘴角就上扬,不慌不忙、不紧不慢、不卑不亢、不怨不悔,那真真一个字了得,爽!
还记得草帽吗?公交车上联想到了早年的农活儿。摄影/渠长根。
14:54。观音阁站到了。那位跟我一起等公交的缺失右手的农民兄弟下车了。在车上他又与我邻座,多次自言自语,似乎又是说给我听,但一句也听不懂。芦笛路、九华山文旅市场、圣隆路、胜利路三巷口、铁路菜市、福利路南、社塘村,等到了桂林西站,忽然发现坐过站了。对于公交的惬意,却如此这般毫不客气地回敬了我一个措手不及……哈哈,不过没关系,脚步可自主,斜阳还尚早。
及至到了路莫村(现在叫路西村),进入一个小院子,看清“八路军路莫村军需物资转运站纪念馆游客接待中心”,在一栋六七层建筑的1楼,又是半个小时以后了。
路边有指示牌,定性“传承红色廉政基因”,明示着各个具体看点的方位和平面关系。走过一段七八十米的田间路,进入现代建筑与土坯砖房间杂交错的村子,曲曲弯弯、来来回回,真的就穿越到了超过古稀年份的民国风云里了。
这里不仅有胡志明的故事,周恩来的父亲、李克农一家、叶剑英与曾宪植一家等人物活动,还有招待所、警卫室、食堂、仓库等建筑,土夯泥塑墙壁的黄土色顶脊房和个别卧式青砖房。其中有一处叫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抗战救亡室,在路村子的正中央,门楣上清晰示人:莫氏宗祠。屋门虚掩着,排闼而入,墙壁上有介绍,当时借用过来作为活动场地,类似于俱乐部,成为办事处工作人员学习、生活、娱乐的地方。还说1938年11月至1941年1月,是救亡室最活跃的时期,文化生活相当丰富,不仅设有文娱体育活动用品,如棋类和兵乓球台等,还有各种形式的报告会和文娱活动层出不穷。大家经常在此排练、演出自编自导的抗战题材的小品和戏剧,歌咏队也是开展活动的主力。
路莫村八办旧址(局部)。摄影/渠长根。
就在这里,桂林郊外的乡野里,还有一个隐情故事鲜为人知——这个救亡室事实上也是胡志明的旧居,他当时是救亡室的名誉主任。胡志明?对,就是越南共产党的创始人,那位胡须长长的瘦削老人胡志明,流亡期间化身中国同志,具体身就是八路军二等兵胡光,在此工作生活,等待时机,回国救亡。一堵墙壁上,以“神秘红色人物”为题,展示在此期间,胡志明不仅工作兢兢业业,还特别讲原则,每每检查卫生发现有人未尽责,便严厉批评,为此还曾与另一位负责人龙潜发生过激烈争执,坚信中国古训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目前,经过整治开发,整个灵川县路莫村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军需物资转运站纪念馆,努力保持原貌,按照原有的村庄架构维护、陈设。但是,随着村子的发展,还是显得有些拥挤、杂乱,时不时地被正在居住的村民房舍、菜园子阻隔或融断。
顺势就路,拐弯抹角,我先后找到了看见了救亡室、电台室、胡志明旧居、李克农及家人旧居、军需物资仓库、招待所和食堂等。不得不说,这是纯正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资源。资料显示,也正是因为胡志明的这段特殊经历,越南的朋友和留学生也常到此参观、瞻仰,有点儿类似韩国领导和青少年到上海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和浙江嘉兴海盐南北湖金九避难处瞻拜,都是诚惶诚恐、毕恭毕敬的。
“八办”主任李克农将军及其住所。摄影/渠长根。
1939年2月,周恩来到桂林“八办”传达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李克农组织大家在龙王庙聆听。现在,这个龙王庙还有,就在村头路西村小学内。因为是假期,不被允许入校参观。
于是,沿着校门前的小路,朝着一方水塘走去。隔着三四十米宽的菜地,前面静立着一座四方形尖顶四面通空的青砖建筑,不知何物。绕看一周,再走进去,端详东壁上的长宽一尺左右的内嵌石碑,原来它是民国九年路莫村集资兴建的桥亭。
桥亭?可是四周看不见有通水的架构和印迹,两面邻水,一面断头路,一面是高层回迁楼房,实在无法理解它曾经是涉水通渡的歇脚惠民设施。几十年了,这里虽无沧海桑田,也有物是人非。所以,站在亭外,举目四望,不禁推想,当年这里作为交通要道,“八办”的同志肯定来往经过过,也肯定在此逗留甚至信步到此看过日落日出。毕竟历史的长河不仅激流澎湃,也有涟漪微澜,正是它们叠加交相,才有了发展的生动活泼、气象万千。尤其是现在来看,它就在村头的水塘边,功能与景色都不错啊。至于说有没有影视剧里演绎的接头对暗号、秘密传情报的细节发生在这水边、桥头、亭内,已无可闻,但可以畅想。
承载抗战历史的路莫村头旧桥亭。摄影/渠长根。
16:26。灵川县西苑大酒店外,定兴路上,天天向上幼儿园门前,打车返回。到宾馆入室休息,已经五点多了。走了多少步?多少公里?都没有统计,自由主义式地关闭了手机计步器,脚脖子但真的是微痛了。
一天里,阳光下,将近十个小时,独自明访桂林抗战文化,虽然拂光掠影、蜻蜓点水,亦堪称聚精会神,基本无愧于追寻历史、致敬前辈、景仰英烈的初衷。至于说根本来不及全景深入、细读消化,以至于还余留有一个抗战文化经典——飞虎队遗址公园,尚未前往体悟,一并交给明天吧。
2024-7-18夜起笔于桂林碧玉大酒店,19日17:08定稿于桂林两江机场
作者简介:渠长根,浙江理工大学红色文化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委员、浙江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出版有散文集《从江南出发》、网文集《走进时代深处》。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