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弟妹妹讨教“秘诀”,杭州一社区夏令营来了178位杭二中学霸

潮新闻 记者 黄慧仙2024-08-05 23:06全网传播量18.4万
00:00
00:00

小朋友和“导师”们正在上自习。 记者 黄慧仙 摄

8月5日,由杭州市滨江区浦沿街道东信社区团总支、社区芳华荟志愿服务队与杭州市第二中学团委联合打造的“暑期学习好习惯养成夏令营”第二期开营。

该夏令营分两期共10天,第一期已于7月下旬结业。

夏令营共有178位来自杭二中的“学霸”担任社区小朋友的“导师团”,通过双方一同上自习等形式为孩子们提供“一对一”辅导。

相比首期,第二期夏令营还要求小朋友们提前制定学习计划并交给“导师团”,以便辅导更有针对性;此外,社区还特别邀请了上海科技大学信息学院的娄鑫教授开展科普知识讲座。

孩子们有了自己的专属“导师”

“语文阅读力提升3篇并订正3篇,预习一课数学学霸笔记……”10岁的吴懿夕把昨天和妈妈一起制定的学习计划表摊在桌子中间,便开始埋头做起作业。这是她第二次参加该夏令营了。

吴懿夕的父母平时都要上班,只有晚上下了班才有时间辅导作业。暑假里,她除了“自助”去上声乐兴趣班,便是一个人在家写作业。

这个暑假,她在夏令营里有了辅导作业的导师,这让忙于工作的父母多少舒了一口气。

杭二中学生余庆洋。 记者 黄慧仙 摄

当天,来自杭二中的学生余庆洋便担当起懿夕的老师。“上了15天的暑假班,这阵子刚好休息,就来参加志愿活动了。”余庆洋下学期即将升入高三,明年1月,他就要迎来高考首考。他说,在辅导他们的时候,很多过去学过的知识也会瞬间记起来,挺有意思。目前他的作业做了三四成,趁着夏令营既可以辅导小朋友,他也可以尽早把作业完成。

小学生做着语文作业,高中生做着物理、化学试卷,这组相差七八岁的“师生”搭档就这样开启了本期夏令营的第一堂自习课……

在当天的教室里,像这样的组合还有很多。

前来上课的小朋友里,最小的有小学一年级,最大的则是初中生。

杭二中学生贾鑫然(右)。 记者 黄慧仙 摄

“我带了暑期的化学、数学和英语作业,小妹妹带了语文和数学作业。待会儿我打算看看她有哪些需要解答的问题,再批改一下作业。”即将上高二的杭二中学生贾鑫然说,家里有个小自己一两岁的弟弟,平时她就经常为弟弟答疑解惑,因此并不觉得辅导功课是件繁琐的事。

学霸哥姐自有学习“独家秘诀”

每天下午1点半到4点半,夏令营准时开启,3个小时设置了3堂课,中间还有15~20分钟的休息时间。除了来自杭二中的学霸辅导作业外,还有一些大学生志愿者,带领大家做游戏、运动,休息放松,劳逸结合。

在第一期夏令营里,杭二中学霸们带领着东信社区的弟弟妹妹,完成了一期“暑期学习好习惯养成夏令营”,陪伴他们搞定暑假作业,指导他们解答难题,还分享干货满满的学习经验。

家长孙女士说,孩子一个人在家写作业时效率不高,注意力容易分散,她希望通过和杭二中的“学霸”哥哥姐姐们一同自习的形式,孩子可以养成更好的学习习惯。

功课能得到及时辅导,耳濡目染“学霸”的学习方法……抱着和孙女士类似想法的家长并不在少数。

那么,这些来自杭二中的“学霸”哥姐,在学习上又有哪些“独家秘诀”呢?

杭二中学生何之骞。 记者 黄慧仙 摄

在热闹的开营仪式上,一位在教室最后一排专心写作业的小哥吸引了记者注意。问起如何能“屏蔽”周围声音、集中注意力学习,他笑笑说:“我想这是杭二中学生的必备素养吧!”何之骞老家在富阳,在他印象中,自己的小学、初中生涯都过得比较轻松,高中时学习节奏才逐渐提升,每天保证6到8小时的学习时间,“作为文科生,平时要勤动笔,记一些知识点的时候,不能纯背书,理解着去记忆能记得更牢。”

另一位杭二中学生贾鑫然也分享了自己的学习经验:“学习要劳逸结合,写作业的时候就专心写作业,做完也要适当玩会儿,后续效率才会更高。”

“学霸”们的响应远超预期

夏令营活动所在的社区活动室,就位于杭州第二中学(滨江校区)对面。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其实几年前,东信社区就组织过类似暑期活动,几位来自杭二中等学校的高中生,给社区的孩子做辅导,收到了不错的反馈。

社区活动室对面,就是杭二中。 记者 黄慧仙 摄

“社区不少家庭都是双职工家庭,家长经常反映没时间带孩子,来自杭二中的小小‘导师团’不失为一种不错的解决方案。”东信社区党总支委员来思佳告诉记者,今年社区和学校一拍即合,按照初步规划,社区组织30来位小朋友参加,邀请五六位杭二中的同学来辅导,结果杭二中同学的积极响应远远超过了预期。

“我们6月底就开始招募,那时候新高二、高三的同学还面临着7月初的学考备考,不过大家很踊跃,差不多一周时间,就有一百七八十位同学报名。辅导也从计划的‘一对多’,改成了更有针对性的‘一对一’。”杭二中(滨江校区)团委老师葛依雯说,总共10天的活动,有同学报名了5天以上,为了让每个报名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他们还为此作了相应协调。

在葛依雯看来,这样的志愿活动形式,对“师生”双方来说,也是一种相互陪伴和相互促进。“希望每位同学在用自己的学习经验帮助他人时,能更好感受志愿工作的价值,这对于他们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

最近,社区又收到不少来自家长的提议:下次活动时长能否再延长一些?活动时间能否不限于寒暑假……

来思佳说,这些都在自己未来的考虑之中,让“学霸”们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影响更多孩子,正是她的一大期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