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母亲河西苕溪,有座影响广泛的乌象坝桥。只因它的上游近处有座“乌象坝”,在人们心目中,亲切称它们是“桥坝相连心相印”的一对“兄妹”。
西苕溪上游——乌象坝鸟瞰。
清水入湖,风光无限。乌象坝的特定地理环境,决定了它的下游自然而然成了一片美丽的“绿洲”。今夏处于最强高温“烤验”,大自然的灵水之地也如老天爷的开恩显得“受宠若惊”,在这里,每天日夜均有上万人涉足此地,乌象坝湿地成了城乡市民趋之若鹜的“避暑岛”。
那天下午快近16时,我与妻子驱车直奔乌象坝避暑乐园,将车泊于乌象坝桥堍附近时,可谓车水马龙,恰逢熟识的沈先生五口之家。沈先生说,今夏气温高又持久,乌象坝湿地是避暑的绝佳去处,可以在这里露营溯溪,带着家人乐享夏日风情。
百里西苕溪,夏日更迷人。一个水字,让你玩得心花怒放。游客们说,乌象坝下游绿树蔽日,不用撑伞,特别清凉,溪水里可摸小鱼捉河虾,翻寻鹅卵石下的小螃蟹,透过绿荫还可以欣赏纯净蓝天和灵动白云,小孩们高兴得不得了,在这里可以安心尽兴地玩水。
我和妻子沿着堤岸绿道走近溪边时,如入原始森林,被眼前一大片枫杨和哗哗流淌的清澈小溪迷住。透凉见底的溪水围着枫杨树林悠转,阵阵清风吹来,溪流更添大自然的神韵与仙气。
不少小孩,见林子里还有买卖“水枪”、救生圈、游泳衣的摊位,叫喊着让爸妈快买,小孩们蹦蹦跳跳地直往溪里奔跑,大人们紧跟着连连说“慢点慢点”,生怕小孩一不小心被溪里的鹅卵石绊倒。
乌象坝“避暑岛”,其实就是恣意张扬的清一色枫杨树铸就。
我的老家梅园村,就在乌象坝下游三五里地的地方。小时候的印象里,生长在家门口溪岸边的树木不是枫杨,就是乌桕,印象最深的,知了们喜欢在这些树荫里放声歌唱。但现在,像乌象坝河道里生长着成片的枫杨树,已是很少见了。早年家门口的西苕溪,由于洪水泛滥,东奔西突,不是冲毁了梅园村黄土桥(北面)一带的大片农田,就是万亩“河北厂”(南面)的河滩“长得”越来越高,形成了小缓坡。枫杨树的成林,就是借着水流地势拔节生长。
如今乌象坝的枫杨树很幸运,不会影响泄洪,因为乌象坝大桥下奔流的水流分成两股,一小股水的分流是“安全沙滩”,也就是“风平浪静”的湿地公园;一大股水的方向就是西苕溪干流,不可阻挡地、率性地、尽情地、欢快地“一江春水向东流”。
如今乌象坝一派“绿洲”景象,但历史上西苕溪两岸常有因为农田灌溉引发“争水之战”。南岸河床是相对深水区,常年有着一汪清泉,能基本满足大田灌溉。而北岸河床地势偏高,在“夏东风,燥烘烘”的干旱日子,稻田严重缺水,地面干涸开裂,稻禾逐渐萎缩,因担心秋粮绝收,人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于是北岸村民自发到西苕溪河床开挖引水沟,尽量减少受灾面积。北岸村民的行动迅即引起南岸村民的强烈抵抗,认为对方是在自己的饭碗里抢食。于是,一方拿着锄头铁耙强行开挖水沟,一方采用柴刀砍断锄头柄把来加以阻止,“争水之战”愈演愈烈,继而出现了激烈冲突,还发生了用鹅卵石击伤人的严重后果……
现在的西苕溪,经过整治,彻底改变了用水面貌,两岸民众和谐友好,互帮互助。特别是“清水入湖”工程的实施,即便遇到干旱的年份,西苕溪也总是丰丰盈盈,碧水长流,“争水之战”也就成了一去不复返的一段故事。
枫杨树属于大乔木,可以长到30米高,胸径可达1米。树冠宽广,枝叶茂密,其果序在树上生长时间长,呈串状,美观好看,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该树喜光,不耐庇荫,但具有很好的耐水湿、耐寒、耐旱性,生长速度快,萌蘖能力强,对二氧化硫、氯气等有害气体有很强的抗性。
风光不与往日同。乌象坝,也称乌象弄坝,位于安吉递铺街道塘浦村北的西苕溪干流上,是一座无闸控制溢流坝,它的显著功能就是农田灌溉。
据有关记载,乌象坝始筑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原为堆石坝(用卵石、篾笼堆砌),次年就被洪水冲垮。1922年冬,由方家上、赵家上等地乡民向政府申请拨款重修乌象坝。但是,只在原坝址下游开一条1000多米长的新河,在河口筑一道200米长的临时堰坝引水灌田。到了1942年5月,将此坝新筑为滚水坝。又因年久失修,加之竹筏来往过多,导致坍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乌象坝上渡河筏(网络图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乌象坝(网络图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乌象坝工程建设,开展联合修坝。
1950年3月,在安吉县递铺12村和孝丰县交界处,修建坝长200米,高1.3米的篾笼卵石坝(下乌象坝),引水进入新开河,灌溉农田0.2万公顷。1952年又兴建原乌象坝(上乌象坝)。此后的1955年12月又经省农业厅批准安吉县乌象坝工程技术设计,工程于当年12月开工,1956年10月竣工。新坝位于上乌象坝坝址,长112米,高1.7米,坝顶高22.7米,坝顶宽3米,底宽4.15米,坝顶中部设毛竹筏道一处,宽5米。
特别是2015年至2019年,西苕溪纳入浙江省苕溪清水入湖河道整治工程后,乌象坝湿地成为重要节点工程。通过拓浚、绿化、河岸修复等湿地系统整治全面完成,岸边的水文化馆也呈现在游人面前。
乌象坝,她是集“灌溉、生态、景观、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水利工程。乌象坝成为“避暑岛”名副其实。正如安吉诗人俞一农七律《乌象坝避暑》所言:
寻凉最应到河边,
沉醉清风客万千。
蔽日全凭翠杨柳,
喧天自有乱蜩蝉。
银鳞拨剌浅滩里,
雪羽褵褷青蓼前。
我也心疑长驻足,
莫非西子浣纱川?
“转载请注明出处”
潮客_wicf3y
潮新闻潮客,即拍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