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葵花花开。很多年前,家住拱宸桥,每天上班常走运河边的“大兜路”,那时候这里还没有改造成商业街,附近有许多居民居住,河岸有许多葵花种植,花开之时,常有小孩躲进高大的葵花下看太阳,葵花金黄色花盘儿,会迎着太阳位置变化慢慢转动,十分奇妙。
秋天,葵花籽熟,将其炒制后,香脆无比。上世纪七十年代,亲朋聚会,敬茶之余,嗑瓜子是主要的交流方式。葵花籽,皮薄味香,俗称香瓜子,嗑起来清脆有声,很受人喜爱,当时,买现炒香瓜子要排很长的队伍,每当炒熟的香瓜子端到桌前,家里的气氛会热闹起来。
向日葵,与古代葵菜有渊源
葵花是菊科向日葵属草本植物,原产于南美大陆,明代引进中华时被为“丈菊”。葵花在西方叫太阳花,因有“向日”习性,后来人们称之为“向日葵”,与古代葵菜有关。
葵菜之叶有向阳属性,“葵”自古有“倾心向日、忠心耿耿”等寓意。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在学校里常唱《花儿朵朵向太阳》这首歌,歌词把领袖毛主席比喻为太阳,把人民比喻为向日葵,是古代寓意的一种延伸。太阳之阳光,自古有温暖的寓意。多年前,我有一位杨姓山东朋友,从事老龄产业服务,热衷公益事业,专注老龄产业标准化服务,他将所有服务门店称之为“阳光小屋”,希望用温暖的服务给老人提供更多关爱,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葵菜原产于中华,历史悠久,早在周代有腌制葵菜食用记载,当时,葵菜常用于祭祀礼仪,是招待尊贵客人的高档食品,《诗经·豳风·七月》诗句中提及的“葵”,就是指葵菜。葵菜又称“滑菜”,煮后肥嫩滑腻,与现在常见的木耳菜十分相似。葵菜,还有一个名字叫藤菜,苏东坡写过“丰湖有藤菜,似可敌莼羹”诗句,说其味道可与杭州闻名的莼菜媲美。先秦时期,植物油尚未开发,动物油脂资源稀缺,当时饮食“以滑为贵”,所以,葵菜很受人们青睐。在唐代以前,葵菜地位很高,汉代《神农本草经》将葵菜列入上品,《黄帝内经》将其列为“五菜”(葵、韭、薤、葱、藿)之首;元代王帧《农书》称葵菜为“百菜之主”。唐朝以后,随着南方白菜(菘)兴起、植物油作物油菜普及,葵菜的地位逐渐衰落。如今,葵菜已沦为野菜,少有人知晓,前几年去长江三峡游玩,发现巴蜀一带民间称之为冬苋菜,人们常采摘其嫩叶食用,用来煮豆腐汤,味道十分鲜美。
葵菜是锦葵科锦葵属植物,有许多种类,《齐民要术》按收获季节分,有春葵、秋葵和冬葵之类别,古籍中出现的“秋葵”是指秋天的葵菜,并不是与现在常见的秋葵。秋葵,亦称黄秋葵,原产于非洲,是锦葵科秋葵属植物,到二十世纪初才引进中华,与叶菜葵菜不同的是,秋葵可食用部分是果荚,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我有一位三十多年交情的陈姓朋友,是资深传媒人士,近年来着力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和CSR(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研究和践行,颇有成效,受到有关部门赞赏,他父亲在老家富阳种植了许多秋葵,每到秋葵丰收季节,我总能吃到他从老家送来的新鲜秋葵。在西施故里诸暨,我有一位本家,十年前开了一家公司,用秋葵等新鲜蔬果为原料,采用脱水等工艺,制成“孟老爷”品牌休闲系列食品,口感松脆、鲜美,很受市场欢迎。
古代“葵花”多指蜀葵,嫩叶和花是美食
葵菜之花,花小,色白,在古代关注度很低,“葵花”在古籍中多指蜀葵之花。蜀葵原产中华,是锦葵科蜀葵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花开端午前后,故称“端午花”,其花色鲜艳,色彩多样,有“端午锦”美称。有一年,堂兄从外地回来,带来蜀葵种子,撒在院子泥土之中,春季长出小苗,夏季,高大枝叶上开出许多鲜艳的花朵,盛开的花朵,如上世纪六十年代农村里的大喇叭一般,在蓝天白云之下,极为壮观。蜀葵茎高、叶大,又称“一丈红”,花开之时,枝叶节节攀升,在古代有“步步高升”吉祥寓意。传说,蜀葵有驱邪作用,南宋之时,都城临安(杭州古称)城内,民间有端午日插蜀葵花驱邪习俗。记得小时候,端午节那天,奶奶会到院中剪来新开的蜀葵花,插在花瓶,摆在堂屋柜子之上。
蜀葵,全身都是宝,除观赏价值外,自古是美食。据《本草纲目》记载,蜀葵嫩叶、花朵均可食用,气味甚美。据清代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记载,白色蜀葵花朵“剂以面,油灼食之,甚美”。另外,紫红色蜀葵花,可作茶饮,淡蓝色茶汤,滴入几滴柠檬汁,会变成粉红之色,非常奇妙。
葵扇(芭蕉扇)往事
据宋代陈景沂《全芳备祖》记载:“葵有三种:一取其花,名蜀葵;一取其叶,名蒲葵;一取其可食,名葵菜”。蒲葵是棕榈科蒲葵属木本植物,叶子能制成蒲扇,也叫棕扇、葵扇,因叶子像芭蕉叶,杭州人叫芭蕉扇。20世纪六十年代,空调、电风扇还没有普及,炎日夏季,扇子是夏季营造清凉之风的宝物。
中华扇子种类多,与古代妃嫔仕女、文人雅士喜爱的团扇和折扇不同,芭蕉扇是老百姓手中最常见的扇子。小时候,夏季去朋友家串门,主人迎客,总会递上一把芭蕉扇。当时,奶奶为使芭蕉扇既好看又耐用,特别用碎花布条缝在芭蕉扇四周,讲究的人家,会在扇柄下挂上流苏或拉根红绳。
现在,过去常见的芭蕉扇,已很少见,几年前,母亲住进养老院后,特别怀念旧时的芭蕉扇,我听说网上有售,就买了几把,炎日夏季,母亲手拿芭蕉扇,望着窗外,仿佛回忆起旧时的美好时光。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