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个鲜,没想到险些送了老命!” 近日,73岁的沈大伯(化名)在处理螃蟹时手背被扎伤遭遇“海洋刺客”——创伤弧菌,目前他已转危为安。东海开渔,梭子蟹、红虾等海鲜重回餐桌,医生也提醒,捕捞、销售、清洗等接触海鲜时要做好防护。
清洗螃蟹时,被扎了一下
沈大伯从小在沿海城市长大,前段时间,他到菜市场买了海蟹,想尝尝鲜。回到家,大伯清洗螃蟹时一不小心左手背被蟹脚扎到,当时没明显疼痛。不想当晚,大伯感觉左侧手背疼痛,多发水泡伴渗液出,慢慢疼痛肿胀蔓延至手臂,伴头晕 胸闷。次日一早,到当地医院就诊时,大伯突然休克,持续10多分钟,紧急处理后他被送入ICU。
治疗期间,细菌培养为创伤弧菌感染,病情进一步加重。
“发展下去,不但患肢恐怕难保,且有可能死于脓毒性休克及多器官功能障碍。”当地医生认为,患者年过70岁,且有基础疾病,高血压10多年,患痛风20年,得抓紧时间将老人转大医院救治。听了医生的讲解,大伯及家人决定立即转院。
大伯在家人陪同下来到浙江省人民医院,以“脓毒症”住进感染病科。手外科和修复重建外科王亮副主任医师,见患者左手明显肿胀,手指颜色发黑,出现乌青,部分坏死感染、左手及上臂如同炭烤般。充分准备后,王亮主任等随即施行彻底扩创、减压松解、清理感染毒源等手术,同时加之感染病科强力抗感染,大伯患臂疼痛麻木感明显缓解,病情逐渐转危为安。
“接下来创面需二期手术进一步修复,但患肢基本无大碍了。”王亮说。
海边亲子游也要做好防范
该院感染病科主任潘红英主任医师介绍,创伤弧菌是一种栖息于海洋中的细菌,夏天则是它活动的高峰期。如果被这种细菌污染海洋鱼类、贝类、虾、鱼等刺伤,或食用了被创伤弧菌感染的产品,甚至伤口暴露在含有这种细菌的海水中,就可能感染此菌。被感染后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患者被迫截肢保命,死亡率很高。
创伤弧菌感染可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原发性脓毒症、创伤感染和胃肠炎。原发性脓毒症占比最高,达43.1%,病情严重,可危及生命。创伤感染占45.9%,通常因身体原有创口接触带菌海水或被海生动物刺伤而感染,表现为皮肤、肌肉坏死,并可能迅速发展为继发性脓毒症,严重时需截肢。胃肠炎占比最少,约为5%,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症状较轻。
被创伤弧菌感染的手臂 医院供图
“每年被海鲜扎伤的人很多,但真正引起严重感染的并不多。一般来说,年高体弱、免疫力十分低下的人更容易被感染,如有多种基础疾病,包括糖尿病、慢性肾衰竭、淋巴瘤,原有肝病(包括原因不明的肝硬化),以及慢性肝炎等疾病是危险人群。”
潘红英主任表示,这位患者年纪大又有基础疾病,就易成为创伤弧菌攻击的对象。当然,年轻力壮的也决不可掉以轻心,对于近来(尤其有伤口)接触海水、海鲜史,出现发热、患肢皮肤损害并快速蔓延等症状起病的患者,应提高对创伤弧菌感染的警惕性,及时到医院进行处理,早诊断与治疗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对于预防,潘红英主任建议,处理海鲜时,要戴橡胶类厚手套避免刺划伤,可有效预防海洋创伤弧菌的感染;海产品尽量煮熟吃。特别提醒下,眼下是暑期,到海边亲子游也要做好防范,身体如有小伤口,千万别与海鲜、海水接触。
“转载请注明出处”